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教—学—评一致性”高效语文课堂建构探索
(2025-08-05 09:57:47)
标签:
杂谈情感 |
分类: 教案 |
基于核心素养下“教—学—评一致性”高效语文课堂建构探索(以《井冈翠竹》为例)
王花春
2022版课标标准强调“教学评一体化”,倡导用“大观念”“大问题”“大任务”统领教学,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其核心理念是将“教”(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学”(有效可测的教学活动)、“评”(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三者有效融为一体,呈现出一个可测、可评、可控的动态教学过程,从而形成高效优质的教学闭环。
课堂教学中目标是灵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基准和原则,贯穿于整个活动始终;设计是关键,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评价是基础,是检测教学过程中是否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学评一致性”能够有效缩小教师的课堂期待与学生学习成果之间的差距,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评一致性”的高效课堂,将评价任务前置,在基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针对性界定行为程度,确定学习策略,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学科思维和方法渗透、镶嵌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并不只是教学行为发生之后的后续行为和终极评估。
基于核心素养下“教学评一致性”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核心素养四大维度,将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贯穿教学全程,通过“情境导入—多维探究—实践迁移”三阶教学,实现知识建构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下面以《井冈翠竹》为例分享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教——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文本特点与七年级学生学情,从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分层确立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下的教学目标,都分设为基础目标、提升目标
和拓展目标 三个层次。下面以七下《井冈翠竹》为例,具体如下:
1、语言运用。能模仿课文排比句完成片段仿写;标注托物言志语句,能运用象征手法创作结构完整的短诗;准确分析修辞效果,能结合多种修辞撰写情感充沛的托物言志散文,灵活迁移表达技巧
。
2、思维能力。能梳理翠竹与革命精神的对应关系;能从历史背景分析精神内涵的形成原因;能对比翠竹与其他红色意象的象征差异,提出创新性观点
。
3、审美创造。能临摹课文意境完成翠竹简笔画创作;能融合自然与精神美创作图文并茂的诗歌
;能通过短视频等多媒介创新表达翠竹之美,形成个性化艺术作品 。
4、文化自信。能列举1-2个井冈山精神的现实案例;能分析红色文化对当代社会的价值;能提出具有可行性的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方案,开展实践行动
。
二、学——有效可测的教学活动
(一)语言运用维度
1、教学活动
分层朗读任务:
个人任务:默读圈画生字词(如“郁郁苍苍”“深坳”“血雨腥风”),小组互助完成读音标注与词义解释。
全班任务:分组接力朗读课文,每组朗读后需用一句话概括段落大意。
协作梳理结构:
绘制“翠竹特点-精神关联表格”,标注文中描写语句并分析象征意义。表格设置“翠竹特点—描写语句—象征意义”三栏内容。
2、评价量规
朗读评价:采用“三星标准”——声音洪亮()、停顿恰当()、情感饱满(),同桌互评后在课本旁标注。
结构梳理评价:教师用彩色粉笔圈出优秀答案中的关键词,强调“从具象描写到抽象精神”的分析逻辑。
3、课后作业
选择一种植物,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撰写500字散文,AI作文批改系统反馈后进行二次修改。
(二)思维能力维度
1、教学活动
托物言志探究:
小组抽取“任务卡”(如分析第5段排比句、第8段拟人句),利用“手法分析支架”(包含“修辞类型—描写内容—象征意义—情感表达”四步骤)进行研讨。
每组选派代表化身“小老师”,用白板圈画文本并讲解,其他组可举手追问。
修辞对比擂台赛:
教师提供两组句子(原句与改写句,如删除排比结构的普通描写),学生分组辩论“哪种表达更能凸显翠竹精神”,限时3分钟准备。
2、评价量规
小组讲解评价:使用“讲解四要素”量规(内容准确、逻辑清晰、互动良好、创意表达),由其他小组举牌评分。
擂台赛评价:设立“最佳思辨奖”“最具说服力奖”,由全班投票选出,获奖者获赠红色经典书签。
3、拓展任务
制作“翠竹-革命历史”时间轴卡片,使用希沃白板互动功能展示事件关联。
(三)审美创造维度
1、教学活动
布置“战地记者发布会”场景,学生分别扮演“翠竹”“红军战士”“井冈山百姓”,围绕“翠竹在革命中的作用”展开对话。
教师提供“历史情境提示卡”(如反围剿时期物资匮乏、竹子用于制作武器等)辅助学生创作台词。
跨文本对比阅读:
发放《可爱的中国》中松树描写片段,学生用“意象对比表”从外形、精神、写作手法三方面对比翠竹与松树,完成后分组绘制“红色意象雷达图”。分组进行“最美井冈翠竹”诗画创作,诗歌需体现文本意境,绘画可结合水彩、拼贴等形式。
2、评价量规
角色扮演评价:从“角色代入感”“历史知识运用”“语言感染力”三个维度,由观众小组打分,优秀小组录制音频存入班级“红色声音档案”。
对比阅读评价:教师选取典型雷达图投影,组织学生用“我发现XX组的对比角度很新颖,比如……”进行互评。
