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题成就好课堂,如何以“问题”撬动学生思维与内驱力
(2025-10-17 08:17:35)
标签:
杂谈情感 |
分类: 杂谈 |
好问题成就好课堂,如何以“问题”撬动学生思维与内驱力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再寻常不过的教学行为。然而,“如何提问”早已不是简单的教学环节,而是激活学生内驱力、搭建思维阶梯的关键钥匙。
当学生面对文本缺乏兴趣、解读停留在表面、表达不敢突破时,三位一线教师——钟志英、李萍萍、王洲,用不同维度的课堂提问设计,给出了“以问促思”的实践答案。
他们的课堂里,提问不再是单向的“知识核查”,而是双向的“思维对话”,让学生从 被动应答”走向“主动探究”。
以“真问题”驱动深度探究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英语教师钟志英在近30年的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不会提问”。她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撬动学生的内驱力,而突破口就在于引导学生“敢提问”,并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
在教授北师大版高一英语“节日”单元时,面对学生兴趣不高的困境,她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在单元伊始抛出一个核心问题:“人们为什么要过节?”这个开放性问题贯穿整个单元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精读、深读文本,自己去挖掘节日背后的文化差异与情感内涵。
具体以Lesson 4
Christmas一课为例,钟志英经过试讲与访谈,发现学生对于英国的圣诞节文化理解很浅层,而且忽视了人们过节时的情感体会。结合学生的学情,她基于教材中的几项练习,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如下调整与整合:
(1)教材中的Exercise
1,在图中找关键词,学习圣诞节相关词汇。因为学生初中学过一篇有关圣诞节的文章,此处所列的词汇并不是学生真正的生词。所以将本练习调整成了Brainstorm,既回顾了学生已有知识,也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2)教材中的Exercise
2,在文章中找出这些关键词,同时找出文章还提到了什么有关圣诞节的东西。本环节调节为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直接画出没有预测到的内容,进而发现真正的英国的圣诞节和自己想象中的圣诞节的不同,让学生一下子抓住文化的差异。
(3)教材中的Exercise
3,对一些圣诞活动进行排序。通过试讲教师发现此活动有两个问题:一是文中两次提到唱圣诞颂歌,会有歧义;二是这里所选的活动并不全面,学生也应该掌握其他活动。因此,本环节改成了一边读课文,一边构建思维导图,更利于学生对于文章结构以及圣诞活动的掌握。
(4)教材中的Exercise
4,通过几个Multipl-choice练习,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即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有回文意识。本环节设置为问答分析,找出clues,同时分析和体会作者字面下的情感。
(5)通过试讲,教师发现学生输出时更多的是在介绍在某个节日我们可以做什么,而不是我做了什么,缺乏情感的表露。因此在本环节,最终设计的输出活动为“分享自己对于某个节日的记忆”。学生回顾某个自己记忆深刻的节日,就说明这个节日带给了自己感情上的愉悦,相应地,在叙述过程中就会从遣词造句上有所流露。同时教师给出输出范例,更利于学生模仿和思考,完成最终的输出活动。
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参与感”,让学生体会到节日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涵,她设计了一个单元综合性任务。要求学生学习本单元后,为学校设计一个全校都能参与的“育新日”。
在学生进行活动之前,为学生提供了支架问题,例如人员如何分配、活动如何组织、有什么样的形式等等,让学生的活动设计更有方向性。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地思考,钟志英要求各小组在设计活动时不要跨组交流,而是提出各自的疑问与老师进行交流,再不断完善小组活动设计。
正如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胡卫平教授所言,学习的关键在“想不想学”“会不会学”“会不会思考”。钟老师的提问设计,恰好扣住了这三点——用“节日意义”的追问点燃学习动机,用重构的练习教给探究方法,用情感化输出发展思维深度。最终,学生不仅对英语文本不再抵触,更在提问与解决中,提升了写作与思考的主动性。
用“问题链”搭建思维爬升的阶梯
“如果只教孩子‘怎么做’,不告诉‘为什么’,孩子只会越教越笨。”福田区外国语学校(景秀)的李萍萍老师,在校长的启发下,将“追问原因”的思维融入课堂提问,尤其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中,用三层递进的问题链,破解了“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交织”的教学难点。
第一层提问“勾连情感变化”:让学生找出体现童年感受的语句,梳理作者对阿长的情感转折。这是基础的
“文本梳理”,帮学生搭建理解框架;
第二层提问“聚焦温情细节”:引导学生寻找成人视角下的怀念痕迹,让学生意识到“回忆性散文”的视角差异;
第三层提问“追问反差逻辑”:“前半部分的‘憎恶’与后文的‘温情’为何不突兀?贬义文字背后藏着什么?”这一提问直指思维核心,推动学生跳出文字表面,理解作者“欲扬先抑”的情感逻辑。
