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艺术漫谈1
(2025-09-27 10:33:1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校长与教师相处的四条原则
帮其难处,彰显的是校长的关怀与担当。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可能是教学上的困惑,可能是家庭的压力,也可能是个人发展的瓶颈。校长主动关心教师的难处,积极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如组织教学研讨解决教学难题,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减轻家庭压力,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助力个人发展。这种雪中送炭的举动,能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这是之前发表的一篇文章,翻看文章的时候感觉这四句话,还是非常有冲击力,遂把它再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感悟。)
每期一语
你知道那些深受师生喜欢的校长,身上都具有那些品质吗?
在学校里,校长是掌舵人、是引领者,能否引领师生成长、推动学校发展,师生最有发言权。为什么有的校长走在校园里,师生都愿意主动打招呼、掏心窝子说话;有的却让大家刻意回避?其实答案很简单:有能力,受喜爱的校长都带着些共通的优秀品质,而这些品质,全都体现在日常工作学习的点滴里。
敢扛事,不甩锅,有魄力
校园里从少不了棘手事:上级突然要求停课搞大型迎检、家长因误会对着老师发火、学生间的矛盾闹到没法收场……有能力,受喜欢的校长从不会把压力全推给一线老师。有教育局通知要集中三天搞特色校园验收,要求每天暂停半天课练展示活动,校长直接去局里沟通:“教学进度耽误不得,特色成果我们用视频+现场抽查展示,保证不影响迎检”,硬是把形式主义的负担挡了回去。还有年轻老师管纪律被家长指责“太严苛”,校长第一时间站出来:“老师的管理有章程,咱们先看事实,不能让干事的人受委屈”。这种敢顶压力、愿为老师撑腰的担当,比任何口号都实在,关键时候拍板也干脆,推进课后服务改革时,听完师生意见后当天就调整方案,从不拖泥带水。
懂人心,给关怀,有温度
师生真正要的从不是空洞的表扬,而是被真正放在心上。有能力,受喜欢的校长总能记住细节:哪个老师刚调转来还没适应环境,哪个老师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哪个学生最近情绪不太对。有位老师刚入职就遇家人重病,正发愁请假影响教学,校长主动找上门:“先把家里事理顺,工作学校来帮你调,备课组帮你盯进度”,还带着工会同事送去了慰问。有时是路过教室夸一句“这节课互动真精彩”,有时是给进步的学生写张鼓励纸条,这些细碎的关心,比发奖金更暖人心。
讲公平,不特殊,有原则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是师生对校长最实在的期待。有能力,受喜欢的校长从不搞“特殊待遇”,不搞“小圈子”,评职称时公开打分标准,优质课名额按课堂效果排序,就算熟人托关系想给孩子走“便利通道”,也会按校规坚持原则。他会把“资源给真正需要的人”,学校更新备课设备,优先分给设备老旧、经常带学生做实验的老师,不会给任何关系户开绿灯。这种透明公正的态度,会让大家打心底里信服。
懂教学,能指导,有底气
校长不懂教学,说话就没分量。有能力,受喜欢的校长不仅会每周雷打不动听几节课,还能随口聊起不同学科的课改方向,连老师们的教学特长都摸得门清。更难得的是他知识全面,既能跟语文老师聊经典文本解读,也能跟数学老师说分层教学设计,甚至能结合社会热点给思政课提思路——比如用“航天育种”的新闻讲生物课的变异知识点。有老师对新教学模式摸不着头绪,他会带着梳理案例,连“如何设计小组任务”都给具体建议,这种专业又懂变通的指导,老师们都愿意听、跟着做。
做榜样,重行动,有威信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有能力,受喜欢的校长不会总说“你们要怎样”,而会是“我先做给你们看”:要求老师不迟到,自己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学校,绕着校园检查是否有安全隐患,迎接师生入校,还会去看看早读情况;号召大家节约资源,离开办公室总会顺手关灯关电脑。有老师说:“校长路过操场看到废纸都弯腰捡,我们自然不好意思当没看见,比开会强调十遍都管用”。这种用行动代替说教的样子,慢慢就攒起了真威信。
肯倾听,善沟通,有胸怀
好校长从不会让自己高高在上,躲在办公室里,故作神秘。有能力,受喜欢的校长会设“聊一聊信箱”,每周会特意空出时间,跟学生、老师坐在一起聊学习生活。有学生说“食堂的汤太淡”,他第二天就找后勤调整;有老师抱怨“非教学会议太多”,他立马会去调研,精简合并。更难得的是他有幽默感,检查备课笔记时会笑着说“这字迹比上次整齐多了,进步明显”,跟刚入职的老师聊天时调侃“你很厉害,我当年第一次上公开课,紧张得忘带教案”,他会设计与有进步的学生合影的活动,没一点架子,大家有话都愿意跟他说。
爱学习,敢创新,有活力
教育在变,校长不能守旧。有能力,受喜欢的校长总捧着本教育期刊,手机里存着各地名校的教学案例,还常带着老师去外地学校取经。他牵头搞“跨学科主题教学”,一开始有老师担心“太麻烦、不好落地”,他就先带头领着骨干先试上了一节“节气里的数学”公开课,从备课思路到课堂互动一点点示范,慢慢带动大家摸索出适合本校的模式。这种肯学习、敢尝试的活力,让学校总透着股向上的劲儿。
校园里的认可从不是靠职位换来的。那些心里装着师生、做事踏实有温度的校长,自然能凝聚起大家的力量。当校长的情怀化作日常的点滴行动——是为老师挡在前面的身影,是记住学生细节的温暖,是走进课堂的专业,是愿意倾听的耐心——教育这件事,也就成了师生共赴的温暖旅程。
这样的校长,你不喜欢吗?
