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后,怎么在一周内解决班级的纪律问题?
(2025-08-29 08:22:32)
标签:
杂谈情感 |
分类: 杂谈 |
开学后,怎么在一周内解决班级的纪律问题?
魏智渊
学生为什么会有纪律问题?
一种糟糕的思维,就是给学生贴标签。责备学生不努力,不自律,不知道老师的好,狼心狗肺。总之,学生,尤其是某些学生,就是问题的根源。要是那些最差的学生,不在我们班就好了!
而正确的思维,不是把学生看成挑战,而是把行为问题,看成是师生共同的挑战。假如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他需要的是同情和帮助,而不是憎恶和贬低。情绪化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有了这个站位,再讲几条结论:
1.大部分纪律问题,是场景性的。换言之,是环境诱发的,在教师要求不清晰的地方,在场景转换的时刻,在课堂不吸引人的时候。
2.由此延伸出来另一条结论:大面积的纪律问题,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没有控制好场景。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责任在学生。
3.而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往往是综合原因:成绩差且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进而用错误的方式满足需要(放松、求关注、求权力等);成功吸引到老师的注意,进入猫鼠游戏,陷入恶性循环;形成错误的自我镜像并不断强化。
这样一分析,就明确了接下来的两项任务:一是创造适宜的环境,确保整体纪律的稳定;二是针对个别学生,量身订做个性化方案。
制订好规则与程序
要确保班级整体有序,先要制订好相应的规则与程序,确保学生知道老师的期待,并向学生解释清楚,征求意见进行必要的调整。
关于规则与程序,要做全局性思考,和你有关的纪律场景有哪些?例如:课堂、宿舍、剧场、集会、午餐、上学和放学……以及在每一个场景中,你对学生确立的规则是什么,相应程序是什么?不妨写下来研究一下,有没有不合适的或多余的动作?这其实是一种自我训练。新教师容易有空洞的想法,少的是这种缜密的思考。好在这方面,有许多书籍可以利用。
一大堆规则与程序,学生是记不住的,还需要学生学习并讨论这些规则与程序,并转化为行为。讨论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让学生参与规则与程序的制订,这是必要的民主过程;一个是讨论本身就是一种宣传,帮助学生理解规则与程序。
教师需要提前拿出草稿,甚至开学前就将草稿发给学生,要求给出书面反馈,即变成一次“自由写作”。可以这样设计题目:
亲爱的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老师早已充满了期待(好吧,我说谎了)!
作为一个共同体,我们需要一起来建立一些基础规则,让大家把精力尽可能用于学业挑战。为此,老师拟定了一些规则与程序草稿供大家讨论。你们每一个人的意见,老师都将逐一阅读和回复,部分意见在班会上公开讨论,大家一起来完成最终定稿。
如何提供书面意见呢?
1.哪些规则或程序是不合理的、多余的,请指出来并说明原因。
2.应该有哪些规则或程序,但老师没有列出来的,请提出来并说明原因。
3.以往的共同生活中,你觉得老师有哪些错误的观念或行为妨碍了班级的发展,请直言,老师会正面回应并致谢。
4.班级有哪些现象或行为让你感到不安,如何避免,请直言。
5.不希望自己的书面意见被公开的同学,请您注明“仅老师可见”。
收到学生回复后,就可以制作PPT形成草案,并在班会上对提出建议的学生予以回应和表扬——这是一种尊重。
设立学习期,让规则与程序试运行
最好的纪律教育,是“没有惩罚的教育”。而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核心秘密,就是设立学习期,一个缓冲期,让可能的错误在这个时间内释放,并经历重新学习。
为什么?当你定下规则,学生也赞同。一旦到了现场,违反规则是必然的。因为知道规则,和在场景中想到规则,或者规则内化为习惯,有一个时间差。
我们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1.你和学生商定了规则与程序。2.学生违规了,你怎么办?肯定是批评和惩罚。3.学生怎么反应?会说“对不起,我错了”吗,会甘愿受罚吗?不是,学生会反抗,会有不公平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学生记不住那些规则,在场景中,作出违纪行为并非有意,只是一种行为惯性。这时候突然说违规了,他当然有不公平感。
而这种感受必然主导意识,不会觉得自己错了,而会自我辩护:“规则就有问题,凭什么遵守?”“为什么别人违反了规则不说,就说我?”“那规则就是你定的,根本没有考虑过我们的感受!”……
总之,学生会把自己的错误行为合理化,而不会进入反思环节。这时候讲道理,没什么用。而学习期的设立,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无论谁违反规则,都不会受到惩罚,而是经历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比如学生违规了:
1.对不起,你刚才违规了,你意识到了吗?
