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带薄弱班,一定要内心坚定而强大

(2025-11-12 17:29:30)
标签:

情感

杂谈

分类: 杂谈
带薄弱班,一定要内心坚定而强大
于洁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半路接薄弱班,担任班主任,我很想告诉那些正和我一样带着薄弱班的班主任,说一说我们会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建设强大的内心世界。

万不可崩塌。

带薄弱班的六重困境

1.问题学生此起彼伏,班主任每天疲于应付,带薄弱班就是这样的!

当班主任推开教室门的瞬间,扑面而来的一定不是琅琅书声,而是此起彼伏的喧哗。桌椅歪斜如战壕,纸团、纸飞机在教室划出抛物线,大清早就有学生趴在桌上沉睡,一定会有胆肥的男生女生对着桌肚里的手机屏幕痴笑。

这些早就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早已在否定声中筑起心理高墙:有人用叛逆武装自卑,有人以冷漠掩饰无助,更有人陷入“破罐破摔”的恶性循环。

他们的眼神,常常透着不屑一顾,稍不顺心就把本子往桌子上一拍,嘴里“切”的一声,或者脏话无所顾忌地冒出来。

他们可能是课堂上突然两两对骂的火药桶,是考试随便写几个ABCD后趴下就睡的自弃者,是躲在厕所抽烟的上瘾者,是男女语言动作突破界限的早熟者。

但掀开这些表象,往往能看到留守儿童的冷漠、家庭离异的创伤、校园霸凌的阴影,或是长期被忽视的孤独。

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陷入成绩差、习惯不好的泥淖,想要在初中阶段爬出来,比登天还难。六七门功课加起来的总分也就一百来分,真想学的时候,发现咸鱼真的翻不了身,也就更彻底地自我放弃了。

作业本上字迹潦草如刀,划破了半路接班者的一腔热忱。

2.家校之间的角力,是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平衡,带薄弱班就是这样的! 

我的徒弟也有半路接薄弱班级的,徒弟说,家长群的消息提示音往往令人心惊。

有人将教育责任全盘推给学校:“我们实在没空,孩子就交给老师了”;有人带着维权意识咄咄逼人:“我家孩子以前很乖,怎么现在就变这样了?是你们的班风问题吧?”;有人缺席家长会,却在深夜醉酒后打电话质问成绩怎么这么差。当教师试图沟通学生早恋问题,反被家长指责老师针对孩子;当教师建议控制手机使用时间,却被告知自己根本不知道孩子买了手机。

焦虑的家长,可能在半夜三更发来大段语音,哽咽着诉说孩子叛逆后家长教育的艰难;或是带着医院的诊断书,坦白孩子厌学得了抑郁症的困境。

家校关系如同绷紧的弦,班主任既要化解对立情绪,又要在教育理念差异中寻找平衡点,这真的需要堪比外交官的智慧。

3.教师群体中的孤岛,同事压力的冷热交替,带薄弱班就是这样的!  

教师办公室的微妙氛围,往往让薄弱班的班主任如坐针毡。当其他班级考试平均分高出薄弱班一大截时,邻座老师讨论“培优计划”的欢快语气像无形的针刺;有教师好心提醒:“这种学生不必太费心,毕业就好了”;当薄弱班学生惹出点事来,更有人私下议论:“不是挺能的吗?接了班也就那样嘛,没啥起色。”科任教师课后常常会抱怨“根本无法正常教学”。

接班者日复一日的辛苦努力,在现实的绩效考核前显得单薄,想要辞职不做班主任却又不忍心抛弃那些已经被嫌弃的学生,不得不在孤独中坚守。


4.行政天平的砝码,来自管理层的双重期待,带薄弱班就是这样的! 

管理层往往藏着最锋利的期待。“转化后进生是教师价值的体现”的勉励,与“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的警告一块儿响起。

很多半路接薄弱班的班主任说:当时要我接班的时候,说的都是各种好话,“你行的”“我们信任你”这样的话把你捧到天上去,但真的接了班,班级里出点啥事,那眼神和语气就成了“你们班级怎么回事”“你怎么没有管理好?”求你接班前和答应接班后,就是火冰两重天。

于洁沙龙里某省一位班主任说:每次考试后,质量分析会议,各种数据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看着自己所接的薄弱班的成绩,相比接班前已经进步了很多,但比其他班级还是差了一大截,领导眼神犀利,很明显的就是“你班级没考好,拖了学校后腿”的含义,领导应该完全忘记了这个班级原来的成绩是怎么样的。但自己又不能走上去告诉领导其实进步了很多了。不能说,一说就是矫情,因为领导啥也没说。只是领导的眼神都说了。

5.成绩单上的硝烟,教育奇迹的虚幻与真实,带薄弱班就是这样的! 

成绩公布的心情,总弥漫着某种悲壮。尽管一次次家校联系、自创记忆口诀、努力激发学习兴趣、尽量通俗易懂,但班级均分仍在年级垫底。曾经考个位数的学生考了30分,家长却还是觉得进步不大;六七门功课总分才一两百分的学生家长总是充满期待地问:老师,我们能上哪一个普高?

更残酷的是对比:其他班教师用1分精力获得5分回报,薄弱班教师用10分心血换来0.5分提升。

那些辍学少年重返课堂、自闭女孩主动举手发言、混社会的“刺头”开始记笔记——在冰冷的数字评价体系前,轻得像一声叹息。


6.西西弗斯的巨石,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困局,带薄弱班就是这样的!  