3、课后任务
创作“翠竹颂”主题手抄报,融入VR全景拍摄的翠竹素材,撰写100字审美赏析。
(四)文化自信维度
1、教学活动
举办“红色精神在身边”分享会,结合生活案例(如航天团队)。“寻找家乡红色印记”实践活动,提供任务清单(拍照/采访/绘制路线图三选一),鼓励学生下节课用实物或PPT分享。讨论井冈山精神传承。
创意写作挑战:
学生抽取“灵感卡片”(如“翠竹与航天精神”“翠竹对话当代青年”),限时5分钟创作150字微写作。
2、评价量规
维度 优秀标准
案例真实性 结合亲身经历或深度调研案例,细节具体生动
文化解读深度 从历史渊源、时代需求等多角度分析红色文化价值
建议可行性 提出如“校园红色文化节”等可落地的传承方案
3、实践任务
参观本地红色纪念馆(或VR云参观),使用“红色文化传承方案设计模板”撰写行动报告。
附《井冈翠竹》沉浸式教学设计:(2课时完成)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活动设计:
1、播放4K实拍的井冈山翠竹动态视频,画面涵盖漫山竹海、晨雾中摇曳的竹枝、竹影婆娑的特写镜头,同步播放混剪的《十送红军》童声合唱与竹笛演奏版背景音乐。
2、开展“翠竹密语”联想活动:教师提问“如果翠竹会说话,它会讲述哪些革命故事?”,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展示革命时期井冈山老照片(如红军战士在竹林中行军、百姓用竹子制作担架等),引导学生聚焦文本与历史的联结。
即时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关联性与想象力进行口头点评,如“你的描述还原了红军战士在竹林中隐蔽作战的场景,非常贴近历史情境!”
用积分制记录小组参与度,积极发言的小组可获“翠竹之星”贴纸。
二、初读理脉络(15分钟)
活动设计:
1、分层朗读任务:
个人任务:默读圈画生字词(如“郁郁苍苍”“深坳”“血雨腥风”),小组互助完成读音标注与词义解释。
全班任务:分组接力朗读课文,每组朗读后需用一句话概括段落大意。
2、列表格协作梳理:
绘制“翠竹特点-精神关联表格”,标注文中描写语句并分析象征意义。表格设置“翠竹特点—描写语句—象征意义”三栏内容。
预设:
修直挺拔:“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象征着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如同坚守岗位的战士,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危险,都毫不退缩,坚守阵地。
密密麻麻:“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象征着革命力量的强大和无处不在,暗示着井冈山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随时准备给敌人以出其不意的打击。
充满生机:“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的生机,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象征着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无限希望,无论经历多少艰难险阻,革命的火种都不会熄灭,如同春天的翠竹,不断生长,充满生机。
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象征着井冈山人民在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时,坚韧不拔、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他们像翠竹一样,无论遭受何种磨难,都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无私奉献:“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你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象征着井冈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如同井冈翠竹,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选取2-3组答案投屏展示,组织学生用“我认同/补充XX组的观点,因为……”句式互评。
过程评价:
朗读评价:采用“三星标准”——声音洪亮()、停顿恰当()、情感饱满(),同桌互评后在课本旁标注。
结构梳理评价:教师用彩色粉笔圈出优秀答案中的关键词,强调“从具象描写到抽象精神”的分析逻辑。
三、精读析手法(20分钟)
活动设计:
1、托物言志探究:
小组抽取“任务卡”(如分析第5段排比句、第8段拟人句),利用“手法分析支架”(包含“修辞类型—描写内容—象征意义—情感表达”四步骤)进行研讨。
每组选派代表化身“小老师”,用白板圈画文本并讲解,其他组可举手追问。
2、修辞对比擂台赛:
教师提供两组句子(原句与改写句,如删除排比结构的普通描写),学生分组辩论“哪种表达更能凸显翠竹精神”,限时3分钟准备。
各组用思维导图呈现对比结果,张贴在教室“修辞花园”展示区。
多元评价:
小组讲解评价:使用“讲解四要素”量规(内容准确、逻辑清晰、互动良好、创意表达),由其他小组举牌评分。
擂台赛评价:设立“最佳思辨奖”“最具说服力奖”,由全班投票选出,获奖者获赠红色经典书签。
四、深读悟精神(15分钟)
活动设计:
1、沉浸式角色扮演:
布置“战地记者发布会”场景,学生分别扮演“翠竹”“红军战士”“井冈山百姓”,围绕“翠竹在革命中的作用”展开对话。
教师提供“历史情境提示卡”(如反围剿时期物资匮乏、竹子用于制作武器等)辅助学生创作台词。
2、跨文本对比阅读:
发放《可爱的中国》中松树描写片段,学生用“意象对比表”从外形、精神、写作手法三方面对比翠竹与松树,完成后分组绘制“红色意象雷达图”。
深度评价:
角色扮演评价:从“角色代入感”“历史知识运用”“语言感染力”三个维度,由观众小组打分,优秀小组录制音频存入班级“红色声音档案”。
对比阅读评价:教师选取典型雷达图投影,组织学生用“我发现XX组的对比角度很新颖,比如……”进行互评。
五、迁移创表达(10分钟)
活动设计:
