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意象
(2025-11-12 19:47:18)
标签:
教育文化杂谈 |
分类: 诗词鉴赏 |
什么是意象?
意象的定义:物体或物象;想象的、内心的图景。
上述定义其实暗示意象有两种:一种指物体或物象,我把它称作“客观意象”;还有一种指想象的、内心的图景,我把它称作“主观意象”。
通过将观念与意象搭配,让观念产生可以触摸的感觉,即让空洞的观念落到有形象的事物上,产生及物之感。
这种试图把抽象概念形象化的做法,十分重要,是诗歌表达的重要理念。
【文学鉴赏】:
1.星星和月亮将夜空烫出了不同形状的洞。
(主观意象)
2.当风的彩旗,
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汪曾祺《彩旗》)
(主观意象)
3.《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客观意象、主观意象)
【小练习】:分别写出一个客观意象和主观意象,不要求写成诗句,用散文句写出即可。
球在空中游走
眼随球动
手随心动
脚在游动
宛如蓄满欢腾的弹簧
物体、物象、意象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物体有形、色、声、味、冷热、光等可感知的性质或属性。可感知的物体性质或属性叫物体的象,物体的象即物象!因此,物象有形象、色象、声象、味象、冷热象、光象,等等。
什么是意象!《周易-系辞》给出了定义:“立象以尽意”。此“象”指物体之象即物象。“立象以尽意”即“立物象以尽意”。“意”指观念、思想、情感等抽象的东西。“尽意之物象”就是“意象”!所以说,意象是意的物象表现或显现!或者说,表现意的物象是意象!有(人)意的物象是意象!意象分“外在意象”和“内在意象”。外在意象是“眼中之竹”,是感知的意象。内在意象是“胸(脑)中之竹”,是想象的意象。
主观意象
客观意象由内容提供的诗意,要弱于主观意象由内容提供的诗意。
主观意象的主体诗意,一般通过直译就能穿过语言之墙,神奇地幸存下来。
为了确保新诗有足够的诗意,更多要仰赖主观意象。
这样就使得诗体“松散”的新诗,不容易显得单薄。“主观意象是诗意的浓稠剂”,就是指它惊人的诗化蛮力,只要运用得当,完全能抵御诗体“松散”带来的散文化。
【文学鉴赏】:《池水》
你还活着吗?
我摸一摸你。
你像海鱼似地颤动。
我用网罩住你。
你是何人?一个被捆绑者?
用主观意象来描绘,就避开了熟稔的套路,令读者仿佛是第一次看见水池似的。
【小练习】:写一个客观意象,再给它染上情感或立场之色。
《云》
游戏时间到!
风婆婆拿出橡皮泥,
在蓝蓝的天空作画。
她捏了一团软软的棉花,
送给了小花猫。
小猫用爪子推着棉花跑,
棉花团,棉花团,
一会儿大,一会儿小,
一会儿近,一会儿远。
小狗、小鸡和小鸭,
全都跑来啦!
追着棉花团,
嘻嘻哈哈跑远了。
意象在诗歌中有4大作用
意象是诗歌中承载情感、思想的具体物象或景象,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寄托情感,让情感更具体可感
诗人常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比如乡愁难直接言说,余光中在《乡愁》里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把不同人生阶段的乡愁转化为可触摸的事物,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份绵长的思念。
二、营造意境,传递氛围
意象的组合能构建独特的诗歌意境。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明月”“松间”“清泉”等意象,共同营造出清幽、宁静的山间秋夜氛围,读者仿佛能置身其中,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三、暗示思想,深化主题
有些意象带有象征意义,能间接表达诗人的思想或诗歌的主题。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里的“土地”意象,既指真实的土地,也象征着底层人民的苦难与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深化了对旧时代底层命运的思考。
四、增强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意象能调动读者的感官,让诗歌更生动。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红杏”“枝头”,勾勒出春天花枝繁盛的画面,“闹”字让意象有了动态,让春天的生机扑面而来,比直白说“春天很热闹”更有感染力。
总之,意象是诗歌的“血肉”,让诗歌摆脱抽象说教,变得形象、含蓄又富有张力,是诗人与读者之间情感和思想沟通的重要桥梁。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如何区分?