每期一语
优秀校长的领导力,体现在把教育理念转化为学校实践、让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朱永新
年轻校长面对学校发展困难,怎么办?一个字“做”
常会接触一些年轻校长,思想前卫,脑子里装着对办学的种种理念与愿景,非常有思想。可一旦去领导学校时,会发现,实际情况并非都能契合自己的想法,可能学校里师资老化且不愿接受新东西,课程建设几乎是空白,能用的资源少得可怜,硬件设施、环境很差,连家长都对学校满是不信任——遇到这样的情况,无异于一盆冷水浇下来,难免会让人发懵。是着急上火,无所适从,推着干,还是推诿、抱怨,等万事俱备再去做?答案只有一个:别等,别抱怨,先做起来。
只有做起来,才能摸清办学难题的真实症结。“想都是问题,等不出结果,做才有答案”,遇到上述情况,怕出错、怕搞砸、怕陷进去,对着一堆难题只会越想越焦虑。师资、课程、环境、家长信任这些问题,光靠坐在办公室琢磨,永远是模糊的难题。可真的走进课堂跟老师聊,才知道老教师不是不愿改,是怕学不会新技术;跟家长坐下来谈,才明白他们要的是看得见的变化。与其躺着想“万一搞砸了怎么办”,不如动手去调研、去沟通,失望带来的焦虑自然会变成具体的方向。
只有做起来,才能让办学愿景贴合实际落地。别总想着等一切都准备好了再去做,不完美的开始也胜过坐等空想。办学从来不会有“万事俱备”的时候,等着把所有细节打磨到位再启动,这样,只会耗光热情。就像推新方法不用等所有人认同,找几个愿意试的老师先改一堂课;搞课程不用等框架都完美,有基本资源就让老师带着学生从身边素材先做起,否则等的结果就是一学期过去了,还停在想法,学生的期望变成了失望。哪怕开头做得很不像样也没关系,比起藏在抽屉里的完美计划,这种实实在在的行动,才更能让人看到希望。
只有做起来,才能让办学方法在实践中完善。在“做中改”,才是发展进步的正确路径。没有谁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完美,刚开始动手难免会出问题:试课效果差、课程内容乱、家长有抱怨,这些都是常态。但这些“不完美”恰恰是发展的路标——效果差就调整流程,内容乱就重搭框架,有抱怨就调整方向。办学本就是个“做了改、改了再做”的循环,那些试错的经历,可能比一次成功的完美开局更有价值,不仅能打磨出成熟的方案,更能让团队攒下底气,但这前提依然是先做起来。
只有做起来,才能让教育教育价值照见育人初心。办学难题从不是枷锁,而是检验担当的试金石——越是资源匮乏、信任缺失,越能凸显“有为才能有位”。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没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调研师资、打磨课程、回应家长的实践里,年轻校长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本是双向奔赴:既破解了学校的困局,也锤炼了自身,让教育理念从口号化为切实的行动,在见证师生生命成长和学校发展中深化对教育的认知。说实在话,这也曾是我的教育成长之路。
对年轻校长而言,面对理想与现实的撞击,“做”从来不是局限于眼前的破局手段,而应是贯穿于教育生涯的根本底色。这也是所有教育管理者都应坚守的职业信条。它会让理想不悬于空,让成长不流于表,在与学校、师生的共生中,照见教育的本质与生命的力量,让教育的价值在时光里自然生长。
每期一语
校长的领导力,核心是价值领导力,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凝聚师生人心的能力。----————————————叶澜
校长抓教学质量的“六大技巧”
学校教学管理中,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我们对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的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深入的考量。
在此,特别感谢校长派对文章的转载与推广。希望这篇文章能为各位的教学管理带来启发,提供一些可借鉴之处。
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是社会各界评价学校的核心关注点。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者,中小学校长肩负着重大责任,也有着不小的压力,而掌握有效地抓教学质量的技巧更是关键所在。以下便是中小学校长可着力的六大技巧。
1
抓习惯就是抓质量
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乃至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有着不同的成长节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便是给予他们在学习之路上稳步前行的有力支撑。
比如,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能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时间,懂得责任与自律。阅读习惯的养成,则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知识储备。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校长要引导教师们明白,这绝非一蹴而就之事,需如种植庄稼般耐心等待。就像读书使人充实,学生在日复一日坚持阅读的过程中,知识逐渐积累,思维慢慢开阔,学习质量也随之提升。当学生们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便能更加高效地开展,整体教学质量自然水涨船高。
2
抓细节就是抓质量
教育无小事,细节之处见真章。在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值得关注。从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精准制定,到课堂上教师的每一句引导性话语,再到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这些细节都关乎着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一个知识点讲解时所举的例子是否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能否引起学生共鸣,这看似细微,却能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校长要鼓励教师们关注这些细节,如同数学使人精细,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教学的每一处细节。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每一个细节的完善都可能是他们突破学习瓶颈、提升学习质量的关键契机。而且,重视细节是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体现,不同的学生对细节的感知和需求不同,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在细节上做好把控,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
