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完整的人——怎样才算一个“完整的人”?
(2025-10-17 16:48: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完整的人——怎样才算一个“完整的人”?
俞敏洪
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完整的人——因为人本身就应该是完整的。——陈东强
任何教育都是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的,一个完整的人有心灵、思想、价值、能力、技能等组成,就像一辆完整的汽车,如果把部件拆开,就不可能在路上飞驰。——俞敏洪
梁启超:做一个完整的人!
朱永新:创造与幸福同行的旅程,成为幸福完整的代言人
在第五届“新学校”论坛上,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出席并发表了《培养健全的孩子》的主题演讲。俞敏洪认为,任何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完整的人。
俞敏洪从教育的本质讲起,到提出中国教育的不和常理和缺乏常识,再到分享国外教育的可借鉴之处,最后提出该怎样做教育,其幽默的风格和智慧的语言给在做的参会人员带来了欢乐和思考。
俞敏洪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一个人拥有四种责任感(个人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使一个人有尊严和自尊地在社会人群中幸福快乐地生活。而且,教育应该是教、育、文、化四个字的结合。教是要给学生生存的常识、知识和经验。育是要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文是学生对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充分了解。化是把以上三者化入孩子的生命,成为有用人才,成就幸福人生。
俞敏洪强调,中国未来的强大,一定要靠教育。
在日本考察期间,俞敏洪发现日本的孩子上幼儿园从来都是自己背书包,家长从来不帮忙。“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俞敏洪说。日本的学校里,入学第一件事就是要让学生洗冷水澡,没有家长会因心疼而去阻止。在美国,学校组织学生爬山,无论出现什么意外情况甚至即便有学生意外死亡事件发生后,第二年也照样继续组织户外活动,家长也同样会继续签署协议。
“教育首先应该保持独立性,有独立的人格,也有自身的必然规律。”
俞敏洪提出了对孩子最重要的九个方面:真诚高尚的人格、开朗豁达的个性、勤奋向上的态度、独立勇敢的精神、敢于吃苦的习惯、不怕失败的心理、善于交流的能力、宽容大度的处事和赖以为生的技能。
在演讲中,俞敏洪提到了易中天对教育的看法:“我的教育口号就是今天的主题,望子成人。什么人?真正的人。有标准吗?有,八个字,真实、善良、健康、快乐。”
俞敏洪认为易中天只说对了一半,“如果一个国家不把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独立作为教育的前提,我们也会教出真实、善良、健康的奴才。”
在俞敏洪看来,一个完善的人应该在智商、情商和逆商三个方面全面发展。“逆商不是你批评他很多次,他还很高兴。”俞敏洪指出,逆商是一种坚毅的品格。而在美国,教育的最新热点就是关注孩子坚毅的品格。
“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经历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做坚毅。”
同时,俞敏洪认为孩子的性情(心情)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要培养孩子逐渐获得自我性情教育的能力,让孩子拥有更广阔的天空和思想,成为更加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人。
最后,俞敏洪向观众分享了两句话:教育不是给一个桶里装满水,而是把学生内心的火焰给点燃;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心灵与个体的自由,而不是给学生洗脑并统领学生。
“任何教育都是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的,一个完整的人有心灵、思想、价值、能力、技能等组成,就像一辆完整的汽车,如果把部件拆开,就不可能在路上飞驰。”俞敏洪说。
许倬云:在惶然中,如何保持理性和做人的温馨——这一辈子,“完整的人”这四个字是你的责任
芬兰:给孩子发现自己潜能的机会,让他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
怎样才算一个“完整的人”?
