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看电影:《双旗镇刀客》(二稿)

分类: 其他 |
老李观影
大美至简
——《双旗镇刀客》影评
李明哲
《双旗镇刀客》,在我看来,是中国最好的武侠片,没有之一。它带给我们的东西,是颠覆性的。
简约而不简单。电影好不好看,不在技术,而在艺术。
写实。接近实战。这是真实之外的另一种真实,这种真实直逼人心。打斗,生死只在毫厘之间。绝顶高手,各使兵刃,以命相搏,你死我活,三两招即见分晓。叮叮当当大战三百回合,那是小说。高手出招,高下立决。村民的劣根性和良知,更是真实的人性。等等。
编剧好。“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深得李渔戏曲三味。小故事,很简单,不再赘述。没有宏大叙事,极少刀光剑影,但无一处不在阐释什么是艺术。主人公孩哥是怎么自幼随父操练“关西无极刀”的,以及他的父亲和跟他父亲闯荡江湖他的老丈人的过往,无名刀客与一刀仙的仇怨,等等,这都是留白,无不充满张力。若要展开,若要掺水,不知要拍成多少集电视剧了。
打斗场面极简。重人轻武。没有张艺谋式的宏大场面,没有吴京式的现代科技,主人公孩哥在整部电影中其实只出了三次刀,每次都是电光火石,所有的打斗镜头加起来大概也不超过一分钟,却成功诠释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秘诀。最核心镜头,只见黄沙只听声音不见人,少年孩哥手刃大漠匪首一刀仙。这和那种没完没了缠斗的庸常武侠片,不可同日而语。
手法近乎白描。本片可谓开风气之先。大漠风沙写意的场景就不必说了,群众演员演技在线的逼真度也不必说了,单是导演匠心选择的“孩哥”这个“怯懦”的小侠客(全国少年刀术冠军高玮饰),你品,你细品,一个设定的约十四五岁稚气未脱的半大孩子,其实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刀仙的对手。
色调少,好妹(赵玛娜饰14岁)红扑扑的脸蛋以及红棉袄,宛如漫天黄沙一点红。好妹站在城墙上等待孩哥,画面中心一个身着红袄立于风沙中的妙龄少女,如一滴殷红的墨水点于粗砺的画纸。
铺垫足。一点也不着急,徐徐展开。你看生死对决,没有旁白,没有对白,没有表情,只有死一般的寂静,空气凝固了一般,观众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仿佛被窒息。瘸子、铁匠、酒鬼相继挺身送死,漫长的对峙将情绪和悬念推满,突然的出手快到你看不见是怎么出手的,节奏极快,淡化了具象的动作,一瞬间胜负已定。
http://tukuimg.bdstatic.com/scrop/ba601a63dd30451cdc6f56c42c54e292.gif
人物少,人物的话少、动作少,但人物形象自行展现,完成了自我塑造。什么是恶人,人狠话不多的一刀仙。什么是小人,恬不知耻的沙里飞——这个“大游侠”其实是“大油(条)侠”,多好的反讽。影片通过孩哥告诉了我们:他还是一个孩子,可他,就是真正的刀客。
写实和写意俱佳。这是一部经典的中国西部片。没有大牌演员,没有天价片酬,剧情简单,拍摄简陋,然而《双旗镇刀客》去今已30年,像一坛陈年老酒,其撼人心魄的美成为了不朽。1990年的老片子了,但至今还没有出来能与之比肩的。《双旗镇刀客》之后,再无国产西部片,它孤零零地立在了那里,一不小心成了一个标杆。
这是一部真正的武侠电影。多少武侠片,只有“武”没有“侠”,更不要说连“武”也没有只剩下“舞”的“武侠”片了。我很少看影视剧,因为一无可看——看上一会,没有漏洞的,几乎就没有。当今所谓的大片,其主题的宣示竟然是政治口号式的,电影成了说教,毫无艺术性可言。《双旗镇刀客》经得起反复咀嚼。
据说,《双旗镇刀客》经费极其窘迫,小成本,总投资也不过120万。经费不足,实景拍摄(甘肃张掖骆驼城古遗址),能简约就简约,能省略就省略,影片很凝练,没有水分,没有拖沓,没有噱头,没有花招。受限于其时的条件,这本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呢,却返璞归真,切中了艺术真谛,正好成就了它。没有丝毫多余的东西,却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带给人极大的艺术享受。我想若是钱足着花,动辄N亿,也许还出不了这样的精品呢。
大道至简,大美亦至简。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