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观课:余映潮《记承天寺夜游》
(2021-10-12 16:45:39)
标签:
教育 |
分类: 观课评教 |
老李观课:《记承天寺夜游》之一
我们先看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教《记承天寺夜游》,其理念我不大认同。
(一块复制来的不知哪位的点评,且留着,和我的点评互参阅读吧。)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告知,还是求知?
——观余映潮《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生齐读)
师:好的。我听见你们的朗读了。很流畅。有一个字的字音注意一下:“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句中的“遂”读第四声,不是第二声。
[评点]开门见山,直入课堂教学情境,没有刻意的铺垫和复杂的导入。
师:我们看屏幕,把这则资料看一下。
屏显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学生读)
师: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继续读。
屏显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学生读)
师:这是大学者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写的一段话,说的是苏东坡在贬谪期间写的作品里面有四篇是绝世妙文。我们今天要学的短短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其中的一篇。
[评点]助读资料的穿插作为一种手法,有多种形式和多项作用。在开课的这一环节中,助读资料包括了从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写作背景到课文的艺术成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蓄足了势。从后面的教学过程来看,从资料4概括出的“神品”:字成为整堂课的教学线索。
师:下面就让我们“有味地朗读”。刚才大家一起读了,很流畅,但是味道没有读出来。我们来看什么是“有味”。
屏显6:有味地朗读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师:读出文言的味道。除了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以外,我们还要注意这个音节里所渗透出来的情感。我读三个地方你们听一听,看哪些字是拉长的,并有情感的意味蕴含其中。(师深情范读)
师:哪几个字?
生:(齐答)念、盖、但。
【老李点评:就是不告诉你。教学不是告知,而是求知。怎么读,有你的理解在里面。为什么朗读要“有一点寂寞之感,有一点兴奋,有一点感慨,……”?这有老师的理解,怎么能直接告知给学生呢?】
师:读出了一点味道了。继续来。第二个要求是——
生: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师:味道更浓一点了。第三读。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老李点评:告知。】
师:我们试着来交流,发表你们的看法。
生1:我觉得“相与步于中庭”要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来。因为见到了好朋友,自己的心情自然高兴了起来。
师:“相与步于中庭”,很惬意,虽然默默不语,但心灵是相通的。好,谢谢!
生2:第一行的“欣然起行”,这时月色照着,作者兴致非常好。于是便很快从床上爬起来,然后去找张怀民。
师:“兴致”一词用得非常好,因为有兴致,所以欣然起行。
生3:我选“怀民亦未寝”这句。作者去找张怀民,而且他发现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师:怎么表述呢?“怀民亦未寝”这句,他觉得……
生3:怀民和自己一样。
师:我来找你玩,你居然也没睡觉!如果怀民睡着了,他就会觉得怎么样?很遗憾。很扫兴。很好,品得很细腻。谢谢你。
生4:我觉得“盖竹柏影也”体现出作者那种恍然大悟的高兴的兴致。
师:看到那么美好的景色。那样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地上,透过枝叶投射到地上,啊。原来是竹柏,“盖竹柏影也”,有点赞叹的味道。好,谢谢!
生5:我觉得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得很含蓄,表达了作者当时不得志的一种心情,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写得非常好。
师:这个地方能不能读得快乐一点呢?
生5:“如吾两人者耳”要读得快一点。因为它是整个连在一起的。
师:我给你补充一下。这个地方感情比较复杂,我们留着下一部分再来讨论它的感情。
师:好,老师小结一下。刚才同学们找的几个地方,都要读出一点淡淡的快乐(师朗读出前三句话。强调“亦”字的欣喜)。没有这个“亦”和有这个“亦”大不一样,如果怀民没有睡觉,他可以说“怀民未寝”,但是“怀民亦未寝”:他和我一样啊,都没有睡觉。“盖竹柏影也”,也有点淡淡的惊叹的味道。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读,文言的味道、宁静的味道、高兴的味道一起表达出来。(生一起有味地朗读全文)
师:好!最后再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师:作者很感慨。但这种感慨的意味我们一时又说不清楚。“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有感情地朗诵)是啊,这种复杂的情愫好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请同学们合练一遍。把这四次朗读的感受表达出来,注意这个“盖”字,有点欣喜的味道,“盖——竹柏影也。”(示范)“但”字要稍微地延长一下。(生再次齐读课文)
师:真好!我们都已经体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它能够让我们这样去朗读,这也许是苏轼也没有想到的。
师:请你们将课文进行变形。我们看课文,只有一个段落吧?先思考一下,你们如何将课文进行变形,而且要讲出道理来。什么是变形呢?老师先不做解释(老师语音强调“变形”二字)。开始进入课文,将课文进行变形。(生苦苦思索,师巡视)
师:好的。我试问一下,你们理解了这个“变形”的意义吗?需要老师解释吗?(语调上扬)
生:(齐声说)需要。
师:那我就太高兴了,你们需要我解释。悄悄地告诉大家,这一篇课文,别看它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重新编排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还可分为四个部分。下面请你从我刚才说的三点里面选一个点,尝试一下。开始。(学生认真阅读思考)
师:同桌之间交流看法。(生热烈讨论)
师:好吧,把我们的议论纷纷转变为各抒己见。
生6:我分为三段: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写整件事的背景和人物;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第三段从“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作者抒发感慨。
师:很好,分析有条有理,但我希望有同学对他的分析提出不同的看法。
生7:我认为整篇文章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夜游的起因和经过;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最后,邀朋友赏月,写的是承天寺夜游的风景。
师:好的,我也希望有同学对她的看法提出挑战。谢谢你!
