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入殓
入殓俗称“关殓”,是以前土葬时把死者遗体转殓到棺木中的仪式。在“烧铺”之后举行。此时所有亲属均应到场向死者告别。如果死者为女性,其娘家人必须在场看着入殓。
死者老后,把事先准备的棺材抬到院中,各房媳妇争着拿扫帚扫去棺材上的灰尘,为“扫材(财)”。谁家先抢到扫帚扫,预示着谁家有财。
入殓前,要“布材”。即把棺木里面(包括棺盖里面)用白纸或白布裱齐。并在棺头贴上“奠”字。如果是男的,可以按其姓氏排行写上“x(姓)x(排行)公之灵棺”;若是女的,上无长辈,写“x氏(夫姓)x(己姓)老太君之灵棺”;
上面有长辈的,写“x(夫姓)老夫人xxx(己姓名)之灵棺”。
入殓可分铺棺、入棺、封棺等程序。
铺棺时,先在堂屋正中摆两条长凳,将棺木抬到条凳上。然后取一薄被(需扯下一块留给死者的后人)铺在棺底。放进元宝状、两头钉有红穗子、里面填有麦草或新棉花的红布枕头。
入棺时,用长白布从死者身下穿过。孝子抱头。其他人,两人提白布两端抬腰,一人抬脚,把死者放入棺中。放时须先放入脚,后放入头。意思是站着进棺,到阴间能站住脚跟,不受野鬼欺负。
尸体抬起后,须及时把灵床或灵铺撤除。民俗认为,不然会有重丧之灾。
揭去死者的“蒙脸纸”,取下嘴里的“噙口钱”。“噙口钱”取下后多留给小孩缀帽带子用。认为是压灾的。
要举行开光仪式。倒一杯酒,由死者的长子取棉花球蘸上酒擦拭死者的眼睛。据说这样可使死者死后瞑目。擦后象征性的擦擦拭死者的耳朵、鼻子、嘴。剩余的酒,孝长子喝掉,据说是好的。
仪式举行后,家人根据死者的性别,按男左女右的顺序围绕棺木转圈。如果死者为男的,先左转三圈再右转三圈;死者为女的,先右转三圈再左转三圈,痛哭着与死者最后告别。
告别后,把死者生前喜爱的东西与女儿烧的纸钱放入棺中;把打好的灰包(以前多用草纸包草木灰打成包,后多用草纸包锯末)填实死者的遗体与棺木之间的空档,以防出棺下葬的过程中死者身体歪斜不正;以前死者身上多不盖东西;现在有“铺金盖银”的说法。即身下铺黄色棉被,身上盖银色棉被。
取一尺宽白布在死者的脸上部的棺口四角用四枚制钱或硬币钉上,俗称“土不打脸”。
是老喜丧的,在棺木外的铁环上系红布条子。死者为男性,左边的系两条,右边系一条;死者为女性,左边系一条,右边西两条。
封棺时钉三根钉。男性的棺木左边钉两根,右边钉一根;女的相反。钉钉时,亲戚在旁边,孝子在棺下喊“躲钉”,以免伤及死者的灵魂。为老喜丧,在钉的铁钉上穿上红布条。
死者入殓后,孝子孝孙须守护在棺侧,为“守灵”;晚上睡在棺下,俗称“暖材”,又称“焐棺材底”。意思为不让老人在棺里凉,以尽孝道。
因传说当年赵匡胤的马把本地的“殃”吃了,故当地无“撵殃”的习俗。
八、出殡
出殡也叫“下葬”、“安葬”。葬老年人又叫“出老殡”。
出殡日期。一般为死者亡后的第三天。老丧的出殡日期须根据死者以及子女的生辰八字决定,三天、五天、七天、半月不等;现在一般在死者死后的第三天上午举行。
出殡应在中午12点之前结束。民俗认为,午时三刻鬼门开。在此之前安葬完毕,亡灵可以早得安宁,否则,只好在荒野游荡,成为野鬼。
出殡主要分为祭灵、出棺、下葬等过程。
出殡前,先绑龙杠,同时,要把“倒头饭”放在四方红布里系上,连同吹灭的“长明灯”与草纸、零炮放在篮子里。龙杠绑好,抬起棺材,全家男子跪在灵前致哀。棺刚离地,由长媳一手端着盛米的簸箕,一手抓米照棺头连洒三把。棺出门后,几房媳妇抢扫帚扫地。民俗认为谁家先抢到先扫,谁家会发财。
棺出门时,须用芦席或棉被护门边,不准棺木碰到门边。以防死者身体被撞歪,亡魂痛苦。
棺木抬出后,要及时把条凳面对面扣地,表示不用,忌讳出重丧。
棺木停在院里。供上祭品、宣读祭文。后简化为孝子孝孙拄丧棒跪在棺头。
重新绑棺加小杠后,把一只备好的红公鸡栓在棺材上,做为路上驱邪用,俗称“开路鸡”,也称“领魂鸡”。
放炮出棺,称“起灵”。孝孙(长子孙)在前扛幡领棺。孝子(长子)捧老盆随后,其他孝子、亲属跟随。出门后,孝子摔老盆,老盆须一次摔破,越碎越好,不得重摔。如未摔破,可跟上一脚跺破,不能拾起再摔。然后去墓地。男人在前,女人在后。女人送到村头经劝说后把孝巾盘在头上回头。
