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建省唯一艾滋病病区  艾滋病者与各种病人“混住”

(2009-01-25 10:34:00)
标签:

艾滋病

福建

传染病

恐艾患者

健康

分类: 健康资讯

记者走访我省唯一艾滋病病区发现
艾滋病患者与各种病人“混住”
传染科、性病科和心理科医生:他们都是普通病人;恐艾没必要,防艾才重要   

第40期 07版
□ 本报记者 林锦旺 罗小琴 实习生 吴丁贵 文/图

    11月21日下午3时40分,福州市传染病院一病区医生办公室。记者看到一面由电子时钟改造的挡板,上面层次分明地贴着一张张小纸片,每张纸片代表一名传染病病人,其中标有O3字样的纸片代表一名艾滋病住院病人。记者数了数,总共15名,最早入住时间为今年7月份,男性居多。
    福州市传染病院一病区副主任王争武介绍,今年入住的艾滋病病人超过了20名,而去年不超过10名,住院人数增加了一倍,门诊也有增多的趋势。
    据统计,近年来我省艾滋病流行呈增长趋势。2007年共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496例,比2006年增加了283例,感染途径仍以性传播为主。
    省皮肤病性病防治院STD(性病)门诊科主任张丹群介绍,2005年门诊发现5例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近两年来每年发现7-8例,男女比例差不多,感染者主要是性活跃人群,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35岁。
    令人惊讶的是,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也逐年增加。今年,省医学科学研究所心理科主任詹锦华手头的“恐艾”患者已经增加到10多例。
    王争武强调,艾滋病患者只是少数派,其传播只有三种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只要做到洁身自爱,与艾滋病患者面对面交流甚至握手一般不会受到传染,面对艾滋病,恐艾没必要,防艾更重要。
    11月21日,记者走访福州市唯一收治艾滋病病人的病房——福州市传染病院一病区,采访了该病区的医生和护士,这些与艾滋病距离最近的人群以日常工作告诉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完全没必要,防范才是更重要的。

“恐艾患者越来越多”
    11月22日早上9时20分,福建医学科学研究所心理科诊室。在记者的要求下,詹锦华主任打电话给患有“艾滋病恐惧症”的英语教师张连英(化名)。
    “现在你觉得好点了没有?”詹锦华问。
    “我还是害怕自己一出门就会被传染艾滋,我害怕失去工作……”张连英的声音异常低沉,仿佛大病未愈。自从今年2月患上“恐艾症”,张连英寻访的全省知名的心理治疗师不下6位。最为严重的时候,张连英甚至认为开水里都有HIV病毒。
    今年2月,在一次关于艾滋病主题的公益宣传活动中,一名学生不慎跌倒擦破了皮,流出的血刚好沾在张连英的手上,而她的另一只手正好拿着写着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小册子和安全套。这时,血液、血液传播和安全套同时映入脑海,迅速搅成一团。
    那之后,她前后到省疾病控制中心抽血检查不下10次,结果都是正常的,但每次都无例外地怀疑检查结果有问题。
    张连英只是詹锦华手头上10多例“恐艾”患者之一。

“他们手垫报纸拉门”
    有着13年门诊经验的张丹群可谓深有体会:“艾滋病是性病的一种,性病又都具有传染性,因此,很多患者一走入这个门警惕性就很高”。
    STD门诊科在整个防治院里拥有独立的空间,通过一道拉动门与其他科室隔开,主要从事对8种性病的初次筛查,来这里的人只能算是疑似性病患者,所以在没有确定结果之前,他们认为自己是健康的。
    张丹群注意到的细节有:一些人一进来就将门迅速拉上;还有一些人随身带着报纸,将报纸垫在椅子上才敢坐下去,“其实他们都知道即使接触了也没事”。
    “有一个人还带了两份报纸,一份用来垫着手拉门之后,迅速扔入垃圾桶,一份用来垫椅子。”
    尽管都是性病,但确诊的结果出来之后受检者的反应还是迥然不同的。特别是艾滋病,一旦发现自己是病毒携带者,大部分人不是马上咨询如何控制,而是往往“扭头夺门而出”,然后回到家后用电话咨询。
    张丹群表示,艾滋病和其他性病的传播途径差不多,有些通过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如肺结核)其实更可怕。

