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理解“学、问、思、辨、行”学程五字诀?

(2025-07-30 10:57:26)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案
课改领导力39:如何理解“学、问、思、辨、行”学程五字诀?
 朱斌 
来华锐学校观摩“学为中心”课堂的外地老师,经常问我这样一个问题:

看到教师课件上有“学、问、思、辨、行”五个字,这五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在回答之前,我总是先肯定这位老师观课细致,能看出门道;然后用一棵大树完整的生长过程,来形象介绍“学、问、思、辨、行”这五个字的内涵与关系。

1.“学”是深扎土壤、汲取养分的根(学生主动预学,广泛积累);

2.“问”是破土而出、奋力向上的芽(问题驱动,激发探究欲望);

3.“思”是舒展枝叶、沐浴阳光的干(课堂深度探究,交互碰撞);

4.“辨”是经历风雨、愈发坚韧的枝(高阶辨析,明理建模,形成稳固认知);

5.“行”是开花结果、生生不息的实(迁移应用,实践创新,结出学习硕果)。

根深才能芽壮(学是问的基础),芽壮推动干长(问驱动思),干强支撑枝韧(思为辨奠基),枝韧保障果丰(辨为行指路),果落又滋养新根(行深化并反哺学),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学生自己扎根预习(学),带着问题破土而出(问),在课堂上像树干一样伸展思维(思),经历风雨辨析让认知如枝干般坚韧清晰(辨),最终结出实践应用的硕果(行)。

果实落地又滋养新根,学习就这样生生不息。老师要做的,是提供好的土壤、阳光和适时修剪,激发这棵树自身生长的力量。

“学、问、思、辨、行”是“学为中心”课共体研发的学程模型,它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直接脱胎于儒家经典《中庸》的治学箴言。

《中庸》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五个步骤,层层递进,勾勒出一个完整、螺旋上升的学习闭环:

从广泛汲取知识(博学),到深入质疑问难(审问),再到周密独立思考(慎思),进而清晰判断真伪(明辨),最终付诸坚定实践(笃行)。

这正暗合了现代认知科学中知识获取、深度加工、迁移应用的完整过程。它超越了单纯的知识获取,指向思维能力的锤炼与知行合一的达成,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正是对“笃行”的呼应。

“学、问、思、辨、行”这五个字,是中华文化为世界贡献的独特学习范式。



如何让“学、问、思、辨、行”这一古老智慧在现代课堂中焕发新生?

关键在于赋予其清晰可操作的路径!

“学为中心”课共体已经研发出“学、问、思、辨、行”操作指南,最近几天,我研读这些操作指南受益匪浅,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如下:

如何理解“学、问、思、辨、行”学程五字诀?

1.“学”为根基:博学之,点燃自主预学之火

 “学”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前置,是后续深度学习的基石。

“学为中心”课共体为学生自主预学提供四条实践路径:

(1)读资源,做笔记(信息筛选与提炼)

学生不是被动阅读,而是主动运用“笔记符号系统”(如:“?”疑问、“”重点结论),筛选、标记、提炼核心信息。

(2)联前后,理结构(信息整合与结构化)

学生主动运用“结构思维工具”(如思维导图、概念图、流程图、表格对比),将新知与旧知建立联系,梳理知识的内在逻辑,构建初步认知框架。

(3)试探究,初体验(初步实践与感悟)

学生主动运用“理科或文科探究工具”(如理科的简单实验设计、数据观察记录;文科的文本细读批注、初步观点提炼),尝试完成基础性探究任务,获得对新知识的初步感知和体验。

(4)提问题,备共学(问题意识与共学准备)

学生主动运用“提问框架”(如:Q1 基础疑问(是什么?为什么?),Q2 深层考问(如何证明?有何影响?),Q3 拓展兴趣问(还能联想到什么?现实中如何应用?)),提出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为课堂上的共同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在“学”阶段,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做好预学反馈。

通过课前批改预学案、课堂互动展评(快速展示代表性成果)、设计简短预学检测、直接利用学生预学中的探究尝试作为课堂起点等方式,教师精准获取学生预学效果的反馈,为后续教学决策(如重点、难点、起点调整)提供坚实依据。

例如,某次预学反馈显示多数学生未能理解“光合作用反应式”中各物质的来源去向,教师便在课堂上增设了“物质追踪”动画演示和小组讨论环节。

2.“问”为引擎:审问之,驱动归疑与深度探究

“问”是以学生自主提出的真实问题为起点,通过教师的“归疑”形成驱动课堂深入探索的“问题链”。

“学为中心”课共体为“归疑驱动”提供了实践路径:

教师将学生在预学中提出的众多、零散的问题,进行合并(相似问题归类)、归类(按知识模块或思维层次分类)、筛选(聚焦核心目标、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排序(形成逻辑递进关系)。

