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肖培东老师:《如果要写——化抽象为具体》教学简案

(2025-08-06 11:16:42)
标签:

情感

分类: 教案
肖培东老师:《如果要写——化抽象为具体》教学简案


《如果要写——化抽象为具体》

教学简案

执教:肖培东老师   地点:重庆

环节一:聊“热”引入——激活生活体验

【教师指导语】同学们,来到重庆,一定对这座城市有深刻的感受。如果用一个字形容重庆,你会选哪个字?为什么?

【学生活动】用“热”字形容重庆,结合天气、人情、饮食等阐述理由(如“天气热”“人热情”“火锅热”)。

【教师引导语】大家都聚焦了“热”,那说说你最能感受到重庆炎热的某个时间吧。

【学生活动】分享具体场景中对“热”的感受(如“一出门热气扑脸”“晚上和白天一样热”)。

【教师引导语】若给此时的重庆做个比喻,你会把它比作什么?

【学生活动】用“大蒸笼”“火炉”“火焰山”等比喻形容重庆的热。

【教师总结】大家从自身体验出发,用直白的感受和形象的比喻捕捉了“热”,这就是写作的起点——从生活中找素材。

【过渡语】既然对“热”有这么多真切的感受,那我们试着把这些感受写成文字,让“热”在纸上“活”起来。



环节二:写“热”悟法——学习描写技巧

【教师指导语】请大家写一段文字,描写你观察到的重庆之“热”,可以用上刚才想到的场景或比喻。

【学生活动】动笔写作后,几位学生朗读自己的语段,分享对“热”的描写。

【教师引导语】同学们写出了“热”的轮廓,那名家是怎么写的呢?我们来看老舍《骆驼祥子》中写热的片段(出示文段),大家找找差距:老舍写“热”有什么妙招?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有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骆驼祥子》


【学生活动】分析老舍的写法,总结出“多角度写景”“正侧结合”“多感官描写(视觉、触觉、听觉)”等技巧。

【教师引导语】试着用这些技巧“打通感官”——分别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写“热”,看看效果如何?

【学生活动】从不同感官角度补写“热”(如“视觉:白晃晃的太阳晒蔫了树叶”“听觉:空调机嗡嗡作响”“触觉:地面烫得灼脚”)。

【教师总结】写“热”的关键在于:跳出直白抒情,用景物、事物侧面烘托,调动眼、耳、手、鼻等多感官,让读者“身临其境”。

【过渡语】我们不仅要写“天气的热”,还要发现“热”藏着更多层意思,就像刚才有同学提到的“重庆人的热情”,这正是我们要挖掘的深层内涵。



环节三:拓“热”内涵——发散思维训练

【教师引导语】刚才有同学提到“重庆人的热情”,你是怎么从“天气热”想到“人情热”的?

【学生活动】结合具体事例(如司机的热情、陌生人的帮助),说明“热”的引申义。

【教师指导语】若以“热”为题写重庆,除了天气热,还能写哪些“热”?请大家动笔写几个关键词。

【学生活动】列举关键词并阐述:热情(人的品性)、热闹(城市氛围)、火热(生活状态)、火锅热(饮食文化)、旅游热(城市活力)等。

【教师点评语】大家的思路很开阔!从自然现象延伸到人文、生活,这就是“热”的多元内涵——写作时,一个词能牵出无数故事。

【教师总结】词语的意义不止于表面,挖掘它的引申义、象征义,能让文章更有深度。这种发散性思维,是写作的重要能力。

【过渡语】用发散思维看问题,很多词语都会变得丰富。就像“田野”,它不只是种庄稼的地方,还能是什么?我们来看看中考作文题里的“田野”。



环节四:寻“田野”多元——拓展主题维度

【教师指导语】(出示2025年广西中考作文题)题目说“田野可以是劳动实践的地方、放松身心的自然、探索知识的课堂……”,那你们的“田野”是什么?请写出不一样的“田野”。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场景仿写:“奶奶家的小院是我的田野”“课堂是成长的田野”“绿茵场、舞台、小书屋是我的田野”等。

