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李:线上教例之学生“评课”

(2022-04-21 08:59:31)
标签:

教育

分类: 案例反思

 

快哉百草园,怪哉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执教:李明哲/鱼台县教研中心

平台:鱼台县张黄中学八年级Q

时间:20224913:30-14:40

 

缘起

本课借用的张黄中学屈云川老师的八年级Q群,在此深表感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七上,八年级学生是第二次学习,自己比较一下初读和重读应该很有意思。很遗憾组织朗读不具操作性,故安排到线下,把学生家人作为了教学资源。群成员学生82人,因为上课时间是在周六炎热的午后,当时在线学生20多人。我不该急于去钓鱼(连个鱼毛都没钓着),若多给20分钟,学生发言的质量就会更高一些。学生间相似的发言,整理时取首发。

实录

……(暂保密)

附录学生日记一则

风之旅人

(修改意见)

 

【张卓元:风在哪,旅人又在哪?

朱俊萱:为什么是“风之旅人”,因为我们本来就该像风一样去经历,去看这世界,在走过新的土地的同时,再故地重游,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与独特的感受,就像这节课一样,温故而知新,我们又有了新的感受。“旅人”这个很好理解,因为我们去看鲁迅所写,就是一场旅行。

——题虽如此解,还是云雾笼罩,让人不大明了。最好能让人看题目约略知内容。】

  

得知要学习鲁迅《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得知要与这篇文章重逢时,我无比期待(开头不俗,以这样的方式委婉言说走进俺老李的课)——因为要再次与小鲁迅对话,打破厚重书页的枷锁,去寻找长大后,那个孤零零的灵魂所珍视的、独一无二的回忆。(破折号后最后句极简笔勾勒出你心中的鲁迅之神。)

我们像穿越来一样,可惜身份是透明的,不能改写文章(不大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再想想怎么说——文字表达以让读者明白为原则)。于是我们同鲁迅一起走到回忆里,看那百草园去,看他自言自语(一“走”两“看”,这表达妙)不必说……【也】不必说……词句像是稀疏的光影,如十二月的雪一般,在我心头终年不化(这个比喻新奇)不必说,不必说,这两个不必说里,接着走下去,见了百草园的泥墙根,见了何首乌,【这段话里,想必也有小鲁迅儿时有这么个乐园的骄傲吧?(揣摩得到位。)

我很喜欢回忆,因为脑海里类似电影的片段,总能在脑海里次次上演,只需要一个能够睹物思“物”的机会,我们无数次见证过往的漫长。可是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的人生,我们都没有经历完呢。(与本写作主旨关系不大,或可删)再接着走下去,见了百草园的泥墙根,见了何首乌,【见了雪地捕鸟,】“见”了“美女蛇”的故事。(三“见”奇妙)可连小鲁迅都没有【遇】见过美女蛇,更别说 【而】我们了,只能见到美女和蛇(也许蛇也见不到)。(世上本无鬼,所以见不到,或可删;抑或是你俏皮的表达?哈哈,那就不用删。)

再后来,鲁迅要离开百草园,去三味书屋,好像能【明显】看出不情愿。在这片土地上,离开了家,就都是流浪的人(有道理)。我们一伙人又紧追紧赶,紧随其后。鲁迅拜了没有孔子牌位的孔子,我们在一旁干站着(这表达俏皮),品味其中“怪哉”,其思索模样若以上帝视角来看一定十分好笑,因为过程中同学们的发言就十分好笑,也不难体现少年人的活力。(关于“好笑”而有“活力”,何以见得?不妨举一例。)

第二个“怪哉”【是先生】,我们又看见鲁迅去问问题被骂,去园中游戏太【久】被说教,可是那位老先生从不打人。于是本人开动头发所剩无几头发少的小脑瓜,以掉了一根头发为代价,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先生明明学识渊博,为何不告诉鲁迅“怪哉”一事?老师说:你是说先生很“怪哉”。那么,先生的“怪哉”都有哪些呢?(老师正需要这一问,你就提出来了,谢谢你提出这个问题,你引出了老师在第二部分的主问题“先生的‘怪哉’都有哪些呢?”。——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管教师怎样精心地设计,都不如用学生问题进行过渡来得自然、自如、无痕。)同学们疯狂回答问题的模样一如看见草的绵羊疯狂地一拥而上之势(正因为是主问题,所以回答就丰富多彩。这夸张够新鲜!),我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也默默敲下答案。(妙!就不必说出具体答案内容。)