深夜修改作文的红笔,可能在某个瞬间突然晕开泪痕。教师节收到学生纸条“你是唯一没放弃我的老师”的感动还没几分钟,却要转身处理学生口舌是非的纠纷;一天辛苦天黑后长舒一口气才走出校门却接到学生放学后闹矛盾打架,吃了亏的学生家长要来学校投诉……

这种撕裂感在寂静的深夜尤为锋利:台灯下,写给学生的信件墨渍未干,无数个“值不值得”的自我诘问一次次从心底升起。就像希腊神话中永远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每一次都是看似徒劳的努力。

最近的20多年来,几乎每年我都在半路接手薄弱班,我戏称是在盐碱地播种春天。我深深了解和我一样接手薄弱班的班主任和老师的痛苦与无力。如果不是感同身受,我也写不出上述那些沉重的文字。

接手“薄弱班”的班主任,注定要经历凤凰涅槃般的淬炼。要在瓦砾堆里寻找星星之火,在盐碱地上等待奇迹发芽,在无数个想要放弃的瞬间,被某个学生眼中转瞬即逝的光亮留住脚步。

这或许正是教育最悲怆的浪漫: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计算付出与收获的比值,那些曾经顽石般的心灵,或许正在某个春风化雨的清晨,悄然裂开希望的缝隙。

万不可崩溃,记住我这句话!


带薄弱班突围的6个心法

1.要破除完美主义桎梏 

承认“薄弱班”的薄弱事实,如同医生直面重症患者。不必因班级均分垫底而自我否定,更无需在其他教师的异样眼光中焦虑。建立“教育不是魔术”的认知:种子发芽需要时间,岩石风化尚需百年。自己将评价标准从“分数提升幅度”转向“厌学情绪缓解率”“课堂冲突减少”“部分学生有所进步”等隐性指标,在自习课的片刻宁静、卫生角的细微改善中寻找希望。

2.要重塑教育价值观

摒弃“优生加工厂”思维,建立“生命陪伴者”的定位。所谓的“差生转化率”,心中自有量尺:那个上课总是睡觉满身烟味的男孩,能听个半节课还举手发言了一次了,本身就是惊心动魄的成长史诗。

3.要寻找心灵同盟军 

这也是我13年来坚持“于洁沙龙”的重要原因。你不是孤独的!你一定要建立三层防护网!是我特别想要像全国各地半路接薄弱班的班主任们说的两句话。

“专业层”是与自己学校心理教师组建干预小组,让自己不孤军奋战。

“情感层”是与经历相似的班主任三人行。

“精神层”是碎片阅读相关的教育叙事,从别人的故事里看到顽强坚韧的自己。

我一直记着雷夫老师《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一段文字:“有一回,一个孩子的父亲甚至拿着枪到学校来,对着我大吼大叫,说我剥夺了他跟孩子相处的时间……我觉得,他之所以没开枪,是因为他心底里知道我在为他的孩子做着正确的事。”

我常常想起这段文字,在内心伤感无力时,对自己说:瞧,雷夫老师是美国最佳教师,全世界出名,但他居然还被家长用枪指着。

所以,如果我的学生家长对我出言不逊,我很庆幸,仅仅是出言不逊。

当家长深夜发来责难信息时,亲爱的老师,先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到抽屉里或者交给配偶保管,一定记得:保护情绪缓冲区是职业必修课,不要让你一言我一语的对抗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4.要建立情绪熔断机制

我的办公室里放着一个小装饰:静待花开的日子,需要更多的耐心。

每当我遇到一些不顺利的事情时,我都会对它看看,做个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再去见招拆招。

学生写的道歉信、毕业了的学生的感恩书信,一点点的课堂闪光点……都让我明亮快乐起来;每天上班时在飘窗上静坐5分钟;一定认真吃早饭;如果一天下来实在很累,回家就先睡一会儿;在学校操场走一走,静观流云;或者约一两好友一起吃顿美食……

记住:教师不是殉道者,投入真情值得赞美,适度“冷漠”走得更远。当连续遭遇学生问题时,不妨笑着自嘲:“今天演技可拿奥斯卡”。

5.要把困境当磨刀石

儿子和我一样半路接手一个班级时,遭遇很多烦心事。我给他的提醒就是把问题当课题研究,只管去做自己能做的工作,成功失败都写下来。就这样他一年写了44篇教育叙事,而我也写给他44封回信,这样才有了《致青年教师的信》这本书,在微信读书上这本书被称为神来之作,很多老师留言说我儿子写的那些教育叙事说的仿佛是自己的遭遇。

一转眼儿子工作7年了,半路接班也有了几次,我看着他慢慢成熟笃定起来了。你看,成就我们的就是那些艰难坎坷,人在事上磨。

将每个教育挫折转化为研究课题,建立“失败博物馆”是挺好的方式,珍藏那些未被接受的善意,它们终将成为教育智慧的年轮。



6.要以匠心守候花期

亲爱的带“薄弱班”的教师,你们和我,真心不容易!

强大的内心不在铜墙铁壁,而在柔韧如竹的智慧:既能承受现实重压,又能为细微的美好颤动。

当某天毕业多年的学生发来信息:“老师,当年您说我值得被爱,这句话救了我”,所有的兵荒马乱,终将化作滋养心灵的清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史达祖
后一篇:诗词的意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