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组合作”提升课堂有效讨论的方法实践

(2025-09-02 16:47:12)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小组合作”提升课堂有效讨论的方法实践
 周丽琴 
关于课堂有效讨论的方式,现在老师们都很喜欢用“小组合作”的方法,体现学生的互动性,能够进行思维碰撞,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刚开始,我始终以为就是把学生分成四五人的小组,提出问题,他们互相交流就好。直到学习了“学为中心”课程以后,才发现这其中大有学问。
一、科学分组
首先,组员搭配合理。在分组时,一定要注意人员的搭配,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尽可能思虑周全,不能强强联合,更不能边缘化学习较为吃力的人,最好组内的人员在各个方面能够形成互补,这样最好,比如善于表达的、认真倾听的、沟通能力强的、做笔记比较快的等等,这样的小组不仅能将各自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同时还能影响带动其他人齐头并进。
其实,人数要固定。每组人数最好能固定,一般4-6人比较合适,人数过多,小组讨论时间就可能会延长,组内成员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有表达的机会。我在分组时,一般都是4个人,这样无论从座位还是小组安排都比较容易。在观看“学为中心”的一节初中语文课时时,也有小组人数比较多,但是会把这个组分为“A、B”组,学习时,会分派不同的任务同时开展。人数固定还有一个好处,经过长期的合作,组员之间会产生默契感,他们能够相互配合,更好地完成任务。在熟悉的环境中,学生会有舒适感,这样更利于他们的学习成长。
二、开放空间
一般教室学生的座位都是“秧田式”,学生回答问题都是站在自己的座位前,与教师面对面互动,其余同学都是倾听者。空间位置的固定化,对学生的思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让他们失去交流的欲望。因此,对于“学为中心”的交流空间更为开放,将课桌摆成小组围坐,将教室布置成若干个“讨论区”,学生面对面对话,既能看到同学的表情,更能听清对方的发言。最先开始,我也只是让学生围坐在一起交流,学习之后,才发现,即便是围在一起讨论,也是需要学习的。开始讨论后,小组的同学都要起立,以自己的组为中心,围成一个圆,身子稍稍前倾,小脑袋要聚在一起。这样的行为,是为了让学生更好集中注意力,聚焦这几分钟的时间,充分地发言、倾听、思考、评价。开放的空间,会让学生的心灵自由,更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组长引领
小组分好后,还需要确定小组长,他是组内的灵魂人物,是组织组内同学沟通交流、思维碰撞的保证,因此,小组长的人选,需要多方考量。可以先让学生自荐,有勇气承担的同学,必然是有责任心的,是热情的,也是愿意为同学服务的;还可以推荐,如果是组内同学一直推荐的同学,就可以考虑,几个人都认为他合适,他必然有让人信服的地方,如果他担任组长,在安排任务、组织交流,大家肯定没有异议;当然,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对学生进行任命。
不管是哪种方式,都需要教师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教他们如何组织组员交流,引导他们要学会关注到组内的每个人。每次的活动都有小组长发布,需要在组内再次确认任务,然后组织让每个人发言,还要让他们学会补充,能够评价别人的发言,讨论结束后,小组长也要明确讨论结束,大家拍掌后坐下。
我从三年级就逐渐在训练他们的组织力,我将小组四个同学编号,也将小组长的职责罗列在黑板上,包括在组织时需要怎样说,流程有什么,都写在黑板上,然后在“小组合作”时,第一天先让每组一号同学担任小组长,第二天由二号担任,每人承担一轮后,大家互相总结经验,然后提出谁更适合担任本组的小组长。孩子们都比较小,尝试过后,很多孩子都很乐意担任,因此,有时候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致,会轮换一次。
四、先思后议
最初在班级开展“小组合作”,我提出问题后,就让学生开始围坐在一起,交流讨论,看到大家议论纷纷,就认为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大家交流得很热烈,还以为这就是好的课堂。从参加“学为中心”的学习后,才知道自己的理解太肤浅。
讨论的意义在于思维碰撞,而要进行思维碰撞便首先要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先思后议”才是“小组合作”的正确模式。当老师提出学习任务时,应该要给学生留出至少3分钟的时间,让他们理解问题,阅读课文,分析梳理,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一定的思考。然后在小组合作时,才能有自己的见解,同样才能对同伴的观点产生共鸣,或者是产生质疑,然后分析论证。
我现在的课堂,一般都是留出三分钟的时间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时候,一般是3-5分钟时间,要保证组内每个人都必须发言。我们班采用的是轮流制,每个同学挨个发言,在大家发言结束后再进行补充。在大家互相交流中,学生们的思路会逐渐明朗。
五、多元展示
讨论的效果如何,就需要通过展示为大家呈现。我们班在展示时一般是小组成员全体站到讲台上,这样的他们就是全班瞩目的焦点,每个人的目光都是注视着他们。小组长简单介绍本组的名称后,就依次让每位同学发言,结束后,还需要小组长总结过渡:我们小组发言结束,还有哪位同学需要补充或者评价的情举手?这样就可以进行全班同学的思维碰撞,让每位同学都有收获,都能受到启发。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一般都是采用一个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如果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让观点不同的小组进行发言,在相互举证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课堂是实现学生建构知识、发展思维、学会合作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能够合理驾驭课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讨论,而有效讨论的实质,是学生真正卷入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