生8:我认为可以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主要讲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讲事情的经过;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景物: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
师:嗯,好的。你们的发言我们听见了,继续来……
生9:我认为也分四段,但方法不一样。第一段到“欣然起行”,作者非常有兴致,便出来散步(师插话:“这是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到“相与步于中庭”,作者找到了张怀民并一起走到了中庭(师插话:“这是事情的发展。”);第三段到“盖竹柏影也”,写的是庭中的景色(师插话:“笔锋一转,出现一个特写镜头。”);最后一部分,便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师插话:“作者的感慨。”)。
师:好,四段分法以他的划分为定论,起因,发展,一个特写镜头,然后一个感慨。分为两个层次的同学要注意了,一篇文章叙议结合一定是两大块。刚才分为两块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什么地方是叙,什么地方是议。请继续发言。
生10:我选择分为两段,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主要讲整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师插话:“这是事件。”);后面讲的是作者心中的想法(师插话:“这是由事件升华出来的感慨。”)。
师:好的,谢谢!分两段以她的发言为准。分3段的呢?我建议大家从表达方式上去划分它。这就容易了,记叙,描写,抒情……好,请你说。
生11:第一层段从“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段为记叙的手法;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这段为描写的手法;最后一句为抒情。
师:嗯,很好。我们这是人教版的教材。在苏教版的教材里面,就把它分为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叙述、描写、抒情三个部分。
师:原来,这84个字是这样的有味道。它的组合竟然有这样的奥妙,可以是一个篇章。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可以是三个部分,也可以是四个部分。这就是神品的力量,这就是它的魅力。
师:大家把关键词读一下。分两层——
屏显8: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表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仓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来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叙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生:叙事、抒情。
师:分三层——
屏显9: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表欲睡,月色八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生:记叙、描写、抒情。
师:分四层就更有意思了。读起来。
屏显10: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合)
生:起、承、转、合。
师:最后一个更有意思了,事情的起因是“起”,发展是“承”,笔锋一转,一个特写镜头是“转”,“合”,用抒情议论托起全文。收束全文。“合”是很有力量的。它依托于前面的叙述描写。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情感震撼力是最大的,它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师:下面是“有味地欣赏”。
屏显11:有味地欣赏
活动:课文观感
师:看活动要求,请一位同学把要求读一下。(一生朗读)
师:也就是说每位同学只要表达出自己感悟到的一点之美就行。开始。(生思考)
师:好,同桌之间第二次交换意见。(生热烈讨论)
师:好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可以举手。(先点好四位举手学生的顺序)
生12:我觉得最后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写的是作者不追求名利。不为俗物所累,非常有韵味。
师:好,她是对“闲人”进行了品析。她两次发言都紧抠了这一句。
生13:我觉得“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很美。他把竹柏影比喻成“藻荇”,“交横”一词写出了影子的繁密错综,很有韵味,又烘衬出了周围的环境。
师:好!这个“水”字用得好,本来就可以直接说“藻、荇交横”,但“水中藻、荇交横”给我们一种澄澈、透明的感觉,而且和前面的“积水空明”照应起来。
生14:我要说的是“怀民亦未寝”的“亦”。因为这个“亦”字,显出了苏轼和张怀民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朋友。
师:两个都是被贬谪的人。两个人此时的心情也许都很复杂。他品的“亦”比我们起初读课文时品的“亦”还要深刻些。好,谢谢你!
生15:我要说的是“月色入户”的“入”字,给人以动感,更加生动和形象地写出了月光。
师:对,一个“人”字用得好。月色给一个寂寞的人、失意的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生16:“欣然起行”的“欣”字用得好,我从这个“欣”字读出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向往。
师:这个“欣”字是有力量的,本来是被贬谪的人,但依然有乐观之情表达出来。
生17:我觉得“闲人”两字写出了苏轼贬谪之后的失落之感。
师:有点失落之感,有点自嘲之感。很好,她体会到“闲人”另一层次的含义了。
生18:我要说的是“但”字,“但”字之前写出了作者情趣高雅的感觉,在明媚的月光下散步,“但”字笔锋一转,之后写出了作者有点凄凉的感觉。
师:是啊,月亮人人都很欣赏,竹柏大家都可以来观赏,只是,在这样一种具体的环境之下,这两个无事可做的人啊,在这儿静静地欣赏夜色的美好。有点淡淡的愁绪。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有快乐在里边。很好!还有吗?
