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捏脊 在家也可做

(2010-06-23 15:10:41)
标签:

保健

捏脊疗法

大椎穴

一法

林丽莉

健康

分类: 健康资讯

11902

捏脊 在家也可做
中医:适用儿童消化不良经常感冒发育迟缓

□本报记者 郑积营

 

    父母们都有遇过这样的困惑:孩子消化不良,吃什么拉什么,经常感冒、咳嗽、哮喘,个子总长不高……除了揪心外,不外乎就是吃药、打针。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专家向市民家长们推荐了一个不吃药、不打针,费用低,在家也可以操作的中医绿色疗法——捏脊。
    “捏脊也称捏积,是我国传统养生法之一,它通过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刺激皮肤,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对治疗半岁到12岁儿童的消化系统疾病、易感体质疾病、发育迟缓等功效尤为突出。”针灸科主治医师林丽莉说。


5岁女孩 每月感冒三四次
    市民刘女士的女儿从年初开始反复感冒,每月都要三四次到医院输液,并服用大量药物,花费了一大笔钱不说,病情还没有好转。随着感冒久治不愈,女儿体质日渐虚弱,抵抗力低,晚上睡觉盗汗,眼白开始有些发蓝,鼻子中间总是有条青黑色的线……诸多症状,以至于一受凉就感冒咳嗽。
    刘女士上月带女儿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支气管肺炎,建议住院治疗。她着急了,住院就意味着加大用药量,这样对孩子的身体有损害。爷爷奶奶也不同意,执意让医生开些药将孙女带回家。服用几天药,她发现女儿鼻腔后部还是有呼噜呼噜的声音,感觉是有鼻涕,但是鼻腔里没有分泌物,有时还干咳,她停止给孩子服药,寻求其它疗法。
    近日,刘女士听说捏脊可以治疗小儿易感体质疾病,带女儿来到了国医堂针灸科求诊。林丽莉了解女孩的病史后,给她捏脊并配合艾熏。一天一次,连续6次后,女孩的病症明显改善。刘女士喜极而泣,让林丽莉再行5次给予巩固。女孩的病彻底治愈。


1岁多男孩 每天拉稀3次
    谢女士为一岁多孩子伤透了脑筋,宝宝一天拉稀3次,喂服稍微油腻的菜汤,更是加多次数。到医院化验结果是消化不良。看着正在长身体的孩子面黄肌瘦,比同龄人瘦小,她经常跑医院寻医问药。虽然每次都会有一点效果,但没过几天,腹泻依旧。近日,她上网四处搜寻良方,看到中医捏脊疗法没有毒副作用,能治疗小儿腹泻,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国医堂。
    林丽莉确诊小孩病情,一边转移其注意力,一边拎起脊椎上的肌肤,每捏3下提一提。捏脊方向为自下而上,从臀裂至颈部大椎穴。捏脊半个疗程5次后,谢女士发现孩子腹泻止了,排便实了,胃口也慢慢地好起来。性格由过去的怕生、反应迟钝变得活泼可爱。
    林丽莉提醒,儿童腹泻严重者,尤其是水样泻时,一定要补充液体,可用口服补液盐冲水频频饮之,并及时治疗,否则危及生命。如果脾胃不健壮,先不要用药,否则加重脾胃的负担。可以通过捏脊调理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
   她指出,捏脊还可促进生长发育,尤其对个子长不高的小孩,它能调节生长激素分泌。


捏三提一 简单易学
    林丽莉介绍,捏脊其实很简单,对场地和操作者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在家中就可以进行捏脊。脱去孩子的衣裤,任其俯卧在床上或父母膝盖上。父母站或跪靠在孩子的腿部的边侧,全身放松,活动一下手指,用手轻轻抚摸几下小儿的背部,使肌肉放松,然后进行捏脊。
    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


注意这些细节
    年龄:捏脊疗法适于半岁以上到12岁的儿童。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肤破损;年龄过大则因为背肌较厚,不易提起,穴位点按不到位而影响疗效。
    时段:捏脊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疗效较好。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捏脊时间不宜太长,以3 ~ 5 分钟为宜。
    温度: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温暖,手法宜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饮食:治疗期间要禁食油腻食物,不要过多食用生冷食物。
    禁忌:宝宝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皮肤病及发高烧时要暂停。
    孩子情绪不稳时不要强迫他(她)配合捏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