可是望(“望”,妙)着那位老先生,我心里仍在想,园中太多人去玩,玩的时间太长会被老先生喊回来,会不会是因为外界的声音?前面有说“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那么学生玩的时间太长,人又太多,会不会显得老先生管理很松懈,从而引人议论,所以才喊孩子们回来呢(有大人心眼了)?这个想法最终被打消,因为寿镜吾先生的和蔼与严厉并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也是一位优秀的、热爱书籍【读书】的学者。(反证法有理。)

剩下的时间在指缝中流逝,眨眼间,课程已到尾声,我们不得不走出书本,去看,去辨,去寻,去说(四“去”铺排得好)这鲁迅如海般的回忆中的一隅一朵浪花】(  一朵浪花】“海”与“一隅”不搭,不妨改为“一朵浪花”),可即使是这一隅【一朵浪花】,也别具意义。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拿什么抵抗虚无?不仅仅是生活的疲累,还有未来生活对自己的考量,一切都是虚无的,却可以在未知中渐渐显露真相,我们要面对数次分离,面对数次挫折,也会面对数次喜悦,可这一切均是生命的礼物。(由鲁迅的回忆推人及己,有哲思的味道了)若曲终人散,回忆不散。

直至现在,倘若抚摸书本,还能望见:鲁迅拾起一片片碎落的月,署上《朝花夕拾》的名字,拼凑成流芳百世的月亮,留下满地月光。(朱同学解《朝花夕拾》的由来,够诗意!够风雅!)

……欲买桂花同载酒,只可惜故人,何日再见呢?(引用得当!)


风之旅人

(修改稿)

鱼台县张黄中学八.3 班 朱俊萱

得知要学习鲁迅《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与这篇文章重逢时,我无比期待——因为要再次与小鲁迅对话,打破厚重书页的枷锁,去寻找长大后,那个孤零零的灵魂所珍视的、独一无二的回忆。

我们像穿越来一样,去陪小鲁迅一起“旅行”。于是我们同鲁迅一起走到回忆里,看那百草园去,看他自言自语:不必说……也不必说……词句像是稀疏的光影,如十二月的雪一般,在我心头终年不化。接着走下去,见了百草园的泥墙根,见了何首乌。这段话里,想必也有小鲁迅儿时有这么个乐园的骄傲吧?

再接着走下去,见了雪地捕鸟,“见”了“美女蛇”的故事。可连小鲁迅都没有见过美女蛇,更别说我们了,只能见到美女和蛇(也许蛇也见不到)。

再后来,鲁迅要离开百草园,去三味书屋,明显看出不情愿。在这片土地上,离开了家,就都是流浪的人。我们一伙人又紧追紧赶,紧随其后。鲁迅拜了没有孔子牌位的孔子,我们在一旁干站着,品味其中“怪哉”,其思索模样若以上帝视角来看一定十分好笑,也不难体现少年人的活力。如答非所问,就好比空中出现一群飞翔的鸵鸟,离谱极了……

第二个“怪哉”是先生,我们又看见鲁迅去问问题被骂,去园中游戏太久被说教,可是那位老先生从不打人。于是本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先生明明学识渊博,为何不告诉鲁迅“怪哉”一事?老师说:你是说先生很“怪哉”,那么先生“怪哉”都有哪些呢?同学们疯狂回答问题的模样一如看见草的绵羊疯狂地一拥而上之势,我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也默默敲下答案。

可是望着那位老先生,我心里仍在想,前面有说“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那么学生玩的时间太长,人又太多,会不会显得老先生管理很松懈,从而引人议论,所以才喊孩子们回来呢?这个想法最终被打消,因为寿镜吾先生的和蔼与严厉并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先生,也是一位优秀的、热爱读书的学者。

