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开关”,放大教育的价值
(2025-08-04 21:33:40)
标签:
杂谈情感 |
分类: 杂谈 |
沈祖芸:四个“开关”,放大教育的价值
侯立元
为什么要放大教育的价值?
近日,听教育专家沈祖芸的演讲,谈到“放大教育的价值”。对于学校来讲,就是在投入时间、精力、物力等成本后,让每一种行为、每一次活动、每一门课程产生更大的教育价值。
为什么要放大教育的价值?沈老师每年做全球教育报告,始终使用“教育七灯模型”。我们看教育、看学校,无外乎“教育目标、目标、教育者、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空间、教育评价”这七盏灯。
虽然七盏灯维度不变,但以前的工业社会与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点亮的教育七灯中的内容发生了改变。
工业社会点亮的教育七灯中,教育目标是培养各行各来的劳动者,所需要的组织是科层制组织,进行零缺陷管理,把人当作产品,可批量生长;此时,教育者就是有限知识的搬运工,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就是教材,学习方式就是讲授——接受,学习空间就是车间般的标准化教室,以考试分数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这样的逻辑下,管控就是最有效的方式,能带来最大的效益,教师不需要太多激励。
在这样的工业社会,“我是一块砖,我是一颗螺丝钉”,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人们只需要按照既定规则发展,因此并不会感到焦虑。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革,知识经济时代悄然到来,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目标已然发生改变,转化为培养面向不确定世界的终身学习者,而国家的未来,就在今天的校园里。
他们要面对不确定的世界,面对一堆堆挑战,这些挑战可能校园里的老师也搞不定。此时,孩子、家长甚至整个社会都容易出现焦虑。
知识经济时代重新点亮的教育七灯,首先关注的是教育目标转化为培养面向不确定世界的终身学习者,另外六盏灯都需要与教育目标一致,因此都要进行重新调整。
学生要不断地面对挑战,因此组织需要扁平化,需要有生长性。教育者成为情绪劳动者、自我管理者,需向内生长、加强自我管理,做到言行合一、知行统一,同时,还要成为生态领导者,让孩子去相信一切,推开门看世界变化。
这时,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空间都变得密不可分,学校需要场景来支持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同时,教育评价也越来越探索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教育目标的转化,使得学校的教育价值从“培养工具人”走上“人之为人”的教育本心。只有这七盏灯重新点亮,社会才不会纠结,家长才不会焦虑。
放大教育价值的四个“开关”
开关一:目标——先问“为什么”
任务不同于目标。在完成任务前,先思考做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以家长会为例。几乎每次期中考试之后,各校都会召开家长会。学生一听要开家长会,就开始紧张、焦虑,生怕老师“告状”;教师忙着分析数据、做PPT,思考给家长讲哪些内容;学校分配会议室、教室、准备请专家等等。每个人都很忙碌,都很紧张。但家长会的效果往往不尽如意。我们应该去思考这场家长会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它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家长会的目标定位:
1.教师根据课堂观察、测试数据、日常评估、作业作品、优势潜能等,分享交流学生在一个阶段的进步和成长。
2.从父母这里了解到更多信息,以便学校教师能多侧面了解学生的相处需求、行为习惯和学习方式。
3.学校教师与家长共同讨论并丰富家校协同的策略以进一步支持学生的学习。
4.教师和家长共同讨论可能干扰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问题,形成合力与学生一起打败问题。
要坚持一个立场:我们是和学生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我们要努力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
思考清楚了目标,我们要明确家长会是面向谁的。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不是豪华的校舍,而是个性化。所以,家长会是面向个体的。我们看看,北京十一联盟学校开展的面向个体的家长会:
1.尊重个体,与学校使命相吻合。
2.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3.个别化,使家庭感受到专属的教育服务。
4.会前集体备人,利于教师更完整地认识学生。
5.在任务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6.建立信任度,拥有好口碑,不花钱的传播。
7.学生成长,主体不缺位/“被看见”构建亲子关系。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谁来主导?以前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我也尝试过让学生来策划家长会,但只是一种尝试,并没有深入思考,更没有系统总结。
那什么才是真正由学生主导的家长会呢?学生要思考好告诉家长的学习证据;要能够接受家长的不理解和质疑;学会与家长沟通;要思考如何与家长形成合力。
这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社会的经典浓缩。
开关二:连接——让校园成为思想流通的地方
