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在于引导而不是压制

(2025-09-07 15:07:34)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教育在于引导而不是压制

    大家看到这个题目,自然会想到“严师出高徒”这句话。也有资料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教师的严格要求成正比。这就说明了人都是有惰性的、求安逸的,能自律的人毕竟是少数的,更何况学生是未成年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师对学生不严厉一些,学生自然会得过且过,学习的努力度与细心度、知识掌握的牢固度与深度以及学习方法的适度与灵活度都一定会大打折扣的,因而学生成绩就会低一些。但学生读名校考好的大学是需要成绩,评估教师也离不开学生成绩。教师为了评职称、涨工资,这要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要想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就不得不对学生进行严厉些,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学生要按照教师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学习任务。显而易见,这种压制性教育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是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可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因而,教师曾经引以为豪的经验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经常有严师遭到家长投诉而受处理,甚至有的教师因此而失去教师资格。面对如此的教育现实,许多教师不得不选择躺平,学会了自我保护,无形之中也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与教育的持续发展。为何教育会出现如此令人担忧的局面呢?

    教育能不断地出现的新问题,这是正常的,也是好的预兆,正好说明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在这教育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就需要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要清醒且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引导而不是压制。为什么呢?

    我们先从两个案例说起

案例一:学生写作业拖拉

    在课后延时服务课上,有一个调皮的学生正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不去做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教师发现后火冒三丈,眼睛一瞪,严厉且坚定地说道:“马上给我去写课外作业!写不完今晚就别回家了!”
    学生被教师的吼声怔住,只得不情愿地拿作业本,无可奈何地做起了课外作业。他的眼光呆滞,他的内心似乎充满恐惧和怨恨。第二天,老师批改作业时,一看这个学生的书写马虎,格式不规范,解题思路过于单一,只能望本兴叹。

案例二:孩子的“怪异”想象

   在美术课上,老师要求大家画猫。一个学生画了一只紫色的、长着翅膀的猫,兴奋地拿给老师看。老师轻蔑地说:“你这画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猫怎么可能是紫色的?还有翅膀?一点也不像!来,我教你画一个标准的猫。”这个学生一下子就没劲,无精打采地回到了座位上。

    从这两个案例来看,两位老师采用的方法都是压制式教育,很简单,无需考虑学生的感受与需求,只是用了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意志与要求强加给了学生,只需要学生认真去就行了。问题确实也得到有效地解决,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看起来很是成功。

    但我们从长远角度去进行深层次思考,就不难发现案例一中的学生,当时是在忍耐中完成了课外作业,整个做作业的过程,显然是没有一点快乐,他的心中只有痛苦和服从。长期下来,学生会认为学习是为老师或父母学的,从而慢慢地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也会降低,害怕犯错,避免挑战。此时学生极易形成逆反心理形,学生厌学情绪会越来越严重。这种压制式教育下的学生,一旦外部学习压力消失,就会彻底失去学习动力。这是多么可怕的问题呀。
    我们再看案例二中的学生,本来有很强的好奇心和上进心,想象力极其丰富,富有创作激情。擅长采用压制式手段的老师,用同一标准否定孩子的奇思妙想。学生的创作热情就这样被老师一盆冷水浇灭。学生也因此意识到:探索和想象是危险的,符合成人标准才是安全的。他的创造力和好奇心被逐渐扼杀,变得不敢尝试和创造,只会模仿。


    我们都知道,这种压制式教育,是把教育当成工业方式来做的,并没有把学生看成需要尊重的生命体,而是当成毫无知觉且可塑造的原材料,经过学校这个大车间的加工,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符合同一标准的产品,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却又是实实在在的普遍存在。这难道不是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吗?

    运用压制式教育,师生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长期如此师生关系容易走向对抗,学生很难有自己独立的主张与看法。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来诱惑孩子实现家长所期待的教育目标。这种做法尽管没有强迫性,但它依旧做的并不是孩子自己所喜欢做的,没有尊重内心意愿,只是家长所期待的结果。因此,不尊重学生意愿而又让学生必须达到的做法,无论是强迫还是奖励,都可以看作是压制性教育,功利性太强,是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压制式教育生态下的学生获取知识主要途径是通过教师灌输,强记标准答案而得到的。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是为他人而学,学习兴趣低,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思维易固化。学生的成长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及整合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还禁锢学生的好奇性和想象力。

    是啊,压制就像用模具雕刻木头。工匠强行将木头削成自己想要的形状,不顾木头的纹理和天性,最终可能使木头开裂或失去韧性。压制看似高效、立竿见影,但它以牺牲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和心理健康为代价,培养出的往往是缺乏灵魂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学习机器”。

    假如案例一和案例二中的教师,秉承着教育在于引导的理念,案例中的结局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扭转呢?