1、创意写作挑战:
学生抽取“灵感卡片”(如“翠竹与航天精神”“翠竹对话当代青年”),限时5分钟创作150字微写作。
采用“1+1互评法”:先自评标注运用的修辞与象征手法,再交换给同桌根据“情感真挚度”“手法恰当性”打分。
2、成果展示与优化:
每组推选1-2篇作品,通过班级投影仪展示,作者朗读后接受全班“金点子”建议。
作者根据反馈修改作品,誊写在“翠竹创意本”上。
生成性评价:
设计“创作能量条”:从“立意深刻”“语言优美”“创意独特”三项赋予能量值,满格者作品入选班级《红色意象文集》。
教师选取典型问题进行集体指导,如“如何让象征更自然”“排比句的节奏感训练”。
六、总结升华(5分钟)
活动设计:
1、知识树共建:
教师在黑板绘制“语文素养树”轮廓,学生将本节课收获的关键词(如“托物言志”“井冈山精神”“排比修辞”)写在彩纸上,贴成树叶形状。
随机抽取学生担任“小园丁”,讲解某片“树叶”与课文的联系。
2、实践任务发布:
布置“寻找家乡红色印记”实践活动,提供任务清单(拍照/采访/绘制路线图三选一),鼓励学生下节课用实物或PPT分享。
总结性评价:
教师总结本节课核心素养达成情况,展示优秀作业范例。
发放“学习反思卡”,学生填写“我最有成就感的事”“还需努力的方向”,存入成长档案袋。
六、设计说明
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是艺术也是学问。其实,我们真正紧扣“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原则去进行设计,就可以解决“教什么”与
“怎么教”的问题。
本次设计聚焦“精准目标导向、深度评价反馈、多元任务协同、智能技术赋能”,通过“目标分层化、任务情境化、评价可视化、技术融合化”策略,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教学全程。每个教学环节均与评价任务紧密关联,确保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动力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层面实现全面发展。
河南中考命题趋势对核心素养的落实
1、真实情境
2、任务驱动
3、问题解决
4、迁移运用
莫景祺(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将评价科学纳入教学设计》中指出:“没有评价的教学或没有科学评价的教学,就像茫茫大海上没有导航的轮船,会迷失教学方向,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将评价科学纳入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设计变革的难点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下的高效语文课堂,追求学生核心素养及学科高品质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其关键路径是积极践行“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推动课堂实现“精准教”“有效学”和“科学评”。“教学评一致性”高效课堂的三个关键环节。
一、创设情境学习任务,做到“精准教”。
教学中,基于学生的动态水平适时创设情境任务开展学习,把“目标任务”转换成“问题式”的评价任务作为启迪学生思维的脚手架,借助“互助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反串、研讨、问答”,体现“以教定学”的理念,逐步构建成“问学”课堂。同时,借助“激励性脚手架”推动学生学习,促进小组竞学有效、高效。让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有深度、有梯度、有效度。
二、完善学习目标体系,保障“有效学”。
一要通过目标叙写,凸显目标包含的“四要素”。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让学生做到“行有方向”。二要把学习目标外化于评价任务。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把学习行为目标不断加以对照,审视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习不偏航。三要把目标梯度呈现,符合学情。目标设计要针对不同类学生的具体情况,激励学生得到最大发展,同时,针对“学困生”实施补偿学习,全体达成学习目标。
三、合理设计评价任务,确保“科学评”。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关键在课堂评价,如何设计指向“深度学习”的评价任务?一是让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高度吻合。目标明确后,再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路径和方案,促进学生思维进阶。二是保障评价任务必须“让学生明白”。评价任务要符合不同学情,凸显“任务内容、任务要求和评价量规”三个方面。三是构建多维度多样态的评价任务。倡导“大任务”评价,着力从课前探究性任务到课内研究性、开放性、挑战性任务评价,再到课后的实践性、项目式的作业任务评价,让“评价任务”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做到课中、课外一体化考虑,课外评价与作业、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相结合,以促进学生深层次地学习。
总之,以“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达成”为核心,将学情、目标、方法、评价、补救融为一体。“学”是“教”的根据,“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教”是打通教、学、评三个环节的重要依托,“教学”的恰当定义应该是对学习的组织。“评”是衡量学与教有效性的准绳,是判断核心素养是否真正落地的依据。教学评一体化,贯通与融合,才能共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