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生活的N个片段——饺子

标签:
胡同饺子杂谈 |
分类: 胡同记事 |
在胡同的小屋里第一次吃饺子大概是去年的9月,当时妈妈来看我,大清早我们俩在鼓楼附近的胡同里溜达,碰巧看到有卖饺子皮的店铺,妈妈说可以给我包饺子。我那好多工具都没有,怎么包呢?妈妈说自然有办法,于是买了饺子皮又买了牛肉馅儿和韭菜。回到家里,妈妈紧张而有序的忙碌起来,洗菜,切菜,拌陷儿,我在旁边打小工。没有案板,在干净的白纸上掂上保鲜膜当案板;没有菜刀,用切西瓜的小长刀一点一点的切。案板加菜刀,加上前几天老爸和老妈买好的调料,凑合凑合,能用的器件都用上了。只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饺子包好,在电磁炉的烹制下,香喷喷的饺子端出了锅。条件虽然简陋了些,但味道一点都不逊色。妈妈让我把第一锅煮好的饺子端给姑夫,我遵命照办。到了姑夫家,我才知道,姑夫不吃韭菜。我只好又端了回来。
后来再吃饺子,要么是在西直门的秀林饺子馆,那里的饺子皮儿薄陷儿多,又经济又实惠,特别适合几个朋友点几个菜再来几盘饺子,交流感情,欢聚一堂;要么是宝钞清真小店里买自制的速冻水饺,一袋饺子25个,是小店主人自己包的,吃起来很有自家的感觉,但味道逊色了一些,可不管怎样,那儿的饺子曾经好多次温暖过我那间胡同里的小屋;再就是在广安门姐妹家借宿的冬日里,经常在牛街清真超市里买的各种陷儿的饺子,属于速食的食物,简单方便,放在冰箱里,一犯懒就吃饺子;还有地安门的华天小吃,我记得去年冬天偶尔想吃饺子就一个人去那儿,饺子个不大,品种也少的可怜,但非常受欢迎,稍微晚点去根本吃不到,那的饺子总是在我特别想家的时候,帮我找到和家最接近的味道。很奇怪,妈妈拿手的好吃的非常多,我想家的时候都想不起来,唯独饺子,每次都让我想的泪流满面,每次吃起来都有滋有味。
已经是第二个胡同里的夏天了,现在小屋跟去年比变化非常大,在我的一再努力下,一次次的找各种理由说服姑父,他终于同意我搬进小屋好几样电器。我再也不会为美味不能长时间储藏而发愁,再也不会为早上吃不到早点而郁闷。小屋被我摆的满满当当,小屋里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8月份的第一个周末,大清早我从冰箱里翻出牛肉陷儿,计划着包饺子。去菜市场买来香葱、胡萝卜,还有一些青菜,回来就忙活着洗菜,切菜,拌陷。因为是有史以来我第一次包饺子,不太清楚放多少肉放多少菜,也不知道放多少盐和其他调料,一切只凭感觉。
先在解冻的牛肉陷儿里放入十三香,少许盐,少许酱油,少许香油,搅拌均匀。然后切葱,把细长的小香葱切成碎末。这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可对我难度有点大,我只是边切边想,在家的时候都是妈妈拌陷,她每次放葱都得被葱熏到眼睛啊。只切了半斤的香葱,我就流了好几次眼泪,去洗了好几次脸,最终从容不迫的把葱拌到肉陷儿里,闻到它们混合在一起的香味。下面接着切胡萝卜,我忘了准备擦胡萝卜的工具,这算技术上的疏忽吧,呵呵,只好一丝不苟的把胡萝卜切成片,切成丝,再切成末。只有4根胡萝卜,我切了足足一个半小时!看看表,已经是中午1点了,好友及时赶到。我们冲出去买回附近店里最后的几十张饺子皮,在他精湛技艺的配合下,饺子很快包好,香喷喷的饺子端上了桌。是咸还是淡?凭直觉,他觉得我放多了盐,可暂时又没有其他补救的办法。好在,尝过第一个饺子后,味道还好!^_^
等我吃完饺子,他已经把所有的饺子皮用完,陷儿还剩了1/3呢。怎么办?再出去采购。第一次是饺子皮、西葫芦、牛肉陷和擦丝工具买回来,拌陷,包饺子,包啊包啊,饺子皮又多了,我又出去买胡萝卜,再拌,再包。周而复始,好几个轮回下来,计算一下,总共包了120多个饺子。用了500g牛肉,500g西葫芦,750g胡萝卜,250g香葱,**盐,**酱油,**十三香,**姜,**香油,**花生油,打**的都不多,至于具体的量我这个头回包饺子的人实在说不清楚。晚上,西葫芦胡萝卜牛肉陷儿的饺子煮好,刚出锅,还冒着热气,我端给姑父,姑父笑纳了。我还有点忐忑,怕不对姑父的口味。第二天,姑父过来给我送盘子,他说昨天的饺子还真好吃!这一句话,说的我心花怒放。
webbird
200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