【教师点评语】大家把“田野”和自己的生活、兴趣、成长结合起来,比如“课堂像田野,我们像庄稼一样成长”,这个比喻特别生动,体现了“田野”的象征义——成长与收获的地方。

【教师总结】“田野”的本义是土地,但通过联想,它可以是任何能让我们学习、成长、追梦的地方。写作时,给词语“贴标签”,能让主题更独特。

【过渡语】从地面的“田野”抬头看,“天空”又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它和“田野”一样,藏着很多值得思考的意义。



环节五:思“天空”深意——关联中考写作

【教师指导语】“空”是多音字,看着“天空”二字,你想到了什么?可以从“空”的读音(kng/kòng)或天空的特点(辽阔、空白等)思考,把想法写下来。

【学生活动】分享联想:“空是空闲,生活需要劳逸结合”“天空辽阔,象征自由”“空白需要用努力填补”“探索宇宙的奥秘”等。

【教师点评语】有同学从“空闲”想到生活态度,有同学从“辽阔”想到梦想,还有同学说“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些思考都很深刻——“天空”既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精神世界。

【教师引导语】其实这就是2025年重庆中考作文题的思路,“天空”的多元理解,正是写作的立意方向。

【教师总结】无论是“热”“田野”还是“天空”,写作的关键是让思维“热”起来:从生活体验出发,用技巧让描写生动,用发散思维让主题深刻。希望大家带着今天的思考,在写作中让“热”更鲜活,让“田野”更辽阔,让“天空”更高远。下课!








于细微处深思,于点拨中生长

——听肖培东老师《化抽象为具体》写作课有感

河南新乡  张帅

梳理肖培东老师这节写作课的指导语,引导语,点评语,过渡语,总结语后,我发现,这些话语真是一场场春雨,于不经意间唤醒滋润学生的表达欲与思维力的土地。整堂课中,他的指导语、引导语、点评语与总结语环环相扣,像一把精准的钥匙,逐层打开学生写作的要害,其最鲜明的特点可浓缩为一个词——启发性。



指导语是课堂的“指南针”,肖老师总能在恰当的时机为学生指明方向。开场聊“热”时,一句“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说说重庆这座城,你会用哪个字?为什么?”以贴近生活的问题快速拉近距离,让学生从直观感受切入,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写“热”环节中,“试着写一段文字,描写你感受到的、观察到的重庆之‘热’”,没有过多限制,却明确了写作核心,给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这种指导语不生硬、不强迫,像朋友间的邀约,自然引导学生步入写作情境。



引导语是思维的“催化剂”,总能在学生思路暂停时轻轻一推,比如,当学生分享完对“热”的感受后,他追问“如果让你给如此炎热的重庆做个比喻,你想把此时的重庆比喻成什么?”用直白的话语推向形象表达;对比老舍写“热”的片段时,一句“找找差距。老舍先生比我们更会写‘热’,他有什么妙招?”点燃了“学生”的比较欲,从而主动发现多角度、多感官描写的奥秘;还有从“热”拓展开时,“除了天气炎热,还可以写什么的热?”轻轻一点便打破思维定式,让“热”的内涵从自然现象延伸到人文情感。这些引导语如阶梯,让学生在思考中拾级而上。



点评语是成长的“加油站”,总能精准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学生分享比喻时,他不评判优劣,而是以“同学们对重庆的‘热’感受深刻”给予整体认可;分析老舍写作技巧时,对“角度更多”“侧面描写”“多感官”等回答一一呼应,让学生感受到思考被重视;聊“田野”的独特理解时,特意点出“课堂是成长的田野”等想法的创意与生活气息。这种点评不苛刻、不敷衍,像温暖的鼓励,让学生在被看见中更愿表达。



