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社戏》:一个成年人的精神返乡
(2022-04-22 09:19:19)
标签:
教育 |
分类: 观课评教 |
《社戏》:一个成年人的精神返乡
——跟王君学教《社戏》(之二)
李明哲
2022-4-21
一、我读《社戏》
今日,重读《社戏》。
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读到这一句,我心头一震。一是“聪明”二字作者明白无误地摆在那儿呢,我怎么以前就没有“看见”呢?“看见”了不就可以把双喜的“聪明”一网打尽了吗?而王君老师她就“看见”了——这是我所见到的教《社戏》最好的课例了,没有之一。
二是,作者为什么一上来就直接点出“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呢?这不是为文之忌吗?——但读完全文,确实如作者所说,是“一个最聪明的双喜”。
二、观王君教《社戏》
完整版见《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
少年领袖是怎样塑造出来的?——《社戏》教学之“双喜何以成为经典?”
三、我教《社戏》
2018年初,在王君《基于文本特质分类思想的语言应用训练例谈》(《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第9期)一文中读过王君教《社戏》的片段,写过一点感受——见附录。今日读《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中《社戏》的完整版,叹为观止。我若教《社戏》,眼前有景道不得,王君题诗在上头。只有向王君老师学习的份。
简案如下:
1、读出叙述里的起伏跌宕
《社戏》是小说,更像是散文化抒情化小说,虽然情节较淡,但也是峰回路转,一波多折的。回忆小时候在姥姥家钓虾、放牛等,那是我们老师布置的作文《童年趣事》,鲁迅不会止步于此。接着往下读,他要写的是社戏,没有想到,看社戏“总之,是完了”“我急得要哭”——作者有意对看戏前的曲折进行渲染;接着情节陡转,竟又成行了,“我高兴了”;然而《社戏》却又并不好看(遗憾有七……),“我有些疲倦了”,那就回呗;没想到归途中又发生了偷豆这喜剧的经典的一幕;……而结尾又来这经典一转,带给人无尽的回味: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一句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这些叙述里的起伏跌宕,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读出来——细致地捋一捋。
2、读出描写里的优美画面
这个环节要处理写景部分了,写景是写心情。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情景创设+任务驱动:
老师小时候,临近的哪个庄上放电影大家就跑去哪个庄上看。大家也都有被忽悠白跑一趟的经历,对人自嘲说看的《白跑战争磨鞋底》。《社戏》里假如那晚的社戏临时取消,“我”乘兴而去却没看成,那么,归航时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试以败兴而归的心情试着改写一下。
有一个问题,戏不好看但不扫兴,归途中心情并不低落——写的景还是那样美就是明证。那么,看社戏前后写的景是一样的美,可见心情是一样的好。这是为什么?留疑。
3、读出语言中的鲜活形象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聚焦双喜。这个环节中拿来文中关于写双喜的十一处文字,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双喜是“最聪明的”——直接“借鉴”王君的课例。
1“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2“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3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4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
5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
6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
7“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8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
9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10“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11“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
4、读出原文中的前后对比
课文是节选,这里要拿来《社戏》的删节部分(“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和在赵庄看草台班子演的社戏做比较,如: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用这单调重复的为文大忌的流水账,写充满了不耐烦的情绪,一再暗示作者的忍耐、无奈、焦虑与反感。和写看社戏的笔法抒情诗化的优美来对比,应该很有意思: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这纯粹只是厌了倦了乏了困了,并没有前者里的讽刺、戏谑等多种意味。这仍是一次最美好的看戏经历。
成年和少年看戏的不同体验,更多的是主观心理上的对比。社戏的戏台真的像“画上见过的仙境”,真的美“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吗?不是的——
回忆中的“故乡”是美的,但却是消失了的,回忆中的,想象中的,不那么“真实”的。因为它只是在少年童真心灵感受中的“故乡”,而不是一个承担着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的成年人感受中的故乡。(王富仁: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
其实,戏不好看,豆不好吃,好就好在玩得好——和小伙伴在一起就是好。戏好不好看,豆好不好吃,无足轻重。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社戏》三场戏对鲁迅来说都无甚意思,区别就在于他看戏时的心绪有天壤之别。《社戏》外(前部分)有各种不好,如,“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体验等;《社戏》里(后部分)有各种好,景好、人好、情好,《社戏》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所以,写《社戏》,也是写理想中的“故乡”,从前部分到后部分,《社戏》更像是一个成年人的精神返乡。(也是解答前疑。)这与什么“都市人的乡愁”(叶世祥)云云不搭界。
由此,我们不难想到鲁迅的《故乡》中瞎抓子胡挠的杨二嫂、“像一个木偶人了”的闰土。所以,尾声,课的最后,为九年级学习《故乡》——那个胶合着回忆的现实的理想的故乡,埋个伏笔,留个念想。
【附录】
小双喜是谁培养的呢?
