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淮南地区的丧葬习俗  ( 2 )

(2009-02-09 19:40:38)
标签:

杂谈

分类: 淮南风俗习惯

三、成服

成服就是俗话所讲的穿孝、戴孝。它是亲族关系远近亲疏的标志。见到所穿的孝服,就可知道服丧者与死者之间、服丧者之间的关系。必须严格遵守不能有差错。所以也称遵理成服

老人去世,应根据与其近疏程度穿孝服。主要规矩如下:

儿、女身穿不足一丈长(短个二三寸)孝袍,腰系麻批;头戴不到一丈孝巾,扎麻批,即俗话说的披麻戴孝。儿子的孝袍后背上缝块四方白布(俗称反袖子)。儿、女要用白布鞔鞋。如果一位老人已去世了,这次又去世一位,两只脚鞔齐,都为毛口。如果母亲还在,死者是父亲,左脚为毛口(不缅布边),右脚为关口(缅边);如果父亲还在,死者是母亲,右脚为毛口,左脚为关口;两位老人中有一位在世,鞋不鞔齐,脚后处留一块;

儿媳因为娘家有父母,不穿孝袍,只戴长约七至八尺的孝巾。孝巾上扎麻批;鞔半截关口鞋。

女婿在帽子上顶条对折成长条的孝巾。不鞔鞋。

孙子穿孝袍,不系麻,系红带子;戴孝巾,钉红布条;鞔鞋,上钉红布条。

外孙只戴孝巾。把孝巾折成条状系在头上,露出黑头顶。孝巾钉红布条,不鞔鞋。

重孙穿红披肩;孝巾上钉红布;鞔鞋尖,钉红布或绿布。

弟弟、弟媳为七尺孝巾,不戴,多挂在脖子上;不鞔鞋。

近门侄子、侄女穿孝袍,无反袖子,戴九尺孝巾,不披麻;只鞔半截鞋。

如果儿子、女儿已定亲,未来的媳妇、女婿也要戴孝,但另在肩上斜披一条红布(今多用红绸子被面)以避凶气。

不出五服的晚辈都鞔鞋,戴孝巾;出五服的撕块五六尺长的孝布,不戴,手拿着或挂在脖子上。

长辈不为晚辈戴孝;同辈年长的不为年轻的戴孝; 丈夫不为妻子戴孝;老年女性不为丈夫戴孝;年轻女人为丈夫戴孝,孝巾最少为七尺。

文革后,不鞔鞋。所穿孝鞋均改为白球鞋。

民俗中严禁戴着孝去别人家,若去,需摘去孝。如果戴孝到别人家,需给对方家挂红布,放挂炮,祛除凶气;家住房道中间,需经过别人门口,一般也要给人家门口、墙上挂条红布,表示尊重。

制招魂幡一件,长条形,上端为三角状,下端为穗状,中间写上幡词。男的多为西方接引驾鹤西去;女的多为驾鹤瑶池等词。讲究的用白纸剪成网状罩上。

今多买球幡,顶为半球状,下面四边垂四串彩球,为世代球。第一层球代表自己,第二层代表子女辈,第三层代表孙子辈,第四层代表重孙辈......如果死者的父母尚在,第一层球为白色,否则为红色;下面有几代人就有几层球,颜色有黄、绿、紫色等。中间为子女球,球分白、红两种。按男白女红、男上女下的顺序垂挂。如果死者有四男二女,上面垂四个白球下面垂两个红球。

招魂幡须系在粗柳枝上。砍柳枝时只能选用一根,不得多砍,否则犯忌讳。

视死者的儿孙数做丧棒。几个儿孙做几个,孙子的上面粘圈红纸。

死者的儿孙须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旁,俗称守铺。守铺烧纸时,可跪可坐在铺的草地上,不得坐在凳子上,以表示对老人的尊重。守铺的目的是:一、认为人刚死时鬼魂柔弱。守铺可使死者免受外鬼欺扰;二、防止猫狗等带毛的动物从尸体上过,使尸体变成僵尸。

女儿要为老人烧纸。不烧足斤,只烧九斤九两、九斤七两或九斤五两。烧前用称称好,烧完后取死者生前穿的长裤,扎住裤脚,将纸灰放进裤腿里,入殓时放进棺材里,供死者使用。

老人死后,由女儿雇喇叭班子,俗称响手;死者为女性,其娘家来人带喇叭班子送葬。文革时,吹喇叭作为四旧被破除。80年代起,又逐渐时兴并愈演愈烈。年轻人去世,因为上面有老人,不得吹喇叭,有的用收录机播放哀乐表示哀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