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古诗文教学讲座
(2025-09-08 20:28:34)
标签:
情感文化 |
分类: 诗词鉴赏 |
余映潮古诗文教学讲座
一、教学内容:
第一,背景知晓的层面
第二,语言学习的层面
第三,内容理解的层面
第四,朗读背诵的层面
第五,审美品析的层面
第六,知识积累的层面。
语文老师要具备的古诗文教学能力:
要有较强的课文品读欣赏的能力。
要有对教学资源进行提炼的能力。
要有对文献资料细腻研读的能力。
要有较强的教学创意与设计能力。
要有很好的朗读范读教读的能力。
朗读:
古诗文课堂要有朗读指导,教师要做范读指导,范读指导很重要。
朗读教学,既是语感的、技能的,又是审美的。
语音响亮,字音准确。
节奏明晰,停连恰当。
艺术停顿,点燃情味。
抒情语气,起伏有致。
着意处理,表达韵味。
把握语速,语中含情。
作品演读,动人心魄。
二、教学设计
(一)设计精美的训练活动
(二)设计新美的训练活动
(三)设计丰美的训练活动
(四)设计深美的训练活动
《答谢中书书》教学创意:
教学铺垫:
作家作品介绍(略)
字词理解积累(略)
活动一:读背
读清楚课文的层次
读清层次。
读出壮美和秀美。
读出赞叹与陶醉。
活动二:译写(提供首尾,填写中间)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心都在谈论欣赏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自谢灵运以后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出示范文: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欣赏。
这里的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晓雾将要散去,猿鸟啼鸣;夕阳就要西下,鱼儿竞相跃出水面。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自谢灵运以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活动三:品析
话题:《答谢中书书》美感品味。
提示: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之一、二进行思考。
学生思考,交流看法,课堂发言,师生对话教师小结,学生笔记。
教师小结,学生笔记:
结构之美—叙议结合
手法之美—模山范水
景物之美—相映成趣
语言之美—骈散结合
音韵之美—节奏明朗
意境之美--诗情画意
(二)设计新美的训练活动
《论语》十二章教学创意:联读比读
训练能力
出示文段(略)
话题:此章是这样充满情感地赞美颜回的……
艺术的结构,深挚的情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此章是这样生动地表达孔子的志趣的……
反复的手法崇高的志趣
话题:这两章都……
出示小结:
这两章都写了“乐”。坦然的心境,表现了开阔的心胸,表现了内心的强大。
(三)设计丰美的训练活动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王安石 《登飞来峰》
大容量阅读训练课
简介诗人陈子昂以及诗歌写作背景(略)
给节奏朗读
译读:往前看不到古代那些求贤若渴的君王,向后也见不到礼贤下士的明主。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学习简洁评点的方法
两个短语评析
出示小结:登高临远,情思涌动,赋诗兴叹,抒发胸怀;比照自己,慷慨悲吟;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登飞来峰 》:再学习简洁评点的一种方法
简介诗人以及写作背景(略)
节奏,起伏,层次。
写一句话,概说、评点这首诗。
形式:
这首诗的前两句…… 后两句……
范例:
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议论抒情。
前两句登高望远,后两句借景抒怀。
(四)设计深美的训练活动
教学创意: 以朗读为教学线索。
文言诗歌多角度阅读欣赏。
背景铺垫,字词理解(略)
角度一 朗读,知晓内容 (读懂)
八月秋高气爽,忽然狂风怒号,卷去我屋上的层层茅草。茅草飞过江去飘洒在江边,飞得高的挂在了高高的树梢,飞得低的飘转着沉到塘坳。
角度二 朗读,概说思路(读清)
第一段:风吹屋破,茅草散失。
第二段:群童抢茅,呼唤不得。
第三段:娇儿受冻,夜雨侵迫。
第四段:思得广厦,大庇寒士。
第一段:写诗人焦急的心态。
第二段:写诗人气愤的心情。
第三段:写诗人凄苦的心境。
第四段:写诗人高尚的心灵。
这首诗写的是:
秋风破屋的情景,
茅草被抢的叹息,
长夜沾湿的苦痛,
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一段:起;第二段:承;第三段:转;第四段:合。
角度三 朗读,品评人物 (读深)
一段:咬准动词,节奏稍快,表现狂风袭人的紧张气氛。
二段:有缓有急,表现出诗人气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三段:读出层次,层层深入地表现诗人的暗淡心情和沉重忧虑。
四段:读出节奏和气势,读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在卷草破屋的狂风面前,诗人是个无可奈何心情愁苦的人。
在公然抱茅的顽童面前,诗人是一个万般无助内心痛苦的人。
在床头淋湿的漏屋面前,诗人是一个寒湿交迫心中悲苦的人。
再次总结:
(一)设计精美的训练活动
(二)设计新美的训练活动
(三)设计丰美的训练活动
(四)设计深美的训练活动
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多读书,读好书。
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前一篇:新学期备课“五个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