这三个问题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核心,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与高超的写作手法。李老师的案例启示我们,精心设计的问题链,是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实现思维爬升的有效支架。
三问拓“界”:王洲
以“开放性问题”解放思维,拥抱生成
“Teacher, can I sing a
song?”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的王洲老师,在英语课堂上收到的这个意外请求,正是她用开放性提问打造
“思言课堂”的最佳反馈。
作为教龄仅四年的青年教师,她以乌申斯基“语言能力依赖思维能力”为指引,将提问与跨学科结合,让英语课堂成为思维发散的舞台。
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感受颜色的变化,王洲请教了同校的美术老师,头一次以“美术教师”的身份来开展一堂别出生面的英语课,推进本单元A部分“What
colours do you see?”的教学。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英语教师王洲
课堂伊始,她准备了一个大画板以及各类颜料,手持刷子在画板上涂抹,生动地展现出三原色交叉变色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诸如“Red and
blue make purple.”之类的句型,为本节课创设了一个真实、趣味的课堂情境。
新教材中提供了很多图片,据此,王洲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鼓励学生在情境创设之后进行“look and
say”,即观察图片并用中文描述所看到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提出诸如“为什么是这样”“如何实现”“怎样操作”等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表达。
即便学生此时英语表达能力有限,她也会鼓励学生先用中文阐述想法,并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待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和语言表达后,再用英语重新回答之前的问题,实现思维的拓展和语言能力的提升。
当课堂进展到后半部分时,她出示了两张哈尔滨太阳岛的照片,让学生用核心句型进行练习,完成“think and
say”,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思考并交流讨论,进一步巩固所学,深化对颜色在生活中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开放性问题是王洲课堂上的“主旋律”之一,她秉持着不让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的原则,鼓励他们“out of
box”,突破常规思维的“盒子”,大胆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
王洲在课堂上
这种充满开放性思维的课堂氛围也让她收获了很多惊喜。在“What colours do you
see?”这堂课的尾声,她设计了“绘制你心中的彩虹”这一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三原色彩泥或者蜡笔绘制自己心中的彩虹,并小组创编对话,进行展示。
在此过程中,其中一组的一个学生不仅条理清晰、滔滔不绝地逐一介绍了小组其他成员制作的彩虹,而且还主动提出要唱一首有关彩虹的歌,并落落大方地演唱了一首小猪佩奇中的《Rainbow
song》。
这一举动让王洲颇感意外,虽然该学生系统学习英语仅仅三个月,却展现出了十分卓越的英语素养与迁移、开放性思维。而学生的这种正反馈,也在不断地反哺她的课堂,启发着她开拓更多激发学生思维的策略与路径。
王老师的提问秘诀,在于“不设标准答案”。她的问题不追求“唯一正确”,而是鼓励学生 “out of
box”:从颜色变化到生活观察,从语言表达 to
艺术创作,提问成为连接学科、联结生活的纽带,让学生在敢说、敢想中,实现思维与语言能力的同步提升。
从案例到方法
课堂提问的三重“启思”策略
三位教师的实践,虽学科、学段不同,却藏着课堂提问的共性逻辑,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复制的“启思”路径:
提问锚定学情痛点:钟老师针对“节日教学倦怠”设计核心问题,李老师瞄准“视角转换难点”搭建问题链,王老师贴合“低段学生表达特点”用中文过渡,均以学生真实问题为起点,让提问不流于形式;
提问注重分层递进:从“是什么”的事实提问,到“为什么”的原因提问,再到“怎么办”的创造提问(如设计“育新日”“绘制彩虹”),层层深入的提问,让思维从基础认知走向高阶创造;
提问联结真实与跨界:无论是钟老师让学生设计校园“育新日”,还是王老师将美术融入英语课堂,提问都跳出了课本局限,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联结不同学科中,体会思维的实用价值。
课堂提问远不止于寻求一个正确答案,它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体现,是激发内驱力、培养思维力、提升学习素养的核心手段。
三位教师的实践证明:好的提问,能让学生从“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探究”,从“害怕表达”变为“乐于思考”。
当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在“提问”上做文章,课堂便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场,而成为了思维生长的沃土。这,正是思维教育的力量所在。
前一篇:中小学小组建设与合作学习策略建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