当墙面、海报变得与我有关,才算真正地发生了连接,教育才真正地发生。一些学校墙上的“三好学生”“优秀教师”等展示,如果只是个别学生、个别教师,就会出现与个别人发生连接,而对于更多的人并没有发生作用。
北京十一学校的“每月百星”反其道而行,每月选出100颗星。每人只需在某一点与众不同即可上榜,被展示、被看见、被点亮。此时,连接不再局限于少数,整座校园瞬间活了起来。
这种连接带来的乘法效益:
(1)让偶遇成为学习的触点。
(2)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3)交往带来思想流通,让校园具有生长性。
这一点对于教师,同样适用。都是工作15年,一位老师是三年经验重复了5次;另一位老师是每年经验逐步增长。前一位老师容易进入职业倦怠,而另一位老师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两者都算成熟教师,但却是不一样的“成熟”。
处于成熟“临界”的教师有以下特征:
较难精准表达发展需求(刚工作的教师,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实际需求);
大量经验较难转化为知识,反而造成路径依赖(宝贵的经验,停留在经验层面,未提炼,未传播);
容易被“选择性迷失”所左右(家庭与事业?高级与正高?);
关键事件的设计难度增加,难以激发内动力(提到了李镇西老师极强的反思能力);
较好的问题解决力和成熟的人际意识(能够较好地解决问题、人际关系好)。
每一位教师都是富矿。对于一所学校来讲,成熟教师就是腰部位置,如何让这些“腰部力量”的教师激情不减,继续发光发热,至关重要。但传统的成长方式,对成熟教师而言体验并不佳。听专家报告,一时兴奋,易生落差;阅读时间不够,针对性欠缺;用任务驱动,往往忙乎事务,反思不足。
如何让每位“临界”教师发挥他们的优势呢?我们要搭建平台、创设路径、竭尽全力地让他的经验转化为知识,让他在平台当中被看见,被实现,被超越,允许他们去成长。
比如建立“成长合伙人”机制,每年新教师入职以后,会拿到200-500不等的求教券,他们可以用求教券向全校有特长的教师请教,促使成熟教师将经验转化为知识,实现自我成长和超越。大概就是“你来求教——我要准备——经验转换为知识——获得成就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传递经验、建立关系、交流、自我成长与超越、实现自我价值,一种自动化的运转机制得以形成,而不需要行政的手段或命令。
概括来讲,成长合伙人有以下特点:
(1)选择性(全校范围、跨科、能者为师)
(2)问题导向(解决痛点、提供解决方案)
(3)撬动两头的激励机制,进入荣誉体系
(4)经验转化为知识
(5)组织目标主动融入个人目标,个人目标提升为组织目标
开关三:选择——多一把尺子,多一种可能
选择是让孩子迷恋上学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关。多一把尺子,多一种选择,也就多一种可能性。现在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师生拥有持续的学习动力。
沈老师在浑南九小看到了异曲同工的答案,那就是“交易”。我们给孩子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孩子是无感的,他要知道眼前的学习对他有啥用,他才会爱上学习。
十一系的学校,每年8月26日会举行教育年会,从2016年起,每位教职员工都可以自由地分享自己愿意分享的东西。那位游泳池的管理者,分享了如何去维护好日常的游泳池,提出运营的性价比最高的10种策略,他的销量特别高。
这样的“交易”,特别能够驱动学习,驱动着教师去加强对日常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的思考,驱动着教师去总结和提炼。我反思,我成长;我成长,同时促进了他人的成长。
教师多一种选择,也就多一种创造的机会。“每一次选择都是思维、情绪、能力、品格的综合体验,是可以用力很轻、效益很高的价值杠杆。”
另一句更掷地有声:“一个组织最大的浪费是经验的浪费。”一个好组织应该搭建平台,让老师们乐意把好的经验转化为知识,如此,财富便在其中生生不息。
同样的道理,让孩子迷恋上学校,也要给予学生展示自我、成就自我的平台。十一学校的“红窗会”把一年所学变成可“交易”的产品,不仅练学术,更练情商、财商。当然,这背后需要顶层设计去生长出“100多条动力系统”——总有一两条动力系统会匹配学生,让他迷恋学校。
开关四:资源——放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
在沈老师看来,资源是“无声的老师”和“第三位教师”,其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长而非静态储备。丑小鸭中学就很好地说明了资源的高效变现需要敏锐捕捉灵感并转化为实践。——任何被“关起来”的资源(如传统仓库、图书馆、独立实验室)都会失去教育价值。
把资源放置在离学生学习最近的地方。这是今天这个时代让孩子从喜欢学校到迷恋学校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北京十一学校通过打破封闭空间(取消仓库、教师办公室),将资源重组并置于学生触手可及的范围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只有发生在学生成长中的资源,才有意义、有价值。如果没有资源,老师可以把自己化身为资源,频繁地出现在学生身边,将自身打造为学生迷恋学习的核心资源,教育也就自然发生了。
构建自己的教育小系统
身为教师,我们倾尽全力,国家亦不断推动改革,质疑声却从未停歇。
有位专家说:为什么我们“努力”常常失效,因为系统早已“设计”好了结果。沈老师补充:别让系统磨灭你的教育热情,你还可以构建自己的教育小系统,放大教育的价值。
制度革新非一日之功。若只抱怨“系统不改,我也不改”,也许我们会错过美好的教育人生。系统暂时不改,我们仍可先建小系统——化身孩子最需要的资源,让自己成为孩子迷恋学校的最重要的理由。
最后,沈老师给出一组具体数据,引导大家思考:未来远吗?未来不远,就在今天的校园。你眼前擦鼻涕、爱捣蛋的孩子,明天可能就是国家栋梁。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启动自己的小系统,善待他、呵护他,看见他无限的可能。
后一篇:有效教学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