出棺后,留下的人应及时打扫屋子、拆除灵棚。
女婿挎装有“长明灯”、“倒头饭”、纸钱与散炮的篮子,见桥洞、岔路、拐弯处便撒纸钱、放炮仗,为死者买路。
棺木为已婚青壮年男子来抬。抬棺人俗称“抬重的”。人数视棺木厚薄和路途而定。多者一班24人,中者16人,少者一班8人。路远的轮班轮流抬,中途棺木一般不着地。如抬棺人中途需落棺休息,不得停于人家门口。落棺时要烧纸,孝子回头跪在棺头。也有的用车拉到地点再抬。
出殡前,地理仙与孝子(长子)带打坑的人先去墓地定桩位、打坑。俗称“做井子”。由孝子先挖头锹土,挖起单放。打坑时,遇到下面有石头也不轻易另换墓地。实无办法,应买一块肉放在坑里并填平,然后再另打新坑。否则对家人不利。
坑打好后,须祭坑。取红公鸡掐破鸡冠,放进坑内驱邪,俗称“扑楞坑”。扑过坑,由专人送回烧好留给抬棺人吃。撒制钱(今多为硬币),然后把草纸放入坑中点燃。俗称“暖坑”。
在坑内靠棺头处挖一个土龛,把“长明灯”、“倒头饭”放入土龛中。
之后,孝子跳入坑中领棺,俗称“领棺入室”。棺落好,地理仙用罗盘拨正方位(俗称“定位”)后,先由孝子取单放的头锹土置于棺头,然后填埋,堆起坟堆。堆起后,把招魂幡插入棺头处,孝棒插入棺尾处。插幡时,不准用脚踩。预防土踩实后,柳枝存活“涨棺”,死者不得安宁。并把用红绿纸做的三角旗插在坟地四周,俗称“占茔地”。
坟前摆上糕点、水果、酒等祭品,家人跪拜行礼、烧纸、放炮,其他送葬人行礼,孝子还礼。祭奠后,供的祭品常被一抢而空。民俗认为吃了是压灾的。
人死的时辰不好,安葬完须在坟堆上面撒上石灰,用锅帽(即锅盖)扣在坟上,防止犯天狗星,天狗来扒坟。
之后,死者亲属即可除去孝袍,把孝巾盘在头上回头。
在回头路边,须烧一堆火、有人拎包果子,送葬人从火上跨过以祛除身上的凶气,俗称“跨(音“恰”)火”;吃块果子,俗称“回头不空嘴”。认为吃了免灾。挖坑所用锹镐等工具也须在火上燎燎。
回到家中,孝子设宴答谢吊唁的亲戚朋友,并通知烧“五七”的时间。
七十岁以上或儿女齐全的老人逝世,俗称“老喜丧”。送葬亲友在饭后常“偷”碗盘回家给小孩用,认为可以免灾。曾有人家专门购买上百个碗盘供人带回家用。
下午,男亲女眷到坟地烧纸,俗称“小栾火”。现在改在上午安葬时,女眷随行在后,距墓地百米外停步。待安葬毕,招女眷至墓地与男亲一同跪拜祭奠。。
安葬后三天内,孝子应在每天傍晚带柴火、草纸去坟上送火。
安葬后的第三天,死者家人亲属去墓地培土、烧纸祭奠,为“圆坟”,俗称“大栾火”。祭奠时,供三荤三素、三杯酒,摆三双筷子,一盘发面烙的“打狗饼”。
实行火葬后,送葬形式多有更改。主要程序为:
第三天早上祭拜后,将死者遗体用担架抬到殡仪车内。放炮摔老盆。然后,按幡车、花圈车、殡仪车、送葬亲属乘坐的大客车、面包车、小轿车顺序去殡仪馆。
如死者的遗体已送至殡仪馆,仍需放炮、摔老盆。
需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在定好的时间前,安排人员先去殡仪棺布置礼堂。遗体化妆后送至礼堂的玻璃罩内供瞻仰。
礼堂布置好,死者亲属站在左侧;来宾立于正面。
告别仪式主要内容如下:
主持人宣布:向xxx同志(老人)遗体告别仪式现在开始。
一、奏哀乐。向xxx同志(老人)遗体默哀;
二、致告别辞。对死者的一生作以评价并代表死者亲属致谢;
三、向xxx同志(老人)遗体三鞠躬;
四、向xxx同志(老人)遗体告别。参加告别仪式的人员绕柩一周向死者告别,看望死者亲属并表示安慰。亲属向死者遗体告别。
(也有的在告别辞前宣读在死者患病和逝世后前往看望、吊唁的单位与人员名单。)
告别仪式后,死者遗体送往火化。孝子与其他亲属带鞭炮和草纸到标明死者属相的烧纸处,放上照片,见焚化炉烟起,点炮烧纸,为死者送行。同时将单位、朋友送的花圈撕去下联后焚烧;亲属送的花圈带上墓地。也有的全部带到墓地焚烧。
遗体火化后,装入骨灰盒,覆上红布,由孝子或其他亲属捧着上车去墓地。顺序仍然是幡车、花圈车、骨灰盒车、其它车辆。尽量不走回头路。
到墓地,用鸡扑穴、撒入硬币、点燃草纸祭墓,放入骨灰盒与长明灯、倒头饭、封墓穴、放炮祭拜、跨火、吃果子。大体与土葬相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