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三开学收心卷,含考点和命题思路
(2025-08-30 14:59:27)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2026届高三开学收心卷,含考点和命题思路
纪飞鹏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至情至性苏东坡》访谈
访谈人:程曦(以下简称“程”)
受访者:梅玉荣(以下简称“梅”)
程:梅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您刚刚结束的《至情至性苏东坡》讲座,让师生们对苏东坡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您的研究中,苏东坡似乎是一个多面且立体的人物,您能先谈谈他在亲情方面给您留下的深刻印象吗?
梅:好的。苏东坡是个至情至性之人,在亲情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对父母极为孝顺,虽然父亲苏洵对他的成长影响深远,但他对母亲程夫人的感情也十分深厚。程夫人在苏东坡十岁时,亲自教授他《后汉书?范滂传》,范滂刚正不阿、为正义不惜献身的精神深深打动了苏东坡,他问母亲:“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夫人回答:“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这段对话展现出母亲对他的鼓励与支持,也为苏东坡日后坚守正义的性格奠定了基础。后来,母亲去世,苏东坡悲痛万分,守孝三年,从这些细节中能看出他对母亲深深的敬爱。
程:在他与弟弟苏辙的兄弟情上,也有很多感人故事,您能分享一二吗?
梅:苏东坡与苏辙的兄弟情堪称千古佳话。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一同读书、赶考,彼此感情深厚。“乌台诗案”
发生时,苏东坡深陷困境,苏辙为了营救兄长,四处奔走,甚至愿意以自己的官职为兄长赎罪。苏东坡在狱中,以为自己性命不保,写下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的诗句给苏辙,可见他们兄弟之间生死相依的深情。此后,苏东坡多次被贬,苏辙始终与他相互牵挂,他们一生中有很多往来的书信,这些书信不仅是情感的交流,更是文学的瑰宝,从中能看到他们在不同人生境遇下对彼此的关心与支持。
程:我们都知道苏东坡有三段婚姻,他的爱情经历也备受关注,您觉得他对待爱情有着怎样独特的态度呢?
梅:苏东坡的三段婚姻都很令人动容。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聪明伶俐,与苏东坡举案齐眉。王弗在生活中对苏东坡多有帮助,她陪苏东坡读书时,若苏东坡遗忘了书中内容,她常常能提醒一二。可惜王弗早逝,苏东坡悲痛不已,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份对亡妻的思念穿越时空,至今仍让人为之感动。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她陪伴苏东坡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无论是苏东坡被贬黄州,还是后来辗转各地,王闰之都始终不离不弃。苏东坡对她也充满感激与爱意,在王闰之去世后,苏东坡承诺将来要与她合葬。他的侍妾王朝云,与他相知最深,苏东坡被贬惠州时,身边的人大多散去,唯有朝云始终相伴,朝云病逝后,苏东坡悲痛万分,为她写下多首诗词,还修建了六如亭来纪念她。从这三段感情中,可以看出苏东坡对爱情的珍视与深情。
程:除了亲情和爱情,苏东坡的友情也十分丰富,他与众多文人雅士交往密切,您认为他交友有什么特点呢?
梅:苏东坡交友广泛,且不拘一格。他的朋友中有达官贵人,如王安石,尽管他们在政治上有分歧,但在文学和学术上相互欣赏,晚年还能抛开政治成见,坦诚交流。也有普通百姓,像他在黄州时结识的潘丙、郭遘、古耕道等,他们一起饮酒、谈天,苏东坡毫不介意身份差异。他交友注重的是彼此的才情与品性,只要志趣相投,便能引为知己。他与佛印和尚的交往更是充满趣味,他们经常斗嘴、论禅,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苏东坡的幽默风趣,也体现了他对不同思想文化的包容与接纳。
程:在师生情方面,苏东坡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老师,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梅:没错,苏东坡门下有“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还有陈师道等众多学生。他对学生悉心指导,在文学创作、为人处世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黄庭坚早年的书法受到苏东坡的赏识与指点,后来成为一代书法大家,他对苏东坡极为敬重,常以学生自居。秦观在仕途不顺时,苏东坡多次写信鼓励他,还向朝廷举荐他。学生们也非常敬爱苏东坡,他们传承了苏东坡的文学精神与人格魅力,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群体。苏东坡与学生之间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程:在您看来,苏东坡的这些至情至性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梅:苏东坡丰富的情感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动力。亲情的温暖、爱情的甜蜜与悲伤、友情的真挚以及师生情的深厚,都融入到了他的诗词、文章之中。他的作品因此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情感真挚而动人。比如悼念亡妻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这些真实的情感,他的作品才能跨越千年,依然能打动我们的心。
程:作为黄州的一名东坡研究者,您制作关于苏东坡节目的初衷是什么呢?
