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开“成功教学管理”的面纱唤出“有效教学管理”的俏容

(2025-09-28 08:43:09)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揭开“成功教学管理”的面纱 唤出“有效教学管理”的俏容 
夏荣强 
组织行为学专家弗雷德·鲁森斯在其《组织行为学》著作中说:“有效管理者是指拥有优秀和忠实的下属以及高绩效团队的管理者,这样的管理者满足两种标准:一是使工作在量和质上都达到很高的绩效标准;二是使其下属有满意感和奉献精神”。笔者研究认为,“成功管理”侧重于管理者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有效管理”是对整体而言,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赢。“有效管理”囊括了管理者高效明快、被管理者快乐进取和主动创新、所管理的资源财富得到高效运用和可持续发展等丰富内涵。对于一个组织、一个集体而言,真正需要的是有效管理者,而不是成功管理者。



任何一位校长,都是以教育教学工作为核心的管理人员,他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学生以及教育教学的各种资源和信息,其管理行为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特别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客观上要求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团队由“成功管理”向“有效管理”转变,不但要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还要着力提升教师、学生在工作学习中的幸福指数,增强师生工作学习的满意度和进取精神。



目前,无论是以应试目的为主的普通教育,还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成功教学管理”往往指考试的成功与失败、职业技能大赛和就业前景的得失与好坏,恰恰忽视了教师、学生在工作学习中的快乐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即“有效教学管理”被打入了冷宫,“成功教学管理”却粉墨登场,招摇过市。笔者研究发现,当今社会所认可的所谓“成功教学管理”,给教师、学生带来的不尽是成功,而是许许多多的得不偿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成功,却没有放权



都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被教师的“教”所控制,被统一指定的教学课程、考试要求所封闭,被校园传统文化的壁垒所局限。而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真正需要的是民主开放、合作探究。种种教学大纲的规定、各级考试的要求,使学生的独特个性难以得到张扬。十分繁重的课业负担、集体出行的安全顾虑让学生难以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难以在自我体验、联系实际中得到锻炼成长、获得快乐成长。目前所谓教育教学的成功只能是教师灌输教得多,学生主动学习少。为此,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燃起学生学习的希望之火,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变得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觉、生活自理、发展自强,才是学校有效教学管理的切实写照。




二、成功,却不信任



有个奇怪的现象:无论教师工作多么辛苦,关爱学生多么真诚,有些学生却无动于衷,不懂得感恩,甚至认为“你老师是为了你的教学成绩,是图慕功利,是想拿奖金----”,学生对教师缺乏起码的信任。有些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对所学学科的发展前景及实用价值产生信任危机,这样的学生即使考取了名牌大学,也无成功可言。因此,在师生之间建立起高度的互相信任,在学生和学科之间建立相互吸引的联系,是教学相长的最有力、最有效的激励策略。要想获得教学管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必须在教师、学生、学科三者联系的基础上搭建好爱的平台。一个有效的课堂,必须以课堂上的人际信任为基础,只有相互信任,彼此完全接纳了对方,才有可能通过合作性学习活动促成师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也只有心心相印的互动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对自己的学习探究负责、对教师的指导和点拨铭记在心。由此可见,有效教学管理,既有显性课程教学方面的成功,又有信任、态度等隐性课程教学方面的成功。



三、成功,却不快乐



当前的学生课程门类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有些学生早上起得比公鸡还早,课本及练习累加的重量比自身的体重还重。有些学生并不爱自己的学习课程,只是为了老师及家长的期盼、为了一纸文凭疲于应付。有些学生硬着头皮死啃不愿咽下的东西,把学习生活看成是苦行僧的日子,度日如年。有些学生一直因为考试成绩而诚惶诚恐,心烦焦虑。有些学生机械重复题海训练,一味被动接受填鸭式灌输-------种种迹象表明,大多在校学生无快乐可言。按理说,那些考取重点大学的学生应该是成功并快乐着,可是,倘若你问他们是否愿意再经历一次高三、再经历一次高考,答案应该是众所周知、不言而喻的。再看看教师们的心理状态:他们一方面被套着为人师表的神圣光环,喜怒哀乐都要“行为世范”;另一方面,面对自身教学的压力、同行竞争的压力、学生及其家长的压力、职称聘任和绩效考核的压力等等,教师几乎成了“高危人群”,有的教师甚至抑郁、偏执、焦虑难耐。因此,有效的教学管理应“管教学过程、理教学情绪”,在源头上抓好精于教、主动学的思想教育,在根本上做好“我要教好学生、我要学好知识”的思想动员,持续有效地营造活泼开放、松紧有致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热情,把管理的成功建立在快乐之上。



四、成功,却不能可持续发展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老发问的实质是:如何挖掘和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变。有效的学校教育应该是鞭策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如何研究学习、如何终生发展的教育,不仅仅是应知、应会的教育。目前,大多学生因为追求考试分数,进行功利性学习,把自己原有的对知识的渴望折腾殆尽,学习兴趣随之磨光消逝,大多学生一考了之、一考定胜负,不再追究、探索所学知识的所以然,更谈不上什么热爱科学、谋求可持续发展了。加之应聘就业的导向、一些行政性的教育指令让学生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产生思维定势,学生不愿创新、不敢创新,进而失去创新动能。“第十名现象”告诉我们,成绩中上游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兴趣更广泛,而名列前茅的学生,表面上学习取得了成功,但因为父母、师长的过分关注,学科成绩过分强化,反而扼抑了其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这说明学习兴趣与动力、学习方法与能力更为重要,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恰恰是“有效教学管理”的实质要求,而不是现行所谓“成功教学管理”的“尖子生培养”、“精英教育”的面子模式。显而易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