时间在指缝中流逝,眨眼间,课程已到尾声,我们不得不走出书本,去看,去辨,去寻,去说这鲁迅如海般的回忆中的一朵浪花,可即使是这一朵浪花,也别具意义。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拿什么抵抗虚无?不仅仅是生活的疲累,还有未来生活对自己的考量,一切都是虚无的,却可以在未知中渐渐显露真相,我们要面对数次分离,面对数次挫折,也会面对数次喜悦,可这一切均是生命的礼物。若曲终人散,回忆不散。

直至现在,倘若抚摸书本,还能望见:鲁迅拾起一片片碎落的月,署上《朝花夕拾》的名字,拼凑成流芳百世的月亮,留下满地月光。

……欲买桂花同载酒,只可惜故人,何日再见呢?


风之旅人

(原稿)

 鱼台县张黄中学八.3 班 朱俊萱

 

得知要学习鲁迅《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得知要与这篇文章重逢时,我无比期待——因为要再次与小鲁迅对话,打破厚重书页的枷锁,去寻找长大后,那个孤零零的灵魂所珍视的、独一无二的回忆。

我们像穿越来一样,可惜身份是透明的,不能改写文章。于是我们同鲁迅一起走到回忆里,看那百草园去,看他自言自语:不必说……不必说……词句像是稀疏的光影,如十二月的雪一般,在我心头终年不化。不必说,不必说,这两个不必说里,想必也有小鲁迅儿时有这么个乐园的骄傲吧?我很喜欢回忆,因为脑海里类似电影的片段,总能在脑海里次次上演,只需要一个能够睹物思“物”的机会,我们无数次见证过往的漫长。

可是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的人生,我们都没有经历完呢。

再接着走下去,见了百草园的泥墙根,见了何首乌,“见”了“美女蛇”的故事。可连小鲁迅都没有见过美女蛇,更别说我们了,只能见到美女和蛇(也许蛇也见不到)。

再后来,鲁迅要离开百草园,去三味书屋,好像能看出不情愿。在这片土地上,离开了家,就都是流浪的人。我们一伙人又紧追紧赶,紧随其后。鲁迅拜了没有孔子牌位的孔子,我们在一旁干站着,品味其中“怪哉”,其思索模样若以上帝视角来看一定十分好笑,因为过程中同学们的发言就十分好笑,也不难体现少年人的活力;第二个“怪哉”,我们又看见鲁迅去问问题被骂,去园中游戏太长被说教,可是那位老先生从不打人。于是本人开动头发所剩无几的小脑瓜,以掉了一根头发为代价,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先生明明学识渊博,为何不告诉鲁迅“怪哉”一事?

老师说:你说的是这个老师是“怪哉”,那么老师“怪”在何处呢?

同学们疯狂回答问题的模样一如看见草的绵羊疯狂地一拥而上之势,我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也默默敲下答案。可是望着那位老先生,我心里仍在想,园中太多人去玩,玩的时间太长会被老先生喊回来,会不会是因为外界的声音?前面有说“有人说这是全城最严厉的书塾”,那么学生玩的时间太长,人又太多,会不会显得老先生管理很松懈,从而引人议论,所以才喊孩子们回来呢?这个想法最终被打消,因为寿镜吾先生的和蔼与严厉并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也是一位优秀的、热爱书籍的学者。

剩下的时间在指缝中流逝,眨眼间,课程已到尾声,我们不得不走出书本,去看,去辨,去寻,去说这鲁迅如海般的回忆中的一隅,可即使是这一隅,也别具意义。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拿什么抵抗虚无?不仅仅是生活的疲累,还有未来生活对自己的考量,一切都是虚无的,却可以在未知中渐渐显露真相,我们要面对数次分离,面对数次挫折,也会面对数次喜悦,可这一切均是生命的礼物。若曲终人散,回忆不散。

直至现在,倘若抚摸书本,还能望见:鲁迅拾起一片片碎落的月,署上《朝花夕拾》的名字,拼凑成流芳百世的月亮,留下满地月光。

……欲买桂花同载酒,只可惜故人,何日再见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