梅:黄州可以说是苏东坡的“重生之地”,在这里他完成了思想与文学创作的重大转变。我希望通过制作节目,深入挖掘苏东坡在黄州的经历与创作,让更多人了解到黄州与苏东坡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苏东坡文化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想通过这些节目,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到苏东坡的魅力,从他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中汲取能量,学习他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东坡文化。
程:对于传媒学子来说,他们应该如何从东坡身上汲取能量,进行文化传播呢?
梅:传媒学子首先要深入了解苏东坡的生平、作品和思想,只有自己真正理解了东坡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播它。可以学习苏东坡在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与乐观,在文化传播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像东坡一样保持积极的心态。同时,要善于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创新传播方式,将东坡文化以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大众,吸引更多人关注东坡文化,让东坡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考点:考查对文本细节信息的准确理解,以及对人物特点与事件关联的分析能力。
命题思路:通过设置与原文信息相悖的选项,检验考生是否能细致捕捉文本中关于苏东坡交友特点及包容思想的内容,强调对因果关系和深层含义的把握。
A. 程夫人教授《后汉书?范滂传》及母子对话,对苏东坡坚守正义的性格影响深远。
B. 苏辙愿以官职为苏东坡赎罪,可见 “乌台诗案” 中二人兄弟情深厚、生死相依。
C. 王弗陪苏东坡读书时能提醒遗忘内容,体现其聪慧,也反映二人相处融洽。
D. 苏东坡与佛印斗嘴论禅仅显其幽默,这与他包容不同思想文化的特点无关。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考点: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力,以及对人物情感和作品内涵的理解。
命题思路:设置多个涉及不同内容的选项,包含正确与错误的分析,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判断能力,注重对绝对化表述等错误类型的识别。
A. 苏东坡对王闰之承诺合葬,只是因她陪伴度过艰难岁月,无其他情感因素。
B. “苏门四学士” 仅在文学创作上受苏东坡指导,彼此间不存在亦师亦友关系。
C. 苏东坡作品因融入真实情感而动人,《水调歌头》体现对苏辙的深切思念。
D. 梅玉荣制作苏东坡节目,唯一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黄州与苏东坡的联系。
3、请结合文本,以下选项中更适合支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考点:考查对材料核心观点的理解,以及判断选项与观点契合度的能力。
命题思路:通过给出不同事例选项,有的支持观点,有的相悖,检验考生能否准确把握文本中苏东坡“至情至性”
等核心观点,并作出正确判断。
A. 苏东坡被贬惠州时,朝云始终相伴,病逝后他为其写诗修亭,体现他对爱情的珍视与深情。
B. 王安石与苏东坡在政治上有分歧,便不再交流,说明苏东坡交友只看政治立场。
C. 苏辙在苏东坡被贬后从未关心过他,可见二人兄弟情淡薄,与文中描述不符。
D. 苏东坡对学生严厉苛刻,学生们都很畏惧他,这与他是受尊敬的老师这一说法矛盾。
4、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3 分)
考点:考查对文本关键信息的提炼概括能力和语言简洁表达能力。
命题思路:选取苏东坡在黄州创作《赤壁赋》这一核心内容构建语段,设置三个横线,考查对文本中情感、思想及人物性格相关信息的把握,难度0.65,需准确对应原文内容。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虽困顿,却迎来了创作高峰,《赤壁赋》便是这一时期的杰作。文中借主客问答,既抒发了对_______的感慨,又传递出_______的人生智慧,这与他_______的性格密不可分。
5、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从 “至情至性” 角度分析苏东坡在词中流露的情感。(6 分)
考点:考查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对文本核心观点的运用能力,体现教考衔接。
命题思路: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载体,结合“至情至性” 角度出题,考查对诗词情感与文本观点的结合分析能力,难度
0.65,既需理解诗词内容,又要关联文本观点。
(二)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铁血丹心照山河—— 杨靖宇将军的抗战之路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长河中,杨靖宇将军的名字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他用生命诠释了民族大义,用热血铸就了英雄传奇。
1931 年 “九一八”
事变后,东北沦陷,山河破碎。杨靖宇目睹了日军的烧杀抢掠,心中燃起了熊熊的抗日怒火。他毅然告别家人,投身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当时的东北,日军凭借精良的武器装备,对抗日武装进行疯狂围剿,环境极其恶劣。杨靖宇带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1938 年,日军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大规模的