2.没关系,我们重新学习一下规则。老师理解你,规则学习有一个过程。
3.现在知道规则了吗?以后注意不要违反就可以了。
在这里,对规则的违反,被定义为一个需要帮助的“能力问题”,这就避免了针对人。而惩罚违规行为,是将行为定义为一个“态度问题”。凡是能力问题,都不能惩罚,只能帮助。学生反复违规也没有关系,就反复地教,只要在学习期内。这样,当学习期满,其实绝大部分违规行为已经不会再出现了。这时候再违反,就是故意的,就可以动用惩罚了。但实际上已经不再可能出现了,以我以往的经验。
当然,学习期不适用有些违规行为,比如校园欺凌、盗窃等。那是对底线的突破,是要直接施加惩罚和进行教育的。
公平公正与师生关系,
是纪律管理的道德基础
公平公正容易理解,纪律管理必须公平公正。公平公正的含义是什么?
1.规则与程序必须符合学生的需要,至少不相冲突。同时,目标是为了确保班级和学生的发展。
2.对规则的捍卫是全方位的,不留死角的,不能出现有意或无意的“选择性执法”。
前一条很容易理解。规则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控制人,而恰恰是为了让人自由。所以,要防止为控制而控制的多余的动作,找到规则的边界。可有可无的规则,一律删除。同时,规则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例如,不能规定一年级学生,长久地坐在座位上。这也是为什么规则和程序,要和学生进行讨论的原因。
后一条最难做到。教师定下规则,往往会疏于执行。在这里分几种情况:
1.学生违规,有时候管,有时候不管,随心情,以及自己的忍耐程度。2.规则初定,自己在的时候管得很严,自己不在的时候“眼不见为净”。3.对不同学生尺度不同。例如成绩好的,可能要求松一点,成绩差的,可能更苛刻一点,这是“选择性执法”。
遇到这三种情况,学生就很难敬畏规则,就会出现投机取巧行为。而老师对学生的惩罚,也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他会觉得老师在针对他,不公平。后一条难做到的根本原因,是老师精力不足。这就要求在规则初定的一段时间内,在规则的落实方面投入巨大的精力,直到转化为习惯,再进入维护时期。这时候,精力就不会放在这里了。必要时,不同的老师要协作,也可以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功能。
为什么说师生关系也是道德基础呢?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纪律教育的合法性基础之一。正如泰戈尔所说,“只有热爱人的人才能惩罚人”。老师最容易出现的,是与纪律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对抗。这种对抗,是没有赢家的。当学生喜欢老师时,纪律问题就不容易发生。否则你说什么,学生都不当一回事。师生关系要好,这不是方法,而是你的本心。从内心深处,你必须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才行。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爱,才谈得上技巧。例如:
1.班会不要总板着脸,要和学生集体交心,真诚是最好的通行证。
2.创造一些活动,让师生在学习之外有活生生的接触,拉进情感。
3.晨诵和整本书共读,是塑造关系的方式之一。
4.公开表扬,私下批评。如果重大事件涉及公开批评,提前或事后要做弥补工作。
5.对行为有问题的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公开保护,并以此作为价值观。
6.帮助行为有问题的学生发展学业水平,也是和谐关系的方式之一。
7.利用一切时间与不同的学生交流,一起在食堂吃饭,一起散步,讨论兴趣爱好。
8.经常请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帮忙,哪怕无关紧要的小事,让学生感到被信任,以及自己是有用的。
9.学生犯错,和学生私下沟通;学生有进步,跟家长发贺信。
……
如何帮助有严重行为问题的学生?
