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班
(2023-12-02 16:33:00)
标签:
课外班 |
课外班
作者|定南针
如果说择校是因为伤不起,那么课外班是又一个伤不起。课外班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它确实可以提高孩子的成绩,课外班是直接冲着分数去的,报课外班有强烈的指向性目的性,就是冲着提高孩子分数去的,在当前应试教育这个大环境下,分是王道,所以当孩子分数上不占优势时,家长比孩子更焦虑,就会设法让孩子报班以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恨的是,无形之中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孩子其实没有几个心甘情愿上课外班的,大都是迫于无奈。
小升初可能还不是最焦虑最让人无助的,但中考,简直是横亘在广大家长心头的一座关隘,特别是一半考不上高中的残酷现实,一度压得孩子和家长喘不过气来。而初中课程本就紧张,孩子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时间,所以小学阶段报课外班相对来说各方面条件都具备。
我们家老大,那个时候课外班盛行(当时还没有双减政策),即便这样我们数学课外班报的还是迟了一些,结果孩子紧追慢赶还是与别人差一截,到了初中后就更没有时间上课外班了,数学一直是短板。
现在正值双减,政策确实很好。上课外班也没有之前那么容易了,不是你想上就能上的,费用也比之前高了不少,之前的费用多数家庭都可以承受,课外班遍地开花,大家都报班,又在一个水平线上,现在双减,好多课外班关停,如果大家都不报班,都在一个水平线上,也没有那么焦虑了,但一些课外班为了逃避检查,暗地里进行,一对几,或者一对一,费用高到离谱,这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迫于考试的压力,大家又越来越卷,那些个有条件的,依然会一对一,又成了先站起来看电影的那批人,所以异常焦虑。
这里不得不谈一下什么是剧场效应,意思是大家在电影院看电影,如果都坐下来看,基本上都可以看到,大家处于一个水平,忽然一部分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就站起来看,结果后排的被迫站起来,不然前排挡着看不到了,后来整个剧院里所有人为了能看清电影都被迫站起来,先前站起来的也没了优势,因为大家又都处于同一个水平。
报课外班其实跟这个道理差不多,先前报班的有了一点优势,当大家都报班,大家又都处于一个水平。因为双减,不让大家报班了,但暗地里上一对一的课外班的,好像又成了那批最先站起来看电影的。这样下去,是不是大家都要被迫一对一,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恶性循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