“围剿”,妄图将抗日力量一网打尽。杨靖宇率领部队转战于濛江、通化等地,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他沉着冷静,灵活运用游击战术,多次粉碎敌人的进攻。在一次战斗中,部队被日军围困在一座深山里,粮草断绝,战士们只能靠吃树皮、草根充饥。杨靖宇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鼓励大家:“我们是为了民族的解放而战,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能向敌人屈服。”
1940
年初,杨靖宇所部遭到日军的重兵围剿,部队损失惨重,只剩下少数几名战士。他命令战士们突围,自己则留下来掩护。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杨靖宇孤身一人与敌人周旋了数日。他身上的棉衣早已破烂不堪,脚冻得红肿溃烂,却依然坚守在阵地前沿。日军多次劝降,都被他严词拒绝:“我是中国人,宁死不当亡国奴!”
2 月 23 日,杨靖宇在濛江县保安村附近被日军包围。他依托一棵大树,与敌人展开激战,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 35
岁。日军解剖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未能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这一幕让在场的日军都为之震撼,他们无法理解,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这位中国军人在如此绝境中战斗到最后一刻。
杨靖宇将军的抗战之路,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缩影。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作者:李继锋出处:《历史研究》2023 年第 2 期
材料二:
精神的传承与回响—— 解读杨靖宇精神的时代内涵
杨靖宇将军的英勇事迹,不仅是一段悲壮的历史记忆,更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在时代的长河中不断回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杨靖宇精神首先体现为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抵御外侮的精神纽带,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和平年代,我们虽然不需要像杨靖宇将军那样浴血奋战,但依然要心怀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杨靖宇精神彰显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面对敌人的残酷围剿,他始终没有动摇过抗日的决心,带领部队一次次突破重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只有具备这种意志品质,才能坚持不懈,最终实现目标。
再者,杨靖宇精神包含着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他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舍小家为大家,告别亲人,投身抗战,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他心中装着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唯独没有自己。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今天的社会中,有许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承着杨靖宇精神,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
杨靖宇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入解读和传承杨靖宇精神,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从杨靖宇将军的事迹中汲取力量,将这种精神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实际行动。
——作者:张明远出处:《军事历史》2022 年第 5 期
6、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通过 “棉衣破烂不堪”“脚冻得红肿溃烂” 等细节,凸显了杨靖宇战斗环境的恶劣,烘托其英雄形象。
B. 材料一引用杨靖宇 “宁死不当亡国奴” 的话语,直接展现其坚定的民族气节,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C. 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结构,从三个方面解读杨靖宇精神的内涵,逻辑清晰,层层深入地阐述了其时代价值。
D.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材料一偏重通过事迹彰显精神,材料二则侧重直接剖析精神内涵。
考点: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分析及表达方式的辨析能力。
命题意图:通过设置对文本表达方式的错误判断选项,检验考生是否能准确区分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在两则材料中的运用,以及对文本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把握。
7、从文本互证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杨靖宇 “告别家人投身抗战” 的事迹,无法佐证材料二 “无私奉献” 的精神内涵。
B. 材料一日军解剖发现其胃中只有树皮等物,印证了材料二 “坚韧不拔” 的意志品质。
C. 材料二强调 “爱国主义情怀”,与材料一杨靖宇 “为民族解放而战” 的言行无关联。
D. 两则材料都提及杨靖宇的牺牲,材料一侧重过程,材料二侧重其对后人的精神影响,二者矛盾。
考点:考查从文本互证角度分析两则材料关联性的能力,即通过一则材料的内容印证另一则材料的观点。
命题意图:通过设置关于两则材料内容与观点互证的选项,考查考生能否准确把握材料一事迹与材料二精神内涵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二者的互补性。
