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校教研(科研)组长9条建议
(2025-09-02 16:49:30)
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杂谈 |
给学校教研(科研)组长9条建议
规模学校一般都会设立教研(科研)组长这个岗位,专门负责学科的教学指导、教学研讨,更主要是组织相关活动,以此达到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学校教研(科研)组长的作用发挥如何,可以体现出学校教师校本培养,教科研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状态。但是,各个学校的教研(科研)组长建设是参差不一,有些学校是高水平、高作用、高效度的,有些学校是听之任之、只有其名并无其实,等等。
为了提升学校教学、教研与科研专业质量,怎么建设好学校教研(科研)组长队伍,是学校发展重要内容。本文给予学校教研(科研)组长9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建议一
学科教学质量是学校教研(科研)组长的硬指标。
教研与科研是两条教育研究的路线,他们研究内容、方式,以及研究目标都有区别,但在教育实践领域,他们又可以是“分工不分家”式的同整,尤其是学校,无论从工作岗位、工作职数、工作内容、工作管理,都会把他们合二为一,当然,单独设立也是一种样态。
学科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工作能力、工作绩效重要内容,同时,更是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等方面的关键指标。
教研与科研的最终指向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中,学科教学质量是教研与科研的重要内容与责任。学校教研与科研组长的首要而核心任务,就是提升学校学科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助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建议二
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是个人独特的能力。
教研与科研组长是学校业务骨干,课程建设是学校业务核心领域,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能力的综合呈现。
学校课程建设能力,主要体现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面,具体包括研究课标、通研教材、设计校本课程方案、组织备课及设计作业与检测、观察指导课堂教学、关注作业布置批改与反馈、测试及反思等环节。教研与科研组长不仅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参与者,还是组织者、研讨者、指导者与评价者。
简单地说,作为学校教研与科研组长,不仅要具有较强课堂教学能力和较好的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具有个人研究能力,以及组织团队研究与指导本组成员和评价成员的能力和责任。
建议三
教育教学有系统的理解与认知。
教师教育教学立足于学生成长,基于教师通过学科系统化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科教学从知识与技能的“双基”维度上升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维度,再由“三维”上升至“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维度。
学科教学只有先从知识点向知识线、知识面、知识体、知识网的拓展,这种拓展需要结构化整合,使之系统化,才能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学科和学科知识体系。如果,学科教学不能把知识点进行后续的结构化整合,就难以真正达到学校学科教学的目的与价值,因为知识点,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称之为“知识”,只能称之为“知识信息”,只有把知识点结构化,才能成为知识。
教研科研组长,在学科建设和教学中,要对教育、对教学、对学科有系统化的理解与认知,否则,就不可能成学科教学,更不能形成学科育人的目标。
建议四
具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教研与科研组长的专业属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效果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与成果这两个方面。
教研与科研组长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主要体现在,发现教育教学实际中问题,通过实践-研究-实践-研究闭环,找到问题形成的原因,并从问题背景、现状与条件,解决问题理念、策略及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
