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太子头上的博客
太子头上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85,687
  • 关注人气:6,5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索好的课堂教学

(2025-08-06 10:39:39)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探索好的课堂教学
吕立杰

当今时代,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知识更迭持续加速,知识总量呈指数级增长,加之互联网助推下的信息雪崩,意味着学习者在未来生活中处理和解决问题都要基于庞大的并不断增长的知识、科技与信息。科技进步、社会生活变迁使教育走到了一个历史节点,对人的素养结构以及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与此同时,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业偏多、负担过重已成为教育变革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国家提出了“双减”等重要政策举措。增加课业负担,并不必然产生学生知识多、能力强的结果。课堂教学中连续讲授、密集灌输的大量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生硬堆积,给学生带来高记忆负担。但知识线性堆砌的形态、静态固化的属性、浅层覆盖的表象,事实上并未使学生真正理解。由于学生知识理解“不足”,应用中显得“不够灵活”,于是教师再用大量的技能、技巧练习弥补理解的不足,造成学生负担再次加重。因此,当前基础教育要应对人类知识总量激增、学生学习时间有限以及未来社会对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需求提升这三重矛盾。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的课程建设基本原则。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也将“教学方式变革行动”作为重点任务。可见,随着未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如何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探索好的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好的课堂教学承载着对教育的理解,凸显育人的价值意义,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一是以素养为导向,强调结构化的学习内容。课堂教学需要突破碎片化知识讲授和机械式训练的藩篱,真正确立指向学习真实意义和深层价值的学习目标。具体来说,教师不仅要教授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引导学生透过事实表象理解学科核心观念,并建立这些观念的横向关联与纵向联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得以深入理解支撑核心观念的关键知识是如何形成的,领悟其背后的思维方式,并逐步内化为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与态度,进而运用这些学科观念观察、解释世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与灵活应用。



二是聚焦具身实践,实现有意义的探究领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核心学习内容,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表征方式和探究形式,促进学生实现意义的获得。从广义上讲,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尝试、推演、感受、辨析、理解乃至记忆,都是促进其能力提升的学习实践形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是要对所有学习内容都采取完整的探究流程,而是要针对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辅以适切的教学方式。对于核心观念的理解,需要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核心问题与驱动性任务,引导学生重历知识生成的关键过程、体悟知识的价值意蕴、透彻理解其内在原理,为学生知识的有效迁移与应用奠定基础。



三是立足社群互动,构建和谐的学习场域。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代,课堂社群学习更显示出不可替代性。要构建这种富有成效的社群学习场域,教师一方面要营造和谐民主的关系生态,探索建立平等、尊重、包容的师生与生生关系。另一方面要激发并保障学生的能动参与。在班级或小组的研讨过程中,教师需积极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见解的情境与任务,并引导其观点在社群中产生有意义的启发与情感共鸣,实现思维的深度碰撞与协同成长。



四是整合育人资源,拓展开放的学习空间。课堂物理空间的要素、结构和布局直接影响着课堂行为。传统的“四方空间”与“秧田式”格局自然产生静听的课堂学习方式,限制了交流、探究等多样化学习的发生,也难以灵活适应学生差异化的学习进度、兴趣与需求。在当前人口变化以及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空间的调整,多模态资源的丰富,也会促进课堂实现多元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互动的学习真实发生。 



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载体,在时代加速发展、国家对创新型人才高度期待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新时代给课堂教学改革出的必答题。为此,今天的课堂教学需要坚定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创新创造潜能,并培育其核心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让好的课堂模样在积极探索和深入实践中逐渐显现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