8、材料一在展现杨靖宇的英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具体事例?请简要概括。(4 分)
考点: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具体为筛选并提炼体现人物形象的关键事例。
命题意图:通过要求概括展现英雄形象的具体事例,检验考生能否从材料一中准确提取关键信息,把握事迹与人物形象的关联,难度控制在
0.65,既需要细致阅读,又无需过度深层解读。
9、今年是抗战胜利 80 周年,93
阅兵仪式上,杨靖宇等抗战英雄的精神将被隆重致敬。作为新时代青年,结合两则材料,你认为在这一特殊时刻应如何传承和践行杨靖宇精神?(6
分)
考点:考查结合时代情境对英雄精神的实践思考能力,以及将文本内涵转化为现实行动的迁移能力。
命题意图:紧扣抗战胜利 80 周年和 93
阅兵的时代背景,引导考生将文本中杨靖宇的精神内涵与青年责任相结合,既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又强调现实意义,难度
0.65,让考生有具体角度可写,避免空泛。
(三)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人之述作,非苟然矣。仲尼退而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左丘明受经于仲尼,以为《春秋》之作,信而有征,于是作《左传》,详其事迹,明其褒贬。
扬子云覃思于草泽,潜精于太玄,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其为《法言》也,斟酌《论语》,模仿《周易》,虽未能尽越前圣,亦殊有可观者。
王仲任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余篇,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其言实事疾妄,匡济薄俗,虽文辞鄙野,而旨意深远。
盖文章之作,本于自然,非由外铄。蕴思含毫,必有其故。若情志不畅,则文气不扬;见闻不广,则义理不博。此数子者,虽所处不同,然其覃精极虑,致志于斯文则一也。
——(节选自《金楼子?立言》,萧绎)
材料二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节选自《文心雕龙?神思》,刘勰)
材料三
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出《书》,序述论议出《易》,歌咏赋颂出《诗》,祭祀哀诔出《礼》,书奏箴铭出《春秋》。
自古文人多轻薄:屈原露才扬己,宋玉见遇俳优,司马长卿窃赀无操,扬雄德败《美新》,曹植悖慢犯法,孔融诞傲致殒。此皆翘秀者,大较如此。然诸人虽有文章名世,盖才有余而德不足。故君子先修其身,而后立言。德为文章之基,身为言行之本。未有德薄而文厚、行亏而辞胜者。作文者,须正心诚意,而后发为文辞,方为不朽。
——(节选自《颜氏家训?文章》,颜之推)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原文:“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A. 是以秉心 / 养术无务 / 苦虑含章 / 司契不必劳情也
B. 是以秉心养术 / 无务苦虑 / 含章司契 / 不必劳情也
C. 是以秉心养术无务 / 苦虑含章司契 / 不必 / 劳情也
D. 是以秉心 / 养术无务苦虑 / 含章 / 司契不必劳情也/
这道题目,必须手动设置,现在AI还无法自动形成。
考点: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侧重对句意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命题思路:选取材料二中结构对称、语意连贯的句子设题,通过不同断句方式的干扰项,检验考生对四字短语节奏和句意完整性的把握,难度
0.6。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笔则笔,削则削” 中 “笔” 与《师说》中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的
“师”,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B. “斟酌《论语》,模仿《周易》” 中 “斟酌” 意思是对内容反复考虑、权衡,与《出师表》中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的 “斟酌” 含义相近。
C. “相如含笔而腐毫” 中 “而” 表修饰关系,与《劝学》中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的 “而”
用法相同。
D. “未有德薄而文厚者” 中 “而” 表转折,与《鸿门宴》中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的 “而”
用法一致。
考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涉及词类活用和常见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辨析,考查学生对教材文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命题思路:通过设置教材中熟悉语句与材料中语句对比的选项,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意义、用法的理解与辨析能力,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文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难度设置为
0.6,需要学生对教材文言知识有扎实的记忆和一定的分析能力。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认为古人创作并非随意而为,如孔子修《春秋》严谨,左丘明作《左传》详实,皆体现覃精极虑。
B. 材料二指出创作构思可跨越时空,刘勰以相如、扬雄等为例,说明创作构思有迟速之分,不必强求一致。
C. 材料三列举屈原、孔融等文人,旨在说明才华与德行无关,即使德行有亏,也可写出传世文章。
D. 三则材料均围绕文学创作展开,材料一、二谈创作态度与构思,材料三强调作文需先修德。
考点: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概括,侧重对作者观点的把握。