对待有严重行为问题学生的方案,需要“反本能”。
比如,其他同学本能地排斥某个特殊学生,老师就要旗帜鲜明地站在特殊学生一边,强调“我们是一家人”。姿态是第一位的,这个姿态,就是同情、接纳、帮助,想一想《放牛班的春天》。
如何“反本能”?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1.在班上公开或巧妙地讨论,如果我们班有一个学生,行为问题严重,给班级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我们怎样理解和应对?引导的方向是:
首先,行为问题和学习问题一样,实际上是个能力问题,这个同学更需要我们的帮助,而不是排挤。其次,要把人和问题分开理解,我们要帮助人解决他面临的问题,而不能把人当成问题。毕竟,对一个班级来讲,“我们是一家人”。
这里有两个目的。一是给问题行为定性为能力问题,避免了针对人,有利于问题解决,有助于影响有行为问题的学生的自我定义。这类学生,往往通过违反规则,对抗老师来彰显自己,获得尊严。老师越批评,越强化他们的权力感,甚至形成不好的示范效应。定义为能力问题,就容易消解他们的这种自我认知,消解这种行为的“群众基础”。
2.为这类学生量身定作规则与程序,不和其他同学同样要求,给予“合法延缓期”。这是不是违反了公正原则呢?恰恰相反,这才是更深的公正。所有学生适用同样的要求,不是公正,而是平均。这一点,要跟大家解释清楚。为了确保其他同学的安全或班级的安静,也可以进行必要的隔离。但每一步,都要跟所有人,包括这类学生解释清楚。
3.在要求明确的前提下,用量表等手段,将这类学生的行为量化,全面覆盖,及时反馈。而且,反馈以积极正面为主。
对开学初来讲,先要解决的是整体问题。个别学生的问题,要交替采取一些策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不要过度聚焦。例如:1.定性。(如前所述)2.发展关系。3.适度隔离。4.适当管控,以不严重影响班级整体为限度。也就是说,先控制不让酿成大的纪律问题,把注意力放在整个班级的纪律管理上。整个班级纪律好了,解决个体问题,就有了良好的环境支持。最傻的,就是被这类学生控制,甚至解释为班级混乱的根源。
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
一间教室,是一位老师整体人格的投射。心乱,班级就会乱;心静,班级就会静。管理好一个班级,先控制好心智和情绪。
首先,确保时间投入。开学初要投入大量时间在班级管理上,相信大力出奇迹。这就意味着,你要在假期或利用周末备好课;每天比学生更早到校更晚离校,在教室办公确保全方位跟进(一段时间后抽离,以观察学生的自律);确保睡眠,尤其是午睡,学会见缝插针。
其次,言出必行,保持灵活性。立下的规则必须跟进到底,形成闭环,向学生展示你的意志。针对特殊学生,要反复谈心,多方沟通,哪怕打“消耗战”也在所不惜。
第三:备一些书,随时翻阅,从情绪中抽离,激发思考;多问有经验的老师,有助于解决问题,发展同事关系。
第四:多写清单,多做记录,保留一手资料。写清单的好处是清空大脑,避免遗忘,也是反思和自我整理的手段,为纪律问题保留了一手资源,对专业发展有好处。
第五:做好心理建设,积极暗示,防止消极暗示。
消极暗示往往这样:向内攻击,自我否定:我控制不了,我不行;向外攻击:学生太差、家长不给力、领导胡乱指挥;逃避或攻击学生:不再投入大量精力,能糊弄就糊弄;严厉地对待学生,激化矛盾或高控……
积极暗示往往这样:这是我的教室,必须打赢这场战役,赢得尊严;发展是一个“英雄的旅程”,当我努力时,首先会堕入黑暗,只要挺住就会迎来光明;我不攻击自己和他人,我相信努力的力量!不断调整自己,发展智慧;我会做好心理建设,包括读一些书来自助,或者与朋友交流,通过写作倾注心声;我会坚持下去,不断巩固战果。
一般来讲,坚持一周,纪律问题基本解决了。但这一周,就像高考,是一场极大的考验。
其实生活大多一地鸡毛,“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真正自由的生活总是充满争斗的。正是在这种争斗中,我们不断改变着学生,并赢得自由与尊严。所以,新学期来了,大家一起——站直了,别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