总结语是知识的“收纳盒”,总能将零散的思考串联成系统的方法。写“热”环节后,“写‘热’有讲究:多角度,多感官,让‘热’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将学生的发现提炼为可迁移的技巧;拓展“热”的内涵后,“发散性思维能让我们从多个角度审视一个主题”,点出思维方法的核心;课程结尾“热的是田野,热的是天空,关键要让我们的思维热起来”,更是画龙点睛,将课堂内容升华为写作的本质——用热情与思考让文字生长。



整堂课中,肖老师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他以“启发性”的语言为纽带,让学生从“敢写”到“会写”,从“观察生活”到“感悟生活”,真正实现了写作教学中“教是为了不教”的真谛。这样表面看是浅浅的课堂,不仅教会学生写作技巧,更唤醒了他们用文字表达世界的热爱与能力。



这节课背后的一个大概念——
化抽象为具体

“化抽象为具体”是语文学习、思维表达乃至认知世界的核心大概念,它指的是将模糊、概括、难以直接感知的抽象概念(如情感、道理、思想、品质等),通过具体的场景、事物、动作、细节等可感的载体展现出来,让抽象意义变得清晰、生动、可触摸。

一、核心内涵

1.抽象概念的特点:抽象概念通常是高度概括的,如“爱”“孤独”“勇气”“热”“希望”等,它们没有具体的形态、颜色或触感,只能通过思维理解。

2.“化具体”的本质:不是否定抽象概念,而是为其寻找“附着物”——用具体的人、事、物、景、细节等作为“桥梁”,让读者或听者通过感知具体事物,自然领悟抽象内涵。

二、具体体现与案例

1.文学创作中的“化抽象为具体”

描写情感:抽象概念“思念”,若直接写“我很思念他”,则平淡;化具体后可写“我把他送的旧钢笔揣在口袋里,指腹反复摩挲笔帽上磨掉的漆,就像摸到了他说话时微微扬起的嘴角”(用“摸钢笔”的动作、“笔帽掉漆”的细节,让“思念”有了温度和画面)。

表达道理:抽象道理“时光易逝”,化具体后可写“院子里的老槐树又落了一地花,去年捡花给我编花环的奶奶,今年只能坐在轮椅上,看着花瓣被风卷进墙角”(用“落花”“奶奶的变化”,让“时光易逝”变得可感)。

2.日常表达中的“化抽象为具体”

说“天气热”(抽象),不如说“柏油马路被晒得软乎乎,鞋底踩上去能留下浅浅的印子,卖冰粉的大爷掀开泡沫箱时,白气‘腾’地冒出来,在阳光下晃了晃就没了”(用“马路变软”“冰粉箱冒白气”的具体场景,让“热”有了质感)。

说“他很善良”(抽象),不如说“每次看到流浪猫,他都会蹲下来,把口袋里的面包撕成小块,等猫吃完了,才轻轻摸一下猫的背,像怕吓着它似的”(用“喂猫”的事件中的动作细节,让“善良”落地)。

3.思维认知中的“化抽象为具体”

理解抽象概念“成长”,可关联具体经历:“第一次独自坐火车时,攥着车票的手心全是汗,到站后却能笑着给爸妈打电话说‘我到啦’——原来成长就是害怕时,也敢往前迈一步”(用“独自坐火车”的具体事件,定义“成长”)。

三、核心价值

1.让表达更生动:避免空洞说教,用具体细节唤醒读者的感官体验,引发共鸣。2.让理解更深刻:抽象概念通过具体载体落地,降低认知门槛,尤其适合复杂道理的传递。3.是创作与沟通的核心能力:从文学作品到日常交流,从写作到演讲,“化抽象为具体”是让内容“有血有肉”的关键技巧。



简言之,“化抽象为具体”的本质是“用可见的细节承载不可见的意义”,它既是一种表达技巧,更是一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思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