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2025-08-30 17:55: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肖培东:《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青语杯”示范课)
在语文的大地上,我们彼此相遇;在生活的天空中,我们共同倾诉。这个世界,怎么样才是最美好?铭记该铭记的,忘记要忘记的,浅浅微笑,深深感恩,有你有我,我们一起寻路青春……
一、读课文,感知内容和结构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生命的思考,走进严文井先生的散文《永久的生命》。文章围绕着“生命”写了什么内容呢?先自己轻轻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看看批注。(学生读)接下来放声朗读。朗读过程中,大家可以画出一些体现作者思想或者文章行文思路的特别感兴趣的语句。
同学们,两次读后,这篇文章围绕着“生命”写什么呢?如果让你从每个语段中选择一句话来组合文章的内容,你会怎么组合呢?
1.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2.(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3.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4.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
5.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读)
如果你把这五句话只用一个转折复句“——,但是——”来表达,你又会怎么阐述文章中的生命思考。
答案:个体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是永恒的。
如果让你就用文章中的一个语句来形象表达这样的生命观,你又会用哪个句子?
答案: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凋谢”和“不朽”能否换位?——欲扬先抑
这样,内容结构就清楚了。文章首先谈到了生命短暂(凋谢)的特点,接着说到生命的神奇与不朽,体现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最后用饱含激情的语言表达对生命的高度赞美。同学们表达的流畅,也因为文章语段之间的流畅。
二、思考“哲理”——利用批注中的“富有哲理”来仿写
师:这样我们就清楚地感知这篇文章的生命内容。那同学们,在理解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想一想:这篇散文和你以前读过的其它散文有什么不同?
阅读提示:哲理散文。
师:哲理散文,那就看看文中的批注,哪一个在强调“哲理”?
最后一个批注。“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这个句子富有哲理,如何体现?
凋谢”和“永久”看似矛盾,其实富有哲理。
你还能在文章其他语段也选一句,仿照这个批注用“——,富有哲理”来为它做口头批注说明吗?(2-5段)学生思考,写写。重点分析。
(发现学生学习有难度,选择聚焦第二段,学生注意形象表达,利用这点去突破)
哲理在议论中,哲理在形象中。深刻的道理往往就蕴含在日常现象和鲜明的形象中。
师:“小草”“小牛犊”,借用具体的形象来证明生命深奥的哲理,你能换用其他生命来同样达到哲理阐述的效果么?
(学生改写:梅花,雏鸡,落花……)
三、读出“情感”——抓住文中感叹号
学生再读第二段,体会。教师引出感情。
师:散文以情动人,富有哲理的散文,也深含着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细读文章,我们发现对于“生命”,作者在每一段中都有直接鲜明的情感态度。抓住段的展开掌握哲理散文的精妙表达。
师:我们再来读读第一段、第二段,读出前后的不同感情。读好感叹号。
情感的低沉,语速缓慢,无奈,悲观。两个感叹号。第一段是悲伤负面的情绪,因为生命短暂。其余段落情感都是积极正面的,因为生命永久。感叹号。
师:全文五个感叹号。读好最后的一个感叹号。“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
师:同学们,如果还可以给文中的一个句子改用感叹号,你觉得是哪句?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四、改写还有比“混为一体”更奇迹的呼唤吗?——拓展思维
学生:不惧凋谢,抵达不朽,这就是奇迹!
让生命在凋谢中不朽,这就是奇迹!
所以,个体生命也可以做到永存。生命的永久我们还可以从哪个角度去写?(个体生命,精神永存)
愿我们努力让生命永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