来源|张天布心理空间
我们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创伤:第一个方面是自我的完整性;第二个方面是情绪情感的稳定性;第三个方面是思维认知功能的完整性。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下自我的完整性。
我们会把一个个体看成一个独立的结构,这个结构如果受到了冲击,内部会发生一些散乱,但总体的结构没垮掉、碎掉。当受到了严重的撞击,内部结构不协调、紊乱了。这都属于自我完整性的问题。
自我完整性我们分两个部分来看:第一部分叫自我;第二部分叫自我内在结构。
自 我
自我有三个概念,第一个叫自我身份感,或者叫自我同一性。自我身份感是一个独立于世,不同于其他人的自体的存在。正常情况下,自我的意象是清晰的,界限是完整的。我跟别人之间有一个为人处世的分寸感。
自我身份感怎么在现实中体现出来呢?我们在生活中,在不同的情景之下都有自己的角色。自我身份感功能好的人,在不同的情景之下,会恰如其分的扮演好那个角色功能,有恰当的表达和适当的分寸界限。角色转换不好的人,情境变了,角色变了,还得跟过去一样,说明这个人自我身份感功能不够强。
第二个叫自我连续性。去年的你和今年的你是不是一个人?既是也不是,对吧。如果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了,这很可能就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大彻大悟;另一种情况就是解离了,不认识自己了,也就是自我连续性中断了。怎么来体现连续性呢?有一个现象就是一个人说话算不算数?是否能遵守承诺。
第三个是自尊自信。
自我内在结构
我们理解内在结构的时候有两种理论,第一个是自我,本我,超我,内在几个成分契合在一起,冲突是由这几个成分造成的。
第二个是客体关系理论的自体表象、客体表象,自体和客体的关系这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是不是有机的整合呢?不一定,有时候就乱了,散了。这种现象叫碎片化,也叫做边缘状态。我们借助了跟客体的关系体验,构建出我们的内在体验。当这些内在关系体验受到了冲击,我们的内在结构也会发生紊乱。
治疗是把已经散乱的内在结构,慢慢恢复起来。但是恢复以后不再是原来的版本,成了新版本的。我们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创伤,就是这么一个框架。
在咨询中,我们不是让来访者领悟什么,而是给ta创造一个治疗的环境和氛围,让ta能够慢慢的拼凑,让ta有这么一个机会,在咨询师的陪伴下,慢慢的去处理内在紊乱的感受、认知和情绪。这是创伤治疗的思路。
新教育实验的人学使命:培养“完整的人”
记住一点: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更好的自己!
德国家庭教育第一课
——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德国人极为重视家庭教育
也是唯一把父母教养儿童的义务
明文写入宪法的国家
比如传授知识
德国人更注重传授技能
注意培养孩子一生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德国人看来
品德、人格、好的习惯是被感染的
而不是被训导的
“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每个德国家庭教育的第一课。
01、阅读塑造了强大的民族左中括号
全世界图书中有12%的语种是德语,而德国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2%。德国也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在柏林,平均每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而这么密集的书店里却永远不缺读者。
在德国的公共场所,你看不到喧闹,喊叫的孩子,安静读书的是大多数。在德国,从家庭到学校甚至到整个社会,都在鼓励孩子阅读,那里的公共场所,包括大型活动场所,都会辟出一个安静的角落提供书给孩子读。
02、健全的人格是锻造逻辑
Robert
Owen说,“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人的性格如语言表达、生活习惯、基本动作等都在幼年时期就已基本形成。从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来看,家庭中教育的方式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价值观都深深地影响着个人发展。
德国人的很多好习惯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比如严谨、守规则、守信用、有公德。在德国,有一大套和儿童教育有关的绘本,书店里到处都是,德国孩子几乎都看过。它用一个个暖暖的故事,来教育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培养好的习惯和好的品德,也来教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03、父母的陪伴胜过一切教育
德国人认为,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的情感关系是孩子人格完整、心智健全的基础。在德国人的心中,家庭的地位很高。大多数德国家庭都有家庭日,父母会全身心地陪伴孩子。他们陪孩子散步、玩耍,一起骑着车去野外……而德国父母的陪伴并不只是陪孩子玩,教孩子规则,教孩子整理房间,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是陪伴的一部分。所以6岁的孩子就已经有很强的自理能力了。
后一篇: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方式新变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