    案例一续篇:在课后延时课上,细心的老师看到学生没写作业,便轻轻走到这位学生的身边,先平静地问:“宝贝,我看你玩得很开心,你的作业计划准备怎么安排的呀?”密切注视着学生情绪变化,寻找正向沟通的突破口。学生低着头有点羞怯,心里好像觉察到刚才自己的不妥之处。老师温柔且坚定地说道:“我知道玩很有趣,但作业也是我们需要完成的任务。你觉得什么时候开始写比较合适?是需要再玩10分钟,还是现在就开始?”
老师示弱地说“是不是老师讲课讲得不好,你没听懂才不想做的吧。如果是这样,现在老师就单独再讲一遍,可以吗?”在老师讲话时,这位同学已经在认真做起了作业,老师微笑地走了。

    案例二续篇:老师看到紫色的长着翅膀的猫,兴奋地说:“哇!这是一只多么神奇的猫啊!它一定有一个很棒的故事!”这个学生更高兴了。老师紧接着好奇地提问: “能给我讲讲你的猫吗?它为什么是紫色的?它的翅膀能飞多高?”这个学生就兴致勃勃讲起属于他的故事。讲完后,老师又趁机说道:“这真有意思!其实世界上有些动物确实有保护色,会变成不同的颜色呢。你的创意太棒了,我们要不要把它写成一个故事,或者用粘土把它做出来?”


    在案例一续篇中,老师高度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用平等温和的话语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中,,孩子感觉自己被尊重,逐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要对自己的计划负责,然后主动去写作业。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时间管理,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学习的动力从“逃避惩罚”转变为“履行自己的承诺”。

    在案例二续篇中,老师没有简单地用标准化来评价学生,而是尊重学生的差异,先肯定并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多元解决方案。学生被激励着去深化自己的想象,并主动将创意与真实世界的知识联系起来,主动尝试,敢于从错误中学习。老师的引导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探索世界的大门。

    从这两个案例续篇中看到,引导式教育尊重学生的内在好奇心、兴趣、成就感和学习动机,师生之间建立着一种平等信任的关系。在尊重学生的天性、差异和潜能的同时,遵循人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来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学生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之中,学生会自觉地在安全有序的活动中把自己培养成自主、负责、人格健全、善于解决问题的人。

    由此可见,引导就像培育一棵树。园丁是无法改变树木的品种,只能让树成树,让花成花;只能提供良好的环境,适时地浇水、施肥、修剪杂枝,让树木根据自己的天性茁壮成长,最终枝繁叶茂,深深扎根。
    我们再从科学角度来分析一下。

    从人性观角度来看:压制的背后是一种“人性本恶”或“人性如白纸,需强行塑造”的假设。它将学生视为一个被动的容器(需要被填满)或原始的材料(需要被雕琢、压制)。教育者是绝对权威,学生的天性和自由意志被视为需要被纠正的障碍。引导是基于“人性本善”或“人性有潜能”的积极假设。它将学生视为有情有义、有独特个性的生命体,拥有内在的成长欲望和能力。教育者是园丁,提供阳光、雨露和土壤,帮助学生依照自己的天性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内在动力。

    从心理学来看:压制是依赖外部驱动力。如恐惧(怕惩罚、怕批评)、对奖励的渴望(高分、表扬)。这种动力是短暂的,一旦外部压力消失,行为就会停止。它还会带来焦虑、逆反心理和创造性思维的枯萎。而引导则是激发学生的内部驱动力。如好奇心、求知欲、成就感、自主感。当学生因为觉得知识有趣、解决问题有成就感而学习时,这种动力是强大、持久且自我维持的。它能培养出终身学习者。
    从教育目标来看:压制的目标是培养顺从、统一、易于管理的个体。它强调模仿、记忆和服从,产出的是“标准件”。这在过去工业时代对培养流水线工人可能有效。引导的目标则是培养独立、有批判性思维、富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公民。它鼓励提问、探索、试错和反思,旨在培养能适应未来复杂世界的完整的人。这正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在于引导而非压制,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的选择,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信仰。这是因为只有引导才能唤醒一个人内在的无限潜能,其过程可能更缓慢、更考验教育者的耐心和智慧,但能让每个学生他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而压制只会制造一个外表顺从、内心却可能充满无力感或叛逆感的灵魂。

    我们希望学生未来能独立面对复杂的世界,那么在他们成长时,我们就必须给他们练习“选择”、“思考”和“负责”的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