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动机:怎样让孩子主动学习、热爱学习
有多少人曾听说过下面两句话,
“这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好好)学!”
“我家孩子一说吃喝玩乐精神倍儿棒,一说学习写作业就磨蹭拖沓,要吃要喝要睡要上厕所……”
是啊,现在的孩子一个比一个聪明,可是有多少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而威逼利诱、想方设法哄着/逼着孩子学习?不仅收效甚微,而且每天都在大人小孩共同痛苦焦虑的氛围中挣扎求生呢?
如何让孩子主动学习、热爱学习(这样的孩子大概率是学霸),实际上是学习动机的研究内容,不知者为了孩子的学习而深感痛苦一点都不奇怪。
学习动机不仅是一个心理学术语,与其相关的分类、理论和论著可谓不计其数,在此只能做一些最简单的说明,旨在让各位有心人有所领悟。
1
外在动机,见效快/有缺陷/有隐患
为了获得父母或教师的表扬和奖励,
为了考试达标,
为了逃避批评和惩罚,
为了获得好成绩好名次——在竞争中获得出人头地的荣誉(自己的脸面),
为了个人功名利禄,
为了父母的期望或脸面而学习,
各位父母及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以上手段用过几招?这些都可纳入外在动机的范畴,也是成人经常对孩子采用的激励手段,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而有效地“诱发”部分孩子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在学业方面积极表现,但是也存在三种非常常见的缺陷或隐患:
只对部分有“上进心”的孩子奏效,那些“佛系”(不求/自觉没必要上进,为什么?)的孩子对这些外在激励no
care;只对年龄小的孩子有效,青春期以后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就没多少明显的效果。
效果不稳定、动力不够持久(持续时间短暂),随着年级和学习难度的提升,孩子在觉得有心无力,以及遭遇挫折或失败(成绩下降、落后),无法实现的时候,外在激励大概率失效;
如果孩子过分在意、习惯并依赖外部表扬或奖励而学习,当其消失时,动力也随之而消失。
比较典型的例如,很多小学成绩优异,进入中学后成绩一般或落后的孩子,会因为挫败感,以及失去成人的关注和表扬,未达到期望而开始厌学甚或拒学。
同理,为什么求学期间成绩优异的孩子,在步入职业领域以后,出现轻重不等的各种问题?有的甚至宅家啃老?
因此,采用以上外在方式激励孩子的学习动力,在短期内可以迅速见效,但是就其长期效果而言,禁不起变化、困难挫折和失败的打击,希望各位慎用、少用,并且尽可能、尽快设法激发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
2
内在动机,更强大/更稳定/更持久
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让孩子通过主动学习知识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效果远胜于外在动机及激励手段。
内在动机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为了自主、自控、自立、自信、自尊
尽管这“五个自”太过抽象,但是它们之间,以及和学业、职业成就之间互为良性循环,更是成功人士必备的个性品质。各位其实只要认真思考并且弄明白以下三个问题的答案就会明白该怎么做。
这“五个自”的反义词都是什么?
平时的教育方式是促进还是打压了这“五个自”?
“让孩子实现自我——自主做自己”是什么意思?
为了兴趣和爱好
典型如爱迪生、珍·古道尔、乔布斯……在各自热爱的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前提是父母的鼓励支持必不可少。尤其是一些大富豪,他们学习、创业的动机或目的应该不完全是个人的功名利禄,甚或是“改变这个世界”。
这个时代已经是一个允许每个人发挥自己的长项立足社会的时代。因此,大可不必逼着孩子追求名校、名企,一条道走到黑可能会让孩子深陷心理疾患痛不欲生;更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并支持孩子找到自己热爱、符合社会需求的方向和长项,以此立足于社会方为正道。
有兴趣才会有目标,才会主动努力,主动汲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可能有的父母会说,我家孩子除了游戏、手机、玩,没发现有什么兴趣和爱好。首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长项,要么尚未显现/发现,要么被父母的学业为重而扼杀;再者,每个孩子喜欢的、擅长的事情就是他的兴趣和长项,无论是游戏高手、电脑达人,还是运动健将……
怎样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或长项,参见
为了帮助和服务他人及社会
能够学以致用,将自己的兴趣和事业完美结合,发挥自己的特长服务社会和他人,不仅能跳出个人私欲的无底陷阱,更是“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的坦途。理想主义和奉献精神不仅仅是口号,不仅仅是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根基,更是个人心理健康、精神富足的源泉。
支教老师、公益组织志愿者、医生、警察、军人、教师……各行各业其实都是在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但区别在于,有人只知道为自己,有人却是有意识地“我为人人”,三观、格局、眼界不同,则成就、结局及幸福感自然大相径庭。
为了高尚的志向、责任和使命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有诸多为“科技强国”“建设家乡”“保家卫国”而努力学习和工作的无数人士即为典型。为国为民的性质和意义同上,只是层次更显高大上,不再赘述。
将内在动机及相应的激励手段划分为以上四种类型或四个层次,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和理解,实际上,这四种内在动机完全可以相互融通、相互促进。
关于激发内在动机,可能会被一些人批为“太抽象”“形而上”“华而不实”……但是就一个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而言——为什么抑郁越来越普遍,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个人认为,缺乏精神层次的内在动机、目标、理想和奉献精神,找不到自己被需要以及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悲哀的是,国内现阶段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很少、很难看到在内在动机方面对学生或孩子进行系统的发掘、引导和激励,导致不少人过度关注自己的个人需求,只注重眼前的得失成败,即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能正是抑郁症的“营养土壤”。
幸运的是,每个时代始终有不少家庭和教师非常注重对孩子进行内在动机方面的引导,这些人才是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得以延续,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石和根本所在。为什么你家孩子没有/不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呢?
无论是外在和内在激励手段、学习动机之间并不矛盾,可以同时共用、共存。如果每个人向往或已从事的职业既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又能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同时意识到自己在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会不会更加积极乐观,更加不惧困难挫折、更加坚持努力,更加愉悦幸福?
读完此文,思考过后,各位现在知道平时应该如何通过语言或榜样来引导并激励孩子了吗?特别是对前面提到那些不求上进的孩子该怎么办呢?智慧如你,其实都能找到相应的方法。具体如何行动,见仁见智,重要的是大家开心、满意、幸福就好。
最后提示,越早开始,效果越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