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命的“五者”——浅议生本课堂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
摘要:“生本课堂”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一种教学形态,它注重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因此,教师一定要转换角色,成为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和激励者,才能真正地进行以生为本的生命的教育。
关键词:“五者” 生本课堂 教师角色
一、教师成为生命的“五者”的重要性
“生本课堂”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一种教学形态,它秉承“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宗旨,要求生本课堂营造一种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注重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
因此教师一定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生本课堂”的“五者”: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和激励者,能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激励善待学生,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二、教师做好生本课堂“五者”的途径。
1、做前置小研究的设计者
所谓的前置小研究,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后,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前置小研究的设计要求最大限度地把教转化为学,做到简单、根本、开放。那么如何做到简单、根本、开放?
就要求作为老师必须是出色的设计者。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来设计问题,同时还要求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透彻到位。
我在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考虑到我们的学生都是基础非常薄弱的外来务工子弟,并且结合我们语文课的特点,设计了如下的前置作业:
简单题:A、默读课文,画出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变的语句,理清写作顺序。画出描摹人物心理的语句,体会其真实、细腻的特点。标出有助于理解课文主旨的关键语句,体会文章主旨。(在课本完成)B、试着复述这个故事(任选一种方式进行复述:(1)按照“起因一经过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方式进行复述。(2)按照“冒险一遇险一脱险”的方式进行复述)
根本题:A、孩子们冒险的原因是什么?
“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B、“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危险?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C、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D、文中爸爸帮“我”脱险的做法对“我”有什么启发?
开放题:1、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是怎样克服的?2、当你处在两难境地时,你希望父母如何教育你?你希望朋友如何对待你?你又应该如何对待父母的谆谆教诲呢?
这样设计意图:学生先把书看懂看透,对文本有大概的了解,同时由浅入深的从基础题到根本问题再到开放性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更大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发展中展现生命活力,从而让学生好学、乐学。
2、做自主学习阶段的引导者
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就是阅读,要求学生一定要对文本有很深入的了解,而我们学生的基础很差,通过前置小研究也发现,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都不够深,也没有能很好地把握好主旨,因此,老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老师必须要做好整体感知的引导者。
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时,通过浏览和研究学生的前置小研究,发现很多同学对于课文的复述以及心理语句的勾画还是很不到位,因此,在上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大声朗读本课的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理清作者心理变化过程,体会其情感上的变化。体悟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我们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再进行学法的指导:练习默读,要求不指读、不唇读、不回读,专心致志地去研读课文,引导他们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把文本读懂读透,善于在表象中找到藏在背后的内涵和特征,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然后再试着按照“起因一经过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或“冒险一遇险一脱险”的方式进行复述故事。
通过自主学习阶段的指导,大部分的同学都能按照默读的要求很好地阅读了文本,并对文本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3、做合作探究阶段的组织者
单纯的自学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小组的合作探究很好地拓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那如何让学生的讨论行之有效,这就需要老师的组织了。
如进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合作探究:A、孩子们冒险的原因是什么?
“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B、“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危险?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C、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D、文中爸爸帮“我”脱险的做法对“我”有什么启发?
因为是初一学生,很多学生都还不清楚合作探究要注意的问题,于是,在讨论时,我先组织学生分好小组,然后协助组长分好工,做到每个人负责一题,做到每个人都有事做,同时跟学生做好以下约定:A、组长要做好人员分工,包括记录员、纪律员、发言人,要求所有人都参与。B、站着讨论,全组讨论和订正好后就可以坐下来。C、讨论时间为10分钟。
在讨论的过程当中,老师不仅要组织好各小组进行讨论,还有进行巡视,观察并记录好存在的问题和闪光点,以便点评和点拨。
4、做展示交流阶段的点拨者
在讨论结束之后,每一个小组都让一个组员作为代表上来展示发言,可以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也可以引出问题,让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深化认识,让问题得到解决。
而这时,教师只需要做个点拨者,对于全班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可以提供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讨论。
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这个问题,全班在回答是总是很笼统地说:在爸爸的帮助下,终于脱险了。这时,老师就得一个一个台阶地设置问题引导点拨学生:爸爸说了什么话,为什么一开始是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的口吻说”?在点拨之下,学生终于找到爸爸话:“现在,下来。要吃晚饭了”“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出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也终于在体会爸爸的话中,感受到了爸爸的鼓励和引导。那么在爸爸地引导帮助下,我是如何做的?哪些动词能体现出来。在问题的点拨之下,学生找到了这些动词“大哭”“怒吼”“慢慢地挪动”“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那么从动作中,看出“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时候学生就能归纳出了:恐惧
胆怯——克服心理障碍,萌生信心——收获自信,获得成就感。
在学生疑难的地方,老师要及时点拨学生,做好学生的点拨者。
5、做评价反馈阶段的激励者
老师要做好一个激励者,对学生一定要不吝表扬,用真诚的赞语、行为唤起的成就感。对学生多加表扬与鼓励,会让学生爱上老师、乐于学习、爱上学习。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设计有两个开放性题目:A、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是怎样克服的?B、当你处在两难境地时,你希望父母如何教育你?你希望朋友如何对待你?你又应该如何对待父母的谆谆教诲呢?
在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人生体会之后,我都会鼓励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赖银颖分享了在游乐场玩大摆锤的经历:刚开始时,自己非常害怕,然后再妈妈地鼓励之下,自己终于强忍着害怕,勉强上去。但是发现在摇摆过程中,也不过如此,并感悟:其实很多困难,我们都是自己吓自己,其事实并没有这么可怕的,只要我们勇敢去做,就一定能克服的。我鼓励她的勇气可嘉和深刻体会。
唐彬焱在分享他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爸爸是如何利用晚上时间来陪伴他,开导他,最终让他成为班级的第一名的事例。我肯定他的懂事和努力,以及进取的精神。
三、教师成为生本课堂“五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本课堂不是说学生不再需要老师或者是弱化老师的主导地位,而是说教师的意义更多的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是点燃火把,提出学习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做到恰到好处的引导。帮助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演。老师已经由说一不二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和激励者。总之,教师是学生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和激励者,但唯独可以是他们的替代者。
老师成为生命的“五者”,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保驾护航,让生命的之花得到真正的绽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