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02
家长莫将紧张
传递给孩子
□海峡健康导报记者
黄宝灼
家有高考生,做父母的都变得紧张起来,孩子就成了全家的焦点,他的衣食住行都在牵动着全家人的心,好吃好喝侍候着,变着花样让孩子吃得舒服,但许多考生却变得更紧张、更焦虑了。福建阳光心理服务中心主任、二级心理咨询师林瑞龙提醒,家有考生的家长,更应该保持考生生活的常态化,切莫把紧张传递给他们。
王先生的儿子马上就要参加高考,妻子三天两头对他唠叨,非常时期,照顾好儿子的生活是咱家的重中之重。于是天稍一冷,妻子便早早开了暖气让儿子睡觉不觉得寒冷。刮风下雨的日子,妻子便命令他打车接送儿子上下学,让儿子在风雨天也感觉不到丝毫不方便。逢到做饭的时候,妻子又吩咐他将那些蔬菜反反复复洗了一遍又一遍,她说不能让一丁点儿细菌溜进儿子的饭碗里,高考前儿子绝对不能生病。
更有意思的是,每天下班后,妻子都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单位里和同事谈天说地,却像比赛似急急地往家赶,就为了赶时间做好儿子的所有后勤工作。
为了让儿子挤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他要买什么,需要什么,只要儿子一句话,王先生马上丢下手上的一切,遵“旨”行事,万般辛苦也在所不辞。一次星期日,儿子去公共浴室洗澡,正赶上人很多,他去了不多会儿便哭丧着脸回来了,说再等上两个小时也轮不到他洗。王先生一拍胸脯说:“别怕,有你老爸呢,我去替你排队,你在家好好看书。”于是他排了两个小时的队,为儿子省下了两小时的学习时间。他认为儿子什么事也不用管,应对高考应该没什么负担了。然而,事与愿违,临考前一个月,王先生却发现儿子好像变得很焦虑,经常性的失眠,白天精神萎靡,学习效率也大大下降。
对于这种情况,林瑞龙分析,临考前的家长往往会比孩子更紧张,但是一定要注意情绪的交换感染,不要把紧张传递给孩子。这时候的家长和孩子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沟通。“有的家长在高考前,会让孩子什么事也不管,什么事也不做,只要专心读书,想吃什么吃什么。这会让孩子在潜意识中感到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这样孩子就会更紧张,更焦虑。所以,家有考生的家长一定要注意,这时候,更应该和以往一样,孩子该做什么还得自己做。生活的常态化能减轻孩子的一部分压力。”林瑞龙说。
同时,学校、老师也应尽量不给考生制造压力,比如大部分的学校会在教室写着巨大的“高考倒计时”——据高考仅剩xx天,林瑞龙觉得,这无形中给考生制造了巨大的压力,让考生感到巨大的紧迫感。老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考生的动力,但这忽视了考生们的性格特点。这种方式对一些考生也许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大部分的考生却会感到有灾难感,感觉大祸临头了,紧接着就更焦虑,就更学不好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