33个患者 多种传染病
    记者发现,一道拱门将该病区的医生办公室、护士站与病房隔开,但之间距离仅三四步。病房走廊中间也有一道铁门,据一病区王争武医生解释,铁门是非典时期设置的,现在长时间打开。铁门两边的病房入住病人所患病种也没有特殊的区别,麻疹、伤寒、乙脑、肠道传染病等多种传染病病人混住在一起,艾滋病只是其中一种。“艾滋病病人是正常病人,没必要隔离。”
    贴着住院病人小纸片的挡板共分6层60个嵌位,代表6个病房,目前上面共嵌有33张小纸片,除了15张艾滋病病种之外,还有18张其他病种的纸片,比如第三层有7张,其中艾滋病3张,表明有3名艾滋病患者与其他传染病患者同住一个病房。
    据福州市传染病院网站一则统计数据,一病区自从1986年医院收治了全国首例艾滋病患者,至今已收治艾滋病患者145例,而这只是一病区收治的传染病患者中的一部分。

“针头突然刺向我”
    与普通病房的护士不同的是,福州市传染病院一病区的护士穿着明显更加“臃肿和封闭”,在一样的护士服装下她们还垫了一层防护服,双手袖口处也用棉绳紧紧缚住,口罩头罩一直戴着,如果再加上一副一次性塑料手套,她们全身暴露在空气中的就只有一双眼睛。
    据一病区关医生的说法是,除了家属之外,一病区的护士是世界上离艾滋病病人最近的人群,她们每天都要接触病人,给病人换药、输液等,她们自然也是世界上受感染几率最大的人群。“与艾滋病病人握手没什么事,护士最怕的还是输液。”
    一病区李护士回忆她第一次为艾滋病病人接触时,她由于紧张,手抖了一下,针头擦破病人表皮突然朝自己刺过来,幸好躲避及时,要不然“麻烦大了”。
    “尽管风险是始终存在的,但自有一病区以来,还没有医生或护士出过事。”王争武说,“只要防范得当,即使离得再近,也不会有危险。”

第一次接触艾滋病患者
    记者问:“您第一次接触艾滋病患者当时是什么感觉呢?会不会感到恐惧或者异样的感觉?”
    詹锦华回忆:“那名病毒携带者是一名女性,她说自己是出国回来后被检查出来的,觉得很不甘心,情绪异常激动,眼里充满了恐慌,呼吸困难,有濒死感。我给她倒了一杯开水,并和她握了手,我可以感觉出来她当时非常感动。在我面前,她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恐惧症患者。”
    对于他的印象,王争武已经很模糊,只隐约记得他是一名男性,首先是呼吸系统出了问题,然后是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一直持续低烧,在肺科病房拖了很久,才检测出阳性的。感觉不是“很特殊”,毕竟传染病院里的患者都是传染病问题,不会对艾滋病区别对待,只是那时较为少见而已。
    张丹群的回答很干脆:“没什么,与下一个病人,再下一个病人,都一样。”他补充:“他们都是普通的患者。”

知识问答>>
    记者: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是否能做到名符其实的“安全”呢?
    张丹群:截至日前,经过全程规范的使用安全套者目前未发现有一例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但至于安全套能否做到万无一失呢?目前学术界存在两方面的争议,一方面是病毒的直径远远小于安全套的孔径,从理论上来说很难避免艾滋病病毒渗透出来;另一方面则说病毒不可能独立生存,须寄存在宿主黏液当中,这么说来病毒的直径就要远远大于安全套的孔径了。因此,目前对于艾滋病的预防最重要的还是按规范全程使用安全套。
    记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能否生育呢?有可能分娩出健康的婴儿吗?
    张丹群:婴儿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率高达20%-30%,母婴传染主要是通过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三个途径,父亲主要是通过精液影响胚胎发育。虽然通过进行抗逆转录病毒的治疗可将感染率控制到2%-4%,但如果在孕前检出其是艾滋病感染者,我们也会奉劝她(他)不要进行生育,否则不仅给孩子带来灾难,更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