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立医院血液科自体骨髓移植
救治3名淋巴瘤患者
7103
□ 本报记者 林锦旺
近日,记者从福建省立医院血液科获悉,该科自去年底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以来,已成功救治3名高危型淋巴瘤患者。其中,南平武夷山市31岁陈女士最近刚刚出院。据该科陈为民主任医师透露,罗京也曾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但术后不久就去世了,原因可能在于他无法耐受该手术而治疗过度。
穿刺两次才确诊淋巴瘤
据悉,去年9月,武夷山市陈女士因胸闷气粗达一周被送至省立医院,当时她表现出气喘、不能平躺、脸部浮肿等症状。
该院影像科通过CT发现,该病人胸椎纵隔处有一个8CM左右的巨大肿块。为确定其性质,该科对其进行胸椎穿刺,经病理分析并无异常。但病人症状明显,陈女士经过适当休息,又接受了穿刺,这次穿刺完全在B超引导下进行,经过病理活检终于确诊为高危型B细胞淋巴瘤,正和不久前去世的罗京是同类型的淋巴瘤。为此,陈女士被送至血液科进一步救治。
化疗6次再抽髓洗髓
据陈为民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俗称骨髓移植,分为异体骨髓移植和自体骨髓移植两种,为陈女士实施的是后者。之前陈女士必须接受6次化疗治疗,提高身体耐受性,才能实施该手术。
从去年9月到今年2月,陈女士断断续续接受了6次化疗。在家休息2个月后,4月中旬,省立医院将陈女士送至省肿瘤医院从她体内抽出部分造血干细胞,保存在肿瘤医院“特制冰柜”内。
接着,省立医院血液科抽掉了陈女士体内所有的造血干细胞,
“可以说抽掉她所有的骨髓”,手术进行顺利,该科又很快从肿瘤医院取回陈女士的造血干细胞,注入陈女士体内,使其恢复造血功能。
陈为民透露,罗京接受的是价格更高的异体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来源于他人,尽管骨髓质量较自体移植更有保证,患者恢复更快,但开始恢复时难免会发生排异反应,有些人反应很大,有些人不很严重。排异反应对患者是巨大考验。自体骨髓移植尽管难以保证自身造血干细胞是否安全,但起码不会引起排异反应,患者耐受压力相对更小。
他介绍,血液科实施该手术救治的其他两名淋巴瘤患者,和陈女士一样,年龄均未超过40岁,这是必须控制的。“超过40岁的患者可能无法耐受。”他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