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备课“五个关键点”
(2025-09-08 20:14: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新学期备课“五个关键点”
备好课是提升教学质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首要环节。统编教材的编排体系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念高度契合。结合2022版课标,我梳理了以下五个备课关键点。
一、强化课程整体性,构建学习任务群。
备课关键1:将“单元导语页”作为单元教学的“总导航”。
2022版课标强调,要“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并“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单元正是落实学习任务群的最小设计单位。
单元导语页中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正是任务群的灵魂与目标。
备课时,切勿让导语页“一读而过”。应在单元伊始,就带领学生像看地图一样研读它,围绕主题提出真问题,形成学习期待;单元结束时,再带领学生回顾导航,自主解答初始之问,形成素养闭环。这样,教学就从“教一篇篇课文”转向了“完成一个学习项目”。
二、增强课程的情境性与实践性,倡导“做中学”。
备课关键2:让“课后习题”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引擎”。
课标明确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问题、真探究”,并指出教学内容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课后习题是教材编写者精心设计的,最能体现本课应达成的核心目标与语文要素。
我们在备课时,以课后题为蓝本设计核心教学环节。
让学生带着习题中的任务去读书、去讨论、去表达。这不仅能确保教学目标精准落地,更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迁移,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
备课关键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旗帜鲜明地指出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注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再是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是学生是否在积极地思考、有效地合作、勇敢地表达。
备课的核心是“备学生活动”。要设计让每个学生都必须动起来的学习支架,如共学单、小组合作任务等。借鉴“让手指跟着读”、“听后评议再当小老师”等策略,确保一人发言,全员参与。
教师的角色,应从主讲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设计师、学生思维的点燃者和深度学习的引导者。
四、倡导课程评价的导向作用,注重考查学生的真实能力。
备课关键4:作业设计,尤其是字词,要“情境化”而非“机械化”。
课标在“评价建议”中反对“机械刷题”,强调“过程性评价应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死记硬背是语言学习的“天敌”,它割裂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备课时,请为生字词设计有意义的“回家之路”。薛法根老师讲授《将相和》一课,课前字词巩固,是将词语置于反义词对比、成语故事、生活情境中加以运用和考查。这样的作业,既能巩固记忆,又能引导运用,让积累的词语真正“活”在学生的口头和笔下,为他们的表达服务。
五、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审美能力。
备课关键5:善用教材插图,将其作为“可视化的文化文本”。
课标在“课程目标”中要求“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统编教材中的插图绝非点缀,尤其是《八角楼上》《西门豹治邺》等课文的经典插图,是经过精心遴选的“第二文本”。
要将插图纳入文本解读的范畴。设计诸如“看图复述故事”、“观察图中人物神态猜想其心理”、“对比图文描述”等活动。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画面,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感受文化韵味,实现“图文互读”,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除了这5个关键,备课关键当然还有“单元整体的分析、文本的解读、学情的分析、课堂的导入、过程的设计、评价的设计”等等,备课就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适合自己孩子的就是最关键的!
新学期的课堂,让我们共同践行课标理念,深度挖掘教材内涵,从“教课文”走向“做教育”,真正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备好每一堂课。
前一篇:2023年课堂改革十大样本
后一篇:余映潮古诗文教学讲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