在诗歌中,意象和意境是两个紧密相关但不同的概念,可从定义、特点和作用三方面区分:
一、定义不同
意象:是诗歌中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既可以是自然景物(如“明月”“落叶”),也可以是人文事物(如“孤灯”“家书”),还能是人物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具象化呈现。它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元素,是客观物象与诗人主观情感结合的产物。
意境:是诗人通过多个意象的组合营造出的整体氛围和境界,是诗歌中情景交融后形成的艺术空间,包含了诗人的情感、思想以及作品的韵味和张力。
二、特点不同
意象:具有具体性、个别性。每个意象都是独立的、可捕捉的,比如“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是单一且明确的形象。
意境:具有整体性、模糊性和含蓄性。它是多个意象共同作用的结果,无法用单一形象概括,更偏向于一种抽象的感受。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通过“菊”“东篱”“南山”等意象共同营造出恬淡、闲适的整体意境,这种意境需要读者整体感知,难以精确描述。
三、作用不同
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承担着寄托诗人情感的作用。诗人通过对意象的选择和描绘,将内心的情感附着在具体事物上,让情感有了依托。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决定了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它能让读者超越具体的意象,进入诗人构建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和联想。
简单来说,意象是“物”,是诗歌的“零件”;意境是“境”,是这些“零件”组装后形成的“整体画面和氛围”。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毛剑勋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和的依据。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如艾青的诗《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象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望着海洋……”。这首诗中的“礁石”作为象征体,贯注了诗人人生体验的真缔,象征了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比喻性意象。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香水向东流”,将愁绪喻为一江春水。
(三)描述性意象。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绝句通过描述性的意象“空山”、“返景”、“深林”、“青苔”等渲染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气氛,其中渗透了作者追求自然美的思想感情和以画意入诗的审美情趣。
(四)通感性意象:即用通感形象使情具体化,从而获得一种新奇的艺术感觉。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高亢激烈的声响:“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这声响是在声息乐止之后突然爆发的,如同银瓶乍破般清脆的声音,如水浆的冲击声,如铁骑刀枪之铿锵高亢声,这样的“大音”,白居易自然无法让读者听到,但它用文字描绘出视觉形象,来勾引起人的听觉联想,无形化作有形,绘写出一系列鲜明的通感性意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即使远隔千年,依然令人悚然惊心。
意境和意象一样都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意境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低的标志。王国绎维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未末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诗歌的根本,所以,无论是写诗,还是鉴赏、教学诗歌都要了解诗的这个特征。意境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运用。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工艺术境界。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词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强调了诗歌创作中意境创造的重要性。可以说,有无境界,是衡量一首诗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情深意远。意境熔铸诗人成熟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美学理想和艺术才能等多方面的内容,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又蕴含在诗的形象之中。有意境的诗往往情深意远,耐人寻味。如北宋晏殊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有意境的诗歌就是这样既能给人以诗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以多方面的情感思想的启迪。
情感和景物的和谐统一。词的意境是主观与客观、情与景的高度统一,当然这个统一不是二者简单罗列,而是自然地融为一体。怎样才能使情景交融,高度和谐呢?别林斯基说:“思想是通过形象说出来的,起主要作用的是想象。”。可见艺术想象是使情景交融的主要手段。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大胆想象,神思天外,写出庐山瀑布的壮美和宏大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积极进取的精神,可谓情与景的高度统一。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说:“‘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谢眺诗句)。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以此写景,乃为活景。”这段话的含义是写活景物,必须使真感情与真景物自然融合。要做到这一点,艺术想象是必不可少的。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诗歌鉴赏题中对意象的考查
薛吉辰
一、什么是意象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鉴赏诗歌,就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多个意象彼此关联,可以构成意境。简单说来,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互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通常指整首诗或几句诗所创设的情感境界。如杜甫的《江汉》(2004年高考广东卷):“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宋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几个意象,构成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二、意象考查的形式
1.诗句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例】上阕中“数枚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006年全国2卷)
(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的楚楚堪怜的画面。)
2.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眼(或诗眼)?诗人用哪些意象来扣题的?
【例】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2006年广东卷)
(答案:晚:“归鹱”“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船船艘
3.诗中的什么意象体现了事物的特征?
【例】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006年浙江卷)
(答案:流水,白云。)
4.诗中的意象有什么寓意?
【例】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2006年湖北卷)
(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5.诗歌是怎样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诗歌。
【例】《暮春沪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2006年湖北卷)
(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6.诗中的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例】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2005年辽宁卷)
(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三、鉴赏方略
1.掌握意象相对稳定的象征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形成了意义上的稳定性,一种意象的形成无论在哪位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成为诗人抒发感情的专用词语,其蕴涵的意义不可改变。如明月、秋霜、鸿雁、尺素、双鲤、杜鹃、鹧鸪等多表达思乡怀远之情,长亭、南浦、阳关、柳岸等多用以送别之情,松、竹、梅、菊、荷、兰等多与人的品行志节有关,流水、落花、梧桐、残月、夕阳、老树、乌鸦等多抒发凄凉伤感之情,大漠、孤烟、黄沙、玉关、羌笛、燕山、黄河、楼兰等多出现在边塞诗中。
由于受诗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同一种意象在不同诗人的诗作中,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例如同是写菊花,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赞美的是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郑谷的“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则借菊花的高洁表达了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而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用豪迈的语言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领袖果敢坚定的精神风貌。
2.了解诗人常用的意象模式
历代诗人由于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不同,有着各自喜爱的物象,常常写进自己的诗作中,形成了大体固定的模式和风格。例如陶渊明用菊表达恬淡的隐居生活和孤标傲世的情怀,李白用月抒发对故乡或朋友的思念,陆游托梅寄寓自己坚贞自守的品性。
对于同一个诗人来说,由于受不同生活时期和不同心境等因素的影响,使他对同一种意象有着不同的心灵感悟。例如陆游的咏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这是诗人48岁回经剑门山时写的诗,陆游不甘心以诗人终老,却被迫远离战地生活,细雨渲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伤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诗人68岁在故乡归隐时写的诗,陆游借风雨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格调是昂扬向上的。
3.解题步骤
解答意象考查题时,先要把诗歌中出现的所有意象标记出来,然后加以归类,再联系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结合诗句内容解答。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的下阕:“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词中提到了“青山”“流水”“鹧鸪”等意象,其中“青山”“流水”是一类,借江水前流表达了诗人抗金意志的不可阻挡;“鹧鸪”是一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前一篇:带薄弱班,一定要内心坚定而强大
后一篇:应试语文和真实语文,如何两手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