教研科研组长要具有个人研究能力,如:论文、调查、情报搜索、资料建设、课题研究等方面能力,更多的时候是在做微研究,即:用教研科研思维与方法,对教育教学中具体而微观的小问题进行研究,研究不一定按申报课题的标准与流程,而是注重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践性。教研与科研组长还要具有带来团队开展教研科研能力,如:带领一个教研组、一个年级学科组的同事,以课题、备课、课堂、作业、评价、命题、学生学习某一方面的内容与方式开展研究,形成可操作的实践行为与研究成果。
建议五
有一定组织能力。
教育工作者都要具有组织能力,如:课堂组织教学,教育教学的各种活动组织,班级管理需要各种组织能力,等等。
教研科研组长,除去具有教师所要具备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以外,还要具有组织教师开展教研与科研活动。一所学校是否“优质”,其原因很多,但教研与科研工作开展的如何,是佐证与支撑学校发展是否“有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校教研科研如何开展和开展的如何,可能有学校机制问题,可能有教师团队问题,可能有学校管理问题,可能有学校评价问题等多方面因素。其中,教研和科研组长的组织能力,也有较大关联,如:教研和科研组长自身对这项工作的认知,教研和科研组长自身专业能力及大家的认可度,教研和科研组长组织的教研科研活动有效性,等等。
建议六
具有较好表达能力。
表达,是人的基本能力,也是教师的重要素养。表达有多种形式,通常有口头表达、肢体表达、文字表达,还有音乐表达、绘画表达、运动表达、视频表达,等等。
教研与科研组长同样要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如: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是所有表达中用途最广、最便捷、最通俗、最生动,也是受众面最广;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是教研,尤其是科研重要能力之一,往往也是教研与科研常用的表达方式,体现在案例、备课、作业设计、反思、论文、课题等教研与科研项目中;教研与科研专业表达,教研与科研不仅有科学思维、方式、规范和范式,也有专属的表达,教研与科研水平高低,某种情况下,看看他们专业表达情况,就知一二。
建议七
具有一定写作能力。
写作,每一位读到小学毕业,都有这样的经历,或者说具有这种能力。客观上来说,人成年以后,还有写作习惯或工作有写作要求的,并不是大多数人。即便是教师,也不是每位教师都坚持写作,所谓坚持写作,是指非工作所需,每月写不少于2-3篇文章,并能持续三年及以上,我想,即便是语文教师,都不是大概率事件吧!
教研和科研组长,写作是他们专业的基本功,尤其是科研组长。教研和科研组长不但要有一定写作能力,还要有专业写作能力。如:论文写作,不同于散文、随笔、诗歌、小说,与议论文、记叙文都有一定区别。还有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立项申请书、结题报告,等等。如果涉及到教学成果奖,有8000字成果报告,还有2600字成果申报,这些都是对专业要求很高的写作。
有人戏称,教研和科研是写出来。当然,这句话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全对,虽然,教研和科研需要很强的专业写作能力,但并不是教研和科研所有。
建议八
有较强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也不只是一个倡导,而是一个理念,更是一种行为。
教师,本应是一名学习者,而且是与一群人一起学习的学习者,并组织一群人,在有确定目标与内容,通过科学方式与组织,在各种资源的帮助下,带领大家学习的学习者。
学校教研和科研组长,更需要具有比一般教师更强学习能力,教研和科研组长的工作特点是“研究”。他们如何研究呢?研究基于什么呢?
研究就是学习。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育实践者,对专家指导,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希望专家带一个解决问题方案,然后在他们那里实施,认为这就是研究。教育是社会人文科学,受外界因素影响太大,不像自然科学与技术,是客观存在,不太受外界条件影响。所以,教育专家需要对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情况,再提供相应方案与策略,这就是研究,也是学习。
教研与科研,实则就是持续学习的过程,并把学习转化为研究。
建议九
有较好协同能力。
教育,实则是协同的艺术。教研与科研,更是协作过程中产生。
教研与科研组长的协同能力体现在团队活动,开展学科教研,如:集体备课、公开课及评课、课题研究,等等。教研与科研组长的协同能力体现于教学方面,如:教研与科研如何建立在常规教学活动中,体现在学生日常学习中,体现在教育教学评价中,体现在教育教学效果中;等等。教研与科研的协同能力体现于学校管理中,如:教研科研与学校管理机制协同,与教师队伍建设协同,与学校日常规范协同,等等。教研与科研的协同能力体现学校文化建设和生态构建中,如:学校文化与教研科研如何融合与转化,学校生态如何反哺教研科研、教研科研又如何推动学校生态构建,等等。
教研和科研组长,理论上说,不是学校管理体系中一个环节,实则上是学校专业管理和发展中重要的环节,如何遴选、培养、管理、激发教研和科研组长,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
后一篇:“五有”课堂的建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