抓学困生就是抓质量
每个学生都是有待绽放的花朵,只是花期不同。学困生只是暂时在学习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难。秉持多元评价、重视差异的教育原则,校长要引领教师们认识到,学困生的转化对于提升整体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教师不能仅以成绩来评判学困生,而要深入了解他们学习困难的根源。也许是基础薄弱,也许是学习方法不当,又或许是家庭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指导,如同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耐心等待他们的成长。通过为学困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给予他们额外的辅导和鼓励,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自信,克服困难。当学困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不仅他们自身能感受到成长的喜悦,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也会更加积极向上,进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当年魏书生老师称学困生为“后进生”,意为后来进步的学生,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4
抓读书就是抓质量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宝库,读书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博物使人深沉,修身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不同类型的书籍能给予学生不同方面的滋养。
校长要在学校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建设丰富的图书馆藏,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们在书的海洋中遨游,汲取知识的养分。读书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当学生们广泛阅读后,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使讨论使人机智的效果得以充分展现。而且,通过读书培养出的素养会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5
抓体育就是抓质量
体育绝非仅仅关乎体魄,它对学生学习及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从生理层面而言,运动可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助力神经细胞生长与连接,还能刺激分泌如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这些作用能提升专注力、记忆力等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高效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强壮的身体是学生应对未来生活挑战的有力保障,让他们拥有更好的生存与生长能力。在操场上尽情奔跑、跳跃的过程,也是培养坚韧意志、团队协作精神的契机。体育给予学生释放压力、舒展身心的空间,使其能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可见,重视体育,能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6
抓课程建设就是抓质量
课程建设是教育的核心环节,对学生多元发展与个性成长意义非凡。它犹如一座桥梁,连通着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维度。丰富多元的课程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成长需求。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如艺术课程培养审美,拓展创造力;科技课程激发探索欲,提升创新思维;体育课程强壮体魄,磨炼意志。Steam课程,融合多学科知识,鼓励学生跨领域探索,激发创新思维。研学实践课程让学生走出课堂,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通过精心打造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兴趣需求,让学生在知识、技能、素养等多方面得以发展,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最终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让教育成果更加丰硕。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影响制约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很多,师资水平、教育评价,生源质量等等,中小学校长若能在抓教学质量时巧妙运用做到关注学生习惯养成、注重教学细节、助力学困生转化、大力推动读书活动,重视体育锻炼,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这六个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定能在遵循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目标下,让学校的教学质量迈向新的台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如同庄稼经历播种、发芽、拔节、开花、结果的过程,最终收获教育的丰硕成果。
前一篇:精研教材:提升课堂质效的最优解
后一篇: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