命题思路:通过概述材料内容设置选项,故意曲解作者意图(如将批判改为肯定),考查考生对文本核心观点的准确把握,难度
0.6。
13、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2)然诸人虽有文章名世,盖才有余而德不足。故君子先修其身,而后立言。
考点: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涉及特殊句式(如状语后置)、重点实词和虚词,以及对上下文语境的理解,兼顾教材知识迁移。
命题思路:选取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句子,避免同一材料。选材兼顾写景抒情与议论说理,包含“情满于山” 等状语后置句、“名世”
等活用词,难度 0.5。既需准确翻译字词,又要理解句子逻辑,如材料三 “修其身” 与 “立言”
的先后关系可联系教材中修身立德相关内容。
1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古人对文学创作的主要看法。(5 分)
考点:考查对多则文言文材料内容的综合概括能力,要求学生从不同材料中提炼核心观点并进行整合。
命题思路:该题需要学生跨越三则材料,梳理各自关于文学创作的论述,进行归纳总结。材料一强调创作需潜心钻研,材料二侧重神思在创作中的作用,材料三突出德行对创作的重要性,难度
0.5,既需要准确理解每则材料的内容,又要能进行有效整合。
(四)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以写景开篇,描绘出高城、绿杨、汀洲的景象,既点明了登楼的背景,又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开阔的基调。
B. 颔联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借贾谊和王粲的典故,既表达了诗人对两位古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又暗喻了自己类似的处境和感慨。
C. 尾联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以 “腐鼠” 喻功名利禄,以 “鹓雏”
自比,既表达了对小人猜忌的不屑,又凸显了自身的高洁之志。
D.
全诗将写景、用典、抒情巧妙结合,情感跌宕起伏,从登楼的开阔到感怀身世的悲戚,再到对理想的坚守,展现了李商隐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答案:D
考点: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艺术手法及风格的综合理解与赏析能力。
命题思路:选项涵盖诗歌的写景作用、用典含义、情感表达及风格特点,通过设置对风格的错误判断(将李商隐诗歌的含蓄蕴藉误作沉郁顿挫),检验学生对诗人风格的准确把握,难度
0.65,需结合诗歌内容和诗人整体风格辨析。
16、这首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张力。请找出两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 分)
考点:考查对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识别与赏析能力,要求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命题思路:选取“对比手法” 这一角度,避开已涉及的首联作用、颈联与主旨关联等考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艺术手法的精妙之处。难度
0.65,既需要准确找出对比之处,又要深入分析其表达效果,兼顾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小王在研读古代边塞诗时,读到描写边塞秋景的文字,不由得想起高适《燕歌行》中描绘边地萧条冷落景象的句子:“,”,深切感受到边塞生活的艰苦。
(2)小李在学习关于秦国历史的内容时,想到秦以武力统一天下后却迅速灭亡的教训,不禁想起杜牧《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的句子:“,”,对历史的兴衰有了更深的思考。
(3)当老师看到学生们勤奋苦读的身影时,联想到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为他们的坚持感到欣慰。
图片题,需要先生成图片,再根据图片生成默写。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
张阿姨搬新家那天,楼道里热闹非凡。搬家公司的工人(A
)地搬运着家具,她在一旁忙着清点物品,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对门的李奶奶听到动静,端着一杯晾好的白开水走过来:“闺女,先歇歇吧,看这忙得脚不沾地的。”
张阿姨连声道谢,接过水杯一饮而尽。这时,一个大衣柜卡在楼道拐角,工人师傅们急得满头大汗。李奶奶的儿子小王正好下班回来,见状立刻上前搭手。他个子高,力气大,指挥着大家调整角度,众人(B
),终于把衣柜挪进了屋里。夕阳透过楼道的窗户斜照进来,给忙碌的人们镀上了一层金边,空气中仿佛飘着甜甜的槐花香。
张阿姨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暖烘烘的。她感慨道:“以前总听说城里邻里关系淡漠,今天真是体会到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暖。”
李奶奶笑着说:“都是应该的,以后有啥难处尽管开口,咱们楼上楼下的,就得互相帮衬着。”通过这件事,让张阿姨深刻认识到,真诚的互动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关键,也是拉近邻里距离的桥梁。
18、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成语。
考点: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重点在于结合语境理解成语含义并准确运用。
命题思路:选取生活中邻里搬家的场景,设置两个需填入成语的语境,考查学生对常见成语的掌握。第一空强调工人搬运的有序性,第二空突出众人合作的状态,难度
0.65,所选成语为常用且易于结合语境理解的。
19、划波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效果?
