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为中心”课堂与“学为中心”课堂有什么异同点?

标签:
杂谈情感 |
分类: 教案 |
课改领导力38:“教为中心”课堂与“学为中心”课堂有什么异同点?
朱斌
我主导设计一周的公益研修课程,每次都会为安龙教师安排一次工坊,主题是“教为中心”课堂与“学为中心”课堂有什么异同点。
教师工坊一般安排在下午,我会在当天上午提前布置工坊任务,让安龙老师思考“教为中心”课堂与“学为中心”课堂有什么异同点,并让他们带着任务上午观摩1-2节华锐教师上的“学为中心”课,下午工坊时我们会一起有针对性研讨交流。
每次工坊,安龙教师们都会全情投入,结束后都有难忘的体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因为我采用了“学为中心”培训方式,让安龙教师们以学生身份真切体验到“学为中心”课堂是什么样子……
什么是“学为中心”课堂?
“学为中心”课堂是相对“教为中心”课堂提出来的,“教为中心”
课堂的重心在于“教”本身,它以教师讲授为绝对重心,课堂是教师展示知识、传递技能的舞台。
在“教为中心”课堂上,学生常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是其基本角色。
“学为中心” 课堂则聚焦于“学”的三重维度:
学习行为本身:课堂的核心是学习活动的发生与深化;
学习者身份: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者,共同探索未知;
学习共同体:课堂是一个协作共进、相互启发的集体。
“学为中心”课堂并非简单的“学生中心”,而是将“学习”这一过程置于课堂生态的核心位置。教师从神坛走下,成为学习资源的筛选者、学习流程的设计者与学习过程的倾听者。
“教为中心”课堂与“学为中心”课堂有什么不同点?
新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课改专家林忠玲老师认为可从五个维度判断一间教室里的教学活动是 “教为中心” 还是
“学为中心”:
一是从时间分配来看,如果课堂时间主要被教师占据,基本就是 “教为中心”;如果课堂时间主要由学生占据,基本上就是
“学为中心”;
二是从空间分布来看,“教为中心” 的课堂主要采用秧田式布局,而 “学为中心” 主要采取 “合作式” 布局;
三是从课堂工具来看,“教为中心” 课堂的主要工具为教案、课件和练习册等,而 “学为中心”
的工具主要为助学案、学习单、课件、学习资源、交互工具等;
四是从学习方式来看,“教为中心” 时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一讲到底、一问一答;而 “学为中心”
时教师驱动、学生主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公共发表;
五是从学生地位来看,“教为中心” 不相信学生能够学习、学会学习,迷恋于教师的讲授;而 “学为中心”
的课堂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
我尝试从对课堂由浅入深的观察视角,把“教为中心”与“学为中心”的课堂差异分成三个层次:
1.表象层:环境与工具
(1)空间布局
“教为中心”课堂偏爱整齐划一的“秧田式”座位;“学为中心”课堂则倾向“团团坐”、“U型”等便于协作对话的布局。
(2)时间管理
“教为中心”课堂鲜见倒计时器;“学为中心”课堂常精确分配任务时间,倒计时成为课堂标配。
(3)评价焦点
“教为中心”课堂关注教师表现;“学为中心”课堂聚焦学习过程与小组合作成效。
2.结构层:教与学的关系
(1)教学互动
(2)先学后教
“学为中心”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是“先学后教“,遵循“自主预学(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核心问题)→公共发表→当堂训练”的闭环,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
3.逻辑层:教学与生活、课程的关系
(1)“教的逻辑” 与“学的逻辑”
“教为中心”课堂符合“教”的逻辑,即以教材章节、知识点顺序推进;“学为中心”课堂遵循“学”的逻辑,从学生认知起点与真实问题出发设计学习任务链。
(2)教学与生活
“教为中心”课堂,知识常悬浮于生活之上;“学为中心”课堂强调任务设计需根植真实情境,如为目标人群设计营养食谱等。
(3)教学与课程
“教为中心”课堂上,教材是“圣经”,不允许学生质疑,充斥着标准答案;“学为中心”课堂上,教材是“引子”,教师需整合多元资源,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学习视窗。
“学为中心”课堂与“教为中心”课堂尽管理念迥异,两者仍有坚实的共同基础:
1.课程标准
皆以国家课程标准为纲,确保教育方向一致。
2.教学目标
最终都指向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发展,只是路径不同。
3.学习内容
学科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是共同载体。
4.关键教法
“讲授”在两种课堂中都不可或缺,尤其在突破难点时;“当堂训练”更是能力落地的必经之路——“学习学习,无习不学”。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两种课堂模式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两端,而是一个连续谱系上的中间状态。
对一线教师而言,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课堂转型需要循序渐进:
1.从表象入手
先改变座位布局、引入时间管理工具、尝试小组评价等可见要素。这些 “形似”
的改变虽不够深入,却是迈向深度变革的第一步。
2.重构课堂结构
借鉴“学为中心”课共体研制的“学问思辨行”模式,重塑教学流程。
强化“精准讲授”,减少冗余讲解,聚焦核心概念与关键难点,为深度学习腾出时间,具有复杂性、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的内容,更适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落实“当堂训练”,确保探究后立刻进行变式应用,形成“学-习”闭环。
3.重塑教学逻辑
这是最艰难的转变。真正的“学为中心”课堂,其精髓在于任务设计遵循“学的逻辑”——以学的基础定教的起点,以学的规律定教的内容,以学的目标定教的活动,以学的需要定教的策略。
最后,我参照林忠玲老师在其《如何判断课堂是
“学为中心”》一文中提到的12个新工具观察视角,概括出一节“学为中心”课的七个关键观察点:
1.目标表述
是“使学生理解…”(教师立场),还是“能独立完成…并解释…”(学生立场)?
2.任务设计
是碎片化问答,还是匹配目标、驱动高阶思维的“大任务”?
3.资源广度
是囿于教材,还是开放丰富?
4.时间分配
是否精确标注任务步骤时间并倒计时管理?
5.小组合作
是徒有其形的“围坐”,还是规则清晰、训练有素的真协作?
6.质疑发生
学生能否提出真问题?还是问题皆由教师抛出?
7.多元对话
是否有深度的小组对话、公共发表,超越简单师生问答?
当课堂真正以“学习”为中心,教师便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而是学习交响曲的指挥——
何时需要独奏(精讲点拨),何时需要合奏(小组探究),何时需要全场共鸣(公共发表),皆服务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真正的课堂改革,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学习是否真实、深刻、触及灵魂地发生。
当教师成为“学习”的教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育便能在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中,抵达它应有的高度。
这条路或许崎岖艰难,却是教育者无法回避的使命——因为课堂的模样,即教育的未来。
现在的教学改革就是瞎折腾,在本应快速掌握的知识点上“原地转圈圈”消耗学生时间,消耗学生学习情感,消耗学生学习兴趣。
杨风义
以学为中心的主要特征就是三句话,那就是学习的问题来自于学生学习,学生参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可以自主评价。
理顺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调动了学生家长们认知。[
教改精神是好。只是落实不好。没有解决好教师限讲的问题。所以教改在全国各地基本落空。
已无更多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