——跟王君学教《社戏》(之一)
李明哲
2018年1月
下面是王君老师教学《社戏》结课时的一个片断:
PPT:“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师:为什么鲁迅要都用句号,不用感叹号呢?
生:双喜不激动,面对六一公公的质问,他很平静。
师:对,不仅平静,根本就是轻描淡写。可人家小双喜,根本不在乎。他的第一句回答——读——
生:是的。
师:妙在何处?跟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比较。
生:完全承认。不回避。
师:六一公公的一拳,大概打在棉花上了。第二句回答,读——
生:我们请客。
师:天啊,请客?双喜显然是强词夺理了。如果你是六一,你应该如何回答?
生:你请客应该用自己家的豆啊,怎么偷人家的东西请自家的客?(众笑。)
师:回答得好,针锋相对。可轮不得六一回答,人家双喜又补了一句,很狠的一句,读——
(生朗读。)
师:语气不对,又读成感叹句了。重读。
(生朗读。)
师:一定要读出那种轻描淡写的感觉。这个句子的妙处在什么地方?言外之意是什么?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生:你的豆我们都瞧不上。这回偷了你的豆请客,是瞧得起你。(众笑。)
师:妙!再往前走一步。
生:我们偷了你的豆,你还应该感谢我们呢!(众大笑。)
师:你看这个小双喜,厉害不厉害。他多么狡猾。但最狡猾的是最后一句。读——
生(读):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
师:懂吗?怎么突然从偷豆说到虾身上去了?
生:双喜这是在转移话题,转移注意力。
生:本来他们是被责备的对象,这下好了,被责备的对象变为了六一公公了。
师:你看,这个小双喜,是不是天生就懂心理学。鲁迅写这一段,惜墨如金,但只一句话,双喜就完胜六一公公。双喜的招数,出人意料,但又充满了孩子式的狡黠。这样的双喜,是不是很真实,很丰富,很饱满?
来,回忆一下我们在赏析语言时用的方法。
……
师:……你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一个有趣的问题:小双喜是谁培养的呢?小说中是不是有直接和间接的答案呢?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双喜的这句话,学生阅读的时候,不大留心,就是一般教师,也恐难以关注到。但是,王君老师“发现”了它的教学价值。王君老师用“读出每一句话后边的潜台词;关注句号;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用感叹号;思考四个句子之间的双喜的应对技巧。”(《基于文本特质分类思想的语言应用训练例谈》,《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第9期)引导学生读出了一个“狡黠、真实、丰富、饱满”的双喜的形象。
“小双喜是谁培养的呢?”因为时间原因,王君老师把这个问题留在了课后。假设一下,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如何“进一步思考”这“一个有趣的问题”呢?我就瞑想。试着虚拟一下:
“我们偷了你的豆,你还应该感谢我们呢!”事实是怎样的呢?我们继续看: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只是碰巧才遇到,但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也只是嗔怪“不肯好好的摘”,所疼的是“踏坏了不少”,况且这还是在不知道“请客”的时候呢。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六一公公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啊。对双喜的狡辩,也只一“笑”了之——他哪会和小孩子一般见识呢。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
一个“竟”,热情善良,老实厚道,淳朴乡民,农民本色,跃然纸上了。
……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
你看,六一公公多么热情好客啊!
其实,双喜和六一公公“斗嘴”,能“完胜”六一公公,一是双喜聪明、狡猾——是质朴、天真、敦厚的狡猾;二是六一公公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老实厚道;三是作者高明——这就是作者内心深处平桥村温暖的人文风景。
小双喜是谁培养的呢?
淳朴的民风使然,善良的民性使然,小双喜才敢当面叫八公公“八癞子”,对六一公公倒打一钉耙——有恃无恐、“犯上”“作乱”了。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第二天,我晌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你看,没有出场的八公公,是不是也好的很嗳?这也是鲁迅先生塑造人物的精微与精妙之处。
“小说中是不是有直接和间接的答案呢?”——确实如此。原来,王君老师早就想到了。
这是一种翻转逆袭式的续课,当然,还可以是顺行式的续课。其实,目的都是一样的:触摸作者的情思,引导学生思考被他们忽略的细节,让课堂对话继续伸展。
当然,此虚拟课堂不免有续貂、添足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