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海峡健康导报
海峡健康导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055
  • 关注人气:27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化妆品“美化”包装隐藏风险

(2009-07-24 09:36:39)
标签:

美容

化妆品

美白

中草药

林宝珍

福州

健康

分类: 健康资讯

“保湿因子”=尿素 “美白因子”=重金属汞
化妆品“美化”包装隐藏风险


7403
□ 本报记者 林锦旺 文/图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完成对《化妆品名称标签标识禁用语》征求意见。化妆品不得标注夸大功能、虚假宣传、明示或暗示具有医疗作用的内容。
    记者走访福州市化妆品市场了解到,明确标注全成分表的只占一小部分,绝大多数化妆品在标签里提到其中几种成分,相当一部分化妆品将这几种成分进行“美化”包装,中文改英文,化学词汇变成模糊不清的形象表述。皮肤科专家表示,一些特殊化妆品所含成分对皮肤无益,达到一定用量和时间反而有害,若进行美化,容易误导消费者,从而引起过度化妆,甚至造成周围神经炎、白癜风等严重后果。


案例
“美白”化妆品竟致神经炎白癜风

    日籍华人张美(化名)最近在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结束治疗,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在该中心治疗,原因为周围神经炎。第一次是2007年7月6日,她在该中心查出“苯中毒”,超过正常人接触苯限值的400多倍,这一年5月14日,她感到臀部、会阴部、脸部以及手臂灼热性剧痛,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看了多个医院均未查出病因,后转到该中心才查出由于多次接触含有重金属苯的化妆品导致的汞中毒。经过半年的“驱汞治疗”,她的尿汞含量降低到正常水平,又半年后再次复发,到日本、上海、北京等医院求医未果后第二次入住该中心,该中心经过检查发现她已经发展为“周围神经炎”。
    张美从2006年12月开始在福州某美容院接受面部护理,所用化妆品属美白祛斑类,5个月后出现汞中毒反应。经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物理实验室鉴定,该类化妆品内汞含量很高,违反了国家的相关规定。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临床科主任林丽颖说,该化妆品套装厂家来自广州,但说明上却全部非中文包装,有韩文、英文、日文等,令人一头雾水。
    福州鼓楼区王女士走入省人民医院皮肤科诊室,该科副主任医师林宝珍发现她戴着宽缘帽子,几乎将脸遮住,掀开帽子后林宝珍不禁一颤,原来她脸上皮肤一块白一块黄,好像被雨水冲刷的墙壁一样。很明显这就是称为“白癜风”的皮肤病,林宝珍判断,这与她频繁使用美白类面霜存在莫大关系。
    该院皮肤科近日接诊不少过度化妆导致严重后果的患者,多数为35岁到50岁之间的女性。林宝珍告诉记者,最突出的问题当属美白类化妆品,一些女性朋友刚开始看到效果明显,就无节制地使用,甚至早中晚一天使用3次,一段时间后很多人出现了角质层变薄、皮肤容易过敏、毛孔变粗变大、面相更加显老等不良后果,最严重的甚至导致“白癜风”。
    林丽颖指出,美白祛斑类化妆品与包装标识将引起“美白”的化学成分——重金属汞隐藏起来不无关系,不仅容易消除消费者对该物质可能造成不良反应的防范,而且容易产生一种“多用反而有益”的心理暗示。林宝珍强调,大多数具有功效的化妆品所含成分不可能百分百安全。


现状
滥用化妆品现象严重
    记者从省消费者权益委员会获悉,“12315”接到的关于化妆品的投诉不在少数,主要是标注着具有“美容”功效的化妆品造成“毁容”后果,其中一部分情况是:化妆品夸大宣传功效,消费者使用后反应强烈,如皮肤灼伤、色素脱失等;一部分情况是:使用结果与化妆品包装宣称的功效相反,如宣称“美白”功效反而导致色素沉着;还有一部分情况是:使用效果与化妆品包装宣传的不符,如“润肤保湿”结果皮肤越来越粗糙。
    记者还从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获悉,该中心临床科主任林丽颖指出,一些标注“美白”、“祛斑”、“染发”等功效字眼的特殊用途化妆品均存在中毒风险,目前不少化妆品特别是特殊用途化妆品在标注用语方面对消费者存在误导,她提醒消费者“应该对用语背后的化学成分增加认识,不能因为宣传语好听而忽视对其风险的警惕。”她认为,禁用语采用以后将会使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化妆品时多留一个心眼。