生19:我觉得“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字用得好:“欣然起行”四个字会让读者想:他要去找谁?
师:为什么不用“思”呢?这个“念”写出了一个寂寞的人,没有人可以交往,谁能和自己一起快乐呢?想去想来想到了张怀民。这个“念”字用得好。品得真是细致。谢谢!
生20:我认为“寻张怀民”的“寻”字用得好。很好地写出了苏轼当时愉悦的心情。
师:嗯,去找他去,去找他玩去。好,还有吗?
生21:我觉得“盖竹柏影”的“盖”字用得好。庭中的美景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给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更增添了韵味。
师:她的表达非常好。高雅。这个句子真的是写得好,他没有直接说竹柏影子在月光下投在地上,是那样的漂亮。而是先说庭下像水一样的清澈,那么空明。最后点一下,这是竹柏的影子啊!一种微微的惊叹在里面:“盖竹柏影也。”
生22:我觉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写得美。这句中没有一个字是写月亮的,却给我们一种在月光下散步的感觉。
师:好。这个句子每一个地方都写了月,都写了月色,都写了月色的美丽,但是却没有用一个“月”字。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处。
生23:最后一句的“耳”字,表达了作者一种怨愤的情感。
师:对,他有感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如果就此打住的话,就没有韵味。没有叹息的味道出来了。
这里不如把前面屏显2的资料拿来,知人论世,重锤敲打文眼“闲”字。】
师:多好的欣赏啊!84个字,竟然可以让我们这样去欣赏,怎么能不是“神品”?
[评点]三个板块,三个“有味地”,紧紧围绕这篇文章是一篇神品来推进,每一次板块后的小结都紧扣“神品”,突出“神品”的魅力,使得教学结构清晰明了,有一唱三叹之美。
师:老师小结一下,这篇文章有六个美点:
屏显12:美在篇幅的精短
师:美在篇幅的精短。就只是84个字。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个字表现出来的。
屏显13:美在内容的丰满,
师:怎么理解“美在内容的丰满”呢?我用8个字来概括:一晚、一游、一景、一感。一晚,写了一个晚上;一游,写了一次游历;一景,描写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一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感慨。这么短的文章却有这么丰富、丰满的内容!
屏显14:美在结构的灵动。
师:我们刚才已经充分感受到结构之美的魅力了。
屏显15:美在月色的描写。
师:写月色而不露痕迹。我们已经分析得比较透彻了。
屏显16:美在情感的波澜。
师:这一点非常重要。情绪、情感、心情,一种轻波微澜渗透在课文中。“解衣欲睡”,表达了孤独感;“月色人户,欣然起行”,高兴的感觉;“念无与为乐者”,寂寞之感;“怀民亦未寝”;兴奋;“相与步于中庭”,淡淡的快乐;“盖竹柏影也”,赞叹、惊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深层次的感慨。文中情感的波澜就是这样的美丽。
屏显17:美在“闲人”的意味。
师:这个“闲人”可以理解为:悠闲地欣赏美景的人;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时候作者的心情很宁静;还可以理解为他的乐观和旷达,不为现在的境遇苦恼。而在享受着自然的美景: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惆怅的心境……“闲人”啊“闲人”,这个“闲人”意味很深长,怎么理解都很有意思。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读背,分析,欣赏。很感谢大家,下课。
[总评]可以说,整堂课的教学是围绕“《记承天寺夜游》是一件‘神品’”这样的定位逐层逐步地展开的。课文是神品。老师的教学就是带着学生欣赏“神品”。如果说课堂教学也是一件作品,那么这是一节可称为“神品”的课。老师板书的两个大字“神品”一直在提醒学生们如何看待这篇课文。更见证师生的品读“神品”的活动。
余老师课堂教学中结构清晰富有层次的板块设计。平实中起波澜的课堂氛围,形式多样积累丰富的学生活动。再一次让所有的听课师生折服。老师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这是一堂纯粹的语文课、能力课、审美课。
整堂课表现出优美的创意:厚实的背景铺垫;精细的朗读训练;绝妙的结构分析;丰美的妙点揣摩。在这样的创意指导下:学生学有方法。学有所得。无论是对文学人物的了解,还是对朗读技巧的把握;无论是对文本内在脉络的发现。还是对文本美点的鉴赏。学生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态度。这与老师的设计、铺垫和引导是分不开的。在这一节课上。我们又一次深切地体会到了余老师一直提倡的“课堂积累丰富、学生活动充分”的魅力。
李明哲
202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