考点:考查辨析修辞手法及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涉及比喻和通感两种手法。
命题思路:选取富有画面感的句子,其中包含典型的修辞手法。通过分析修辞手法,考查学生对文学语言表达技巧的理解,难度
0.6。句子中的比喻较易识别,通感则需要学生结合感官转换进行判断。
20、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进行修改。
考点: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具体为成分残缺(缺少主语)。
命题思路: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病句类型,“通过…… 让……”
同时使用导致主语缺失,这种语病在日常表达中较为常见,考查学生对基本语法规则的掌握,难度 0.7。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
庞众望,这位从贫困泥沼中奋力崛起的青年,其经历令人动容。他出生于贫困家庭,父亲因病无法正常交流,母亲下肢残障行动极为不便,而他自己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可生活的重重磨难并未将他打倒,自幼,庞众望便一边刻苦钻研学业,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一边捡废品补贴家用,瘦弱的身躯穿梭在街巷,只为给家庭添一份微薄收入,同时悉心照料母亲,端水喂药、嘘寒问暖,事无巨细。初二时母亲重病,他在病床前不离不弃,在照顾母亲的间隙还不忘抓紧时间学习。“面对什么就解决什么”,凭借这股信念,他始终乐观坚强。2017
年,他以高分考入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又获得直博资格。如今,他牢记母亲 “为国家做贡献”
的期许,投身科研报国之路,在精密仪器领域刻苦钻研,立志打破国外技术领先局面 。
21、文中 “奋力崛起”“穿梭”“不离不弃” 等词语极具表现力,请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涉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
命题思路:选取文中描绘人物关键行为和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在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经历上有重要作用。通过让学生分析其表达效果,检验学生对文本细节的把握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词语在塑造人物、传递情感上的精准性。
22、请使用转折关系的句子来评价庞众望。(3分)
考点:考查学生对转折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人物事迹的整体把握和评价能力。
命题思路:要求使用转折关系的句子评价人物,旨在检验学生能否准确捕捉人物经历中的矛盾对立点,如困境与成就、磨难与坚守等,并用恰当的转折连词组织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对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三、作文(本题共1小题,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海明威《老人与海》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
—习近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思路
材料适配性:三则材料涵盖传统经典、现代文学与时代论述,且前两则均出自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已对屈原、《老人与海》有深入了解,降低了材料解读的门槛;材料三的论述贴近现实,学生易于理解“实干”
与 “理想” 的关系。三者围绕 “理想 — 信念 — 行动” 展开,逻辑闭环清晰,避免立意分散。
思辨性强化:材料一、二侧重“理想的精神支撑”(信念层面),材料三侧重
“理想的现实转化”(行动层面),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各材料内涵,更要辩证分析 “精神信念” 与 “实干行动” 的相互作用 ——
无信念支撑,实干易沦为盲目忙碌;无实干行动,信念则只是虚无的精神寄托,引导学生形成全面、深刻的思考,避免片面立意。
难度与学情匹配:难度设定为 0.6,符合高三学生水平。材料熟悉度高,学生有话可说;同时要求
“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生活”,既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整合能力,又检验其将理论与现实结合的思辨能力、时代关怀,适配高考作文
“立德树人”“考查核心素养” 的目标。
后一篇:肖培东:《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