市场
禁用语“通行无阻” 产品成分模糊不清
    记者走访了福州市永辉、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新华都各大超市化妆品专柜,以及大洋百货、东百商厦、屈臣氏等大小化妆品卖场,发现各种品牌包装标识上存在不少“禁用语”,多数化妆品并无成分表,很多成分模糊不清。
    记者在西二环永辉超市看到同样一种“美白”护肤品牌,便出现了“瞬间美白”、“祛斑美白”和“迅速美白”3种描述,相应地它们的主要成分就是“瞬间美白因子”、“祛斑美白因子”和“迅速美白因子”,而第一和第三种“因子”备注指明的是同一种成分:十八碳稀二酸。
    林丽颖介绍,“祛斑美白因子”和其他两类一样,如果真的能起到增白的作用,就肯定含有汞,也就是俗称的“脱色剂”。
    在东大路好又多超市,记者拿起国内某知名品牌一款“清爽透白防晒霜”,看到其标识介绍:“来自植物萃取的温和防晒配方……令肌肤防晒能力提高22倍……高效美白成分人参活性细胞配合甘草嫩白精华……天然海藻保湿成分,补水的同时牢牢锁住水分……”
    该介绍说明该面霜具备了保湿、美白和防晒的功效,其功效源自于“温和防晒配方”、“高效美白成分人参活性细胞”、“甘草嫩白精华”和“天然海藻保湿成分”等成分。
    林宝珍指出,这些成分其实就是尿素、甘油和脱色剂,分别起到保湿、防晒和美白的作用。“相对于尿素,天然海藻保湿成分自然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林宝珍说。
    而事实上,《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早在去年9月1日就开始实施,该规定首次明确了化妆品要标注全成分表,成分必须为化学物质名称,不得进行美化包装。


误区
多数消费者只看标识购买
    在记者走访的化妆品卖点,记者就“什么因素决定了你购买化妆品的”问题咨询了20多名消费者,半数以上回答主要看“化妆品介绍”,一部分主要看价格,一小部分人看品牌选购。
    “市面上的品牌太多了,不知道选哪种好,这几天要买一款防晒霜,却一直没有挑到合适的,主要是不满意包装上的介绍。”在东街口大洋百货化妆品专卖店,30岁出头的张小姐表示喜欢用那些运用“花言巧语”吸引眼光的化妆品。
    记者就“保湿面霜包装上标注主要成分如果存在两种不同情况,一种为神奇保湿因子,另一种为尿素,请问您选择哪一种”问题询问了多位女性消费者,多数人表示她们愿意选择“神奇保湿因子”,几乎所有回答者均不知神奇保湿因子其实就是尿素。
    在东街口屈臣氏商店,一名黄姓服务员对化妆品包装消除现在有些用语表示不理解,“就算神奇保湿因子就是尿素,瞬间美白因子就是脱色剂,新的化妆品包装说明上也没有对尿素和脱色剂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作出说明,人们不会因为标注专业名词而不滥用的。”


禁用语》解读
共分七类 禁用“中药”字眼
    据悉,禁用语共分七大类:使用“高效、速效”等虚假夸大用语、使用“除菌、灭菌”等明示或暗示对疾病有治疗作用和效果的用语、使用“中草药、中药世家”等医疗术语、使用“经卫生部门批准”等用他人名义保证或以暗示方法使人误解其效用的用语、禁止宣称的功效、使用“为你而疯狂”等庸俗或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词语、使用已批准的药品名称。
    同是医疗美容科和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的省人民医院林宝珍医师指出,若化妆品真的有“高效、速效”作用,就意味着所含成分可能为激素类化学工业产品,对人体有害无益,反过来说,也不否认化妆品具有将头发或指甲染色、防晒等功效,若说成“瞬间洗黑”、“改变指甲颜色”、“阻断黑色素形成”等就夸大了。
    她强调,只有药品或消毒剂具备“除菌灭菌”的作用,化妆品如果像消毒剂,相信所有人用久了皮肤都会被灼伤的,“皮肤又不是碗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净肤类的化妆品在清洁皮肤污垢的过程中将细菌也顺便带走了,间接地“除菌灭菌”,但绝对无法真正杀灭。
    关于禁用“中草药”等字眼,林宝珍表示,不少中草药“药食同源”,它们当食物时就不具备医疗作用了;一部分中草药还可以用于美容,比如她在医院内常敷于患者脸上的“药膜”,就是用各种白色中草药如白术、白蔻仁、白茯苓、防风等磨成粉制成的,主要用于抑制色素沉着,她同样在美容院使用这种药膜,而且有10多年时间了。
    如今市面上很多打着“中草药”字眼的化妆品成分内,究竟含有多少足量的中草药、能起到多大的渗透力、效果是否主要由中草药起作用等等都是值得怀疑的。因此,将“中草药”作为医疗用语而禁止,她持保留意见。
    国内某药妆品牌福州代理商徐某认为,禁用语中,“中草药”字眼应该放行,因为这是国内品牌与国外知名品牌竞争的有效砝码。
    福建省化妆品与美容美发协会秘书长雷杰表示,化妆品标识标注禁用语推行后,可以对目前存在一些诸如以次充好等现象进行规范,减少某些劣质甚至虚假化妆品企图通过惹眼包装在市场上滥竽充数。
    他相信,化妆品禁用语实施以后,将会在缓解过度化妆品的现象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也使化妆品企业能够自律,在规范运作的前提下公平竞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