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研教材:提升课堂质效的最优解

(2025-09-27 10:31:25)
标签:

杂谈

情感

分类: 杂谈
精研教材:提升课堂质效的最优解
周有寿 

回想教育教学几十年,每天都和教材和教辅打交道。记得刚入职时,师傅告诫:教辅资料少用,关键是教材,因为吃透教材,方可展现课堂的真正活力,吃透教材,方展可现自己的专业底气。我们在师傅带领下不厌其烦的研读教材,想办法了解教材编排思路,知识脉络,面对学生疑问在教材中找母题,进行系统分析辩解。这种基于教材深耕细作产生的教学智慧,才使得自己站稳讲台,赢得学生尊重。可近些年听课中发现:有些课堂,尤其在毕业年级,教师往往将教材搁置于一边,拿着教辅进行分析讲解,课后作业让学生刷教辅,这似乎有点本末倒置了。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高质量教材”。这进一步明确教材是国家事权的具体体现,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载体,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遵循。当前学校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个别教师依赖教辅资料、弱化教材核心地位的现象,这不仅偏离了教育规律,更影响了育人质量的提升。


要熟知教材的战略地位与育人价值。教材作为教育教学的蓝本,其本质是国家意志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指出:教材是正式教育的核心要素,是课程内容之体、教师教学之依、学生学习之梯,具有独特的育人育才价值。这一论断揭示了教材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义务教育阶段教材更是如此,它经过数百位教育专家历时数年的打磨,凝聚了学科发展的精髓、教育规律的结晶和育人智慧的沉淀,其编写过程严格遵循《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充分考虑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形成了科学的知识体系、思维训练体系和价值引领体系。反观当前教辅市场的现状,部分教辅资料仍沿用几年前的课程标准,内容更新滞后于教育改革进程,部分习题甚至与现行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要求存在明显脱节。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教辅为追求应试效果,刻意强化解题技巧训练,将完整的知识体系肢解为碎片化的考点清单,把生动的思维过程简化为机械的答题模板,这种做法违背了义务教育的育人初衷。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接受采访时指出:“现在很多教辅书只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加考试,而不是强调对知识本身的理解,真正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引发学生思考的书反而太少。”实践也多次证明,脱离教材的教学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某校生物教学听课中发现,一位教师依赖教辅资料讲授免疫相关内容时,课堂上将新教材内容“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依据教辅讲授为“HIV主要侵染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讲授成“效应T细胞”,却不知教材内容已改变。


理性辨析教辅的定位与局限。在肯定教材核心地位的同时,我们也并非要全盘否定教辅资料的价值,而是更要明确其“辅助”定位,认清其固有局限。当前教学实践中个别教师存在的教辅依赖,本质上是对教学规律的误解和对教育本质的偏离,需要我们从认知层面进行深刻反思。从教育规律来看,教辅资料无法替代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我们知道教材的编排遵循“感知、理解、应用、迁移”的认知规律,每个知识点的呈现都包含“情境导入、原理阐释、例题示范、练习巩固和拓展延伸”的完整链条,这种螺旋上升的结构设计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个别教辅资料为追求速成效果和降低成本,往往搜集部分非一线教师的教学辅助资料速编成册,导致对教材知识更新滞后或认知不足。一线教师都知道,人教版教材几乎每一年都会有一定的完善和补充。而市场上的个别教辅仍沿用旧版内容框架,这种内容脱节会增加了教师的甄别负担。较多的教辅资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更扭曲了教学导向,为杜绝题海战术和征订乱象,近年来教育部门多次提出刚性约束,2021年7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政策明确要求“严格控制教辅材料数量”,其核心目的就是要破除题海战术的应试误区,让教学回归育人本质。最近教育部门进一步强化了“一科一辅”政策,促使学生有了更多时间参与阅读、运动等课后活动,学习压力明显缓解,对学习的兴趣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减教辅数量、提学习质量”的减负目标。



优化教材深度学习的实践路径。回归教材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而是要深入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实现用对教材、用活教材、用深教材的专业追求。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特点,我们可以从知识溯源、思维进阶、实践转化方面优化教材使用的实践探索,让教材真正成为育人的知识基础。在知识溯源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象到抽象的知识形成过程。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的呈现都蕴含着科学的认知路径,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把这条路径清晰地展现给学生。数学教学中,在讲授勾股定理时,不应直接抛出公式,而要引导学生研读教材中的方格纸割补实验,通过测量面积、发现关系、推导公式、验证结论等探究过程,让学生理解“a²+b²=c²”的来龙去脉。物理教学中,讲解“惯性定律”时,要按照教材设计的实验序列,让学生观察“不同摩擦力条件下小车滑行距离的变化”,通过实验现象、提出假设、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体悟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魅力。这种追根溯源的教学方式,看似比直接讲授公式花费更多时间,但从长远看,学生由此形成的科学思维和知识建构能力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思维进阶方面,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留白设计”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现在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探究与讨论”等栏目,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思维阶梯,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材资源,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化理解。在实践转化中,要打通知识学习、能力应用、价值塑造的转化通道。教材中的例题和情境设计往往蕴含着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问题,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素材。如数学教材中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可以延伸为“校园义卖活动中最高出价策略”的实践探究。物理教材中的“家庭电路”可以与“校园安全用电检查”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这种基于教材的实践延伸,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实现从“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跨越。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根本遵循,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来源,更是师生教与学互动的载体。当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教材的每一个图表、每一段文字、每一道习题时,我们不仅在传授知识,更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文化素养。当我们拒绝过度依赖教辅资料,坚持以教材为核心开展教学时,我们不仅在减轻学生负担,更在守护教育的本真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