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报丧
家里有人逝世,及时把这个噩耗告知亲朋邻里,叫“报丧”。如果是母亲逝世,孝子本人应先去姥娘舅家报丧,以表示尊敬。报丧时,孝子把孝巾系在腰间,不可进门,主人出门时,不问长幼、辈份、男女,孝子都先要跪倒磕头,然后禀告母亲何时因何故去世,何时出殡发丧等。到本门长辈家也是如此。需要告诉的人多,可由死者别的晚辈去报丧。路远的拍电报。现在通讯方便,报丧多用电话通知。也可发讣告书面通知。
讣告多贴在公共场所、死者生前工作过的地方,也可刊登在报纸上。
常见的讣告一般为二开或四开白纸大小,四边涂以黑框。标题用黑体字写“讣告”或“xxx同志讣告”,字体大于正文。正文多为三段。
第一段写死者的姓名、身份、去世原因及时间(也有的写去世地点)、终年岁数(老人多用“享年”二字,即享受过有生之年)。
第二段写死者的原籍,简介其生平。
第三段写遗体告别仪式举行的时间与地点。
最后署明发讣告的组织名称以及发讣告的时间。如果在报纸上刊登讣告,标题常用“xxx同志逝世”,由于报纸上有发行日期,末尾不署时间。
在外面做事的人得知亲人逝世的消息,应立即赶回,俗称“奔丧”;否则被人视为不孝。
五、吊唁
吊唁是祭奠死者并抚慰资助其亲属的活动。古人称哀悼死者为“吊”;安慰其家属为“唁”。
得到消息后,亲戚朋友要前来吊唁,俗称“行礼”。礼的轻重,视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纸钱是裁成四方划好的,中间钉有两行或三行计六个或九个钱眼,用绳十字花系好的,俗称“素纸”;有带有纸钱、礼金、被面或床单(即“挽幛”)。至亲带香烛、纸炮、备有成席菜肴的食盒。现在多为纸钱、现金、花圈。
所送纸钱也有讲究。如果死者的配偶已死,送双数,如十刀、八刀、六刀;如果死者的配偶尚在,送单数,如九刀、七刀五刀。现在多不讲究,也有送成捆的。
现金数,6、70年代为两块、三块,80年代以后为五块、十块、二十、五十、一百, 现在少则一百,多则几百。
吊唁人到,以前多由死者的孙子、侄子在外面磕头谢客,孝子在灵堂守灵;现在多由孝子磕头谢客(即俗话说的“孝子磕膝头当大路”)。女眷多在内室。
吊唁人送上奠仪,有知客视其亲疏远近发给一条孝巾,俗称“孝手巾”。现在,至亲给孝巾,朋友邻居多给白手巾一条。
吊唁人须入灵堂祭拜。平辈的三鞠躬,晚辈的三叩首。祭拜时,有孝子、孝孙跪在旁边还礼。祭拜后,男客,有人接到一边喝茶,女客入内叙话。
死者娘家人来吊唁,到村头时放挂炮告之;孝子孝孙手拄孝棒,放挂鞭炮到村头磕头迎接。
六、烧铺
安葬的前一天晚上,死者的后人与亲属要到第二天出棺时需经过的十字路口举行“烧铺”仪式。
烧铺前由孝子把死者睡过的草、席铺在十字路口,然后将死者的旧衣裤三至五件按衣上裤下成人状铺好,四周用纸钱摊均围上。烧铺时不烧鞋帽,不烧皮衣、毛线衣。也不烧多。认为烧多了,死者背不动。(死者旧衣,后人不用的可打包,于事后买给收破烂的。不讨价还价。一般只买一元钱。)
铺衣时也有讲究。如果明天出棺方向为南,则裤在南上衣在北。认为第二天出棺时死者会起身就走,反之起身后还要转过身才行。
死者为女性,烧铺时放一个底上钻眼的瓢或水舀子。民俗认为亡魂经过阴间血池时须舀三瓢血水喝,如果是漏底的瓢,舀起后就漏掉了,可以不喝。
摆铺时,死者亲属跪在四周,洒白酒祭奠,点燃草铺并放鞭炮。近来又发展为放花炮。烧铺时不得用棍子动火,认为挑破了,死者不能使用。
烧过铺,孝子领着亲属围绕着火转圈。死者为男的先左转三圈再右转三圈,死者为女的先右转三圈再左转三圈。
旧时烧铺,由亲属抬一瓦罐面汤水,孝子边走边泼,为“送浆水”,又称“泼汤”。烧过铺,要到庙里去送浆水。到庙门外,先正转三圈反转三圈。进到庙里,拿红线吊着的铜制钱往四周墙上、菩萨座前座后贴,为“塌钱”。钱在哪儿贴上,表示死者的灵魂就在哪儿。如果在菩萨座前贴上,全家高兴,认为菩萨庇护;在菩萨座后、门后贴上,全家难过,认为死者受气。钱贴上后,全家跪在跟前烧纸磕头祷告。之后,把留的浆水在纸灰堆四周泼上一圈,磕三个头回家。回头,不走来时路,也不许回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