最终构建成一个高目标关联(紧密围绕核心学习目标)、有逻辑结构(问题间环环相扣)、高思维容量(需要分析、综合、评价)、大探究空间(能引发多样思考与讨论)的“问题系统”(通常由一个核心问题引领若干子问题)。

“问”阶段要求学生具备提问能力和教师具备归疑能力。

学生提问能力是指学生能否提出有质量、有深度的问题?这需要预学阶段的引导和训练(如使用提问框架)。

教师归疑能力是指教师能否敏锐捕捉学生问题的价值,并进行有效的整合、聚焦和结构化?这考验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设计智慧。

例如,在学习《背影》时,学生预学提问可能涉及“父亲为何买橘子?”、“作者为何流泪?”、“题目为什么叫背影?”。

教师归疑后形成核心问题:“‘背影’这一细节为何能承载如此深沉的父爱?”,并由此展开对人物描写、情感表达、时代背景等子问题的探究。

3.“思”为熔炉:慎思之,在探究深思中锤炼思维

“思”是在精心设计的问题系统驱动下,学生进入深度思考、互动探究的核心环节。

教师在此阶段的操作可概括为“教程五字诀”,后续我会针对“教程五字诀”写一篇解读文章,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1)情境导入(入)

创设真实、有意义的情境(可以是问题情境、实验情境、生活情境、历史情境等),激发探究兴趣,明确学习任务。

如播放一段城市交通拥堵视频,引出“如何优化交通网络?”的数学建模问题。

(2)有向开放(放)

围绕核心问题或关键子问题,设计开放但有明确导向的任务或活动(如小组实验、文本深度研读与批注、数据分析、观点辩论雏形),让学生充分思考、操作、交流、尝试,教师巡视、倾听、观察。

如提供不同交通流量数据,让学生分组尝试设计路线优化方案并说明理由。

(3)交互反馈/展评(收)

组织学生展示、汇报、交流各自的初步思考、方案或发现(可利用实物投影、板书、口头报告、在线协作工具等),引导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质疑、补充、评价、辩论,教师及时捕捉关键信息、思维火花、共性困惑或典型错误。

如各组展示优化方案,其他组提问挑战,教师引导聚焦关键分歧点“如何平衡主干道与支路的流量?”

(4)小结生成(成)

在充分交互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核心问题进行阶段性小结、提炼关键概念、初步形成共识或更清晰的认知方向。这可能是对某个子问题的结论,也可能是对后续探究方向的明确。

如师生共同总结出评价交通优化方案的几个关键维度:效率、公平性、成本。

(5)巩固迁移(用)

设计即时性的、小步调的练习或变式任务,让学生应用刚生成的理解去解决新问题,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初步迁移。

特别提醒:此处的“用”是“思”环节内部的即时应用,与最终“行”环节的综合性应用有所区别。

如给出一个简化的小区路网图,让学生应用刚总结的维度快速评估一个预设方案。

4.“辨”为升华:明辨之,在审辨建模中抵达本质

 “思”的深化与高阶形态即为“辨”。它强调通过多角度、批判性的辨析,去伪存真,深化理解,最终建立或完善对核心概念的认知模型。

“学为中心”课共体为“审辨建模”提供如下两条实践路径:

(1)多维审辨(寻“辨点”)

教师需敏锐识别知识中的关键冲突点、模糊点、易错点或价值判断点(即“辨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高阶问题或辨析任务。

如比较不同理论/方案的优劣;评价某个历史事件的多元影响;辨析文本中看似矛盾的观点;探讨科技发展的伦理边界。

引导学生运用证据、逻辑、不同视角进行深入辨析、辩论、反思。如在讨论“工业革命的影响”时,设计辨点:“科技飞跃必然带来社会进步吗?”,引导学生从经济、社会结构、环境、工人生活等多维度搜集证据进行正反辨析。

(2)总结建模

在充分审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思考、辨析过程中生成的认识进行系统性总结、提炼和提升。将新的理解放入更大的知识背景或现实背景中审视,建立(或验证、修正、完善)更清晰、更丰富、更深刻、更具结构化的认知模型。

“学为中心”课共体提出双重板书来可视化“审辨建模”这一过程,即由课前教师提前写好的“初始板书”和随着“学”、“问”、“思”、“辨”、“行”环节不断深入,教师逐步增添、完善的“增量板书”组成。

我认为“学为中心”双重板书还有另一个形式,即过程性板书和结论性板书——

过程性板书是动态记录课堂生成的关键问题、学生观点、证据、思维路径、讨论焦点。

结论性板书是在过程性板书基础上,师生共同梳理、结构化、提炼出核心概念、原理、方法、模型或价值判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或思维导图。

“学为中心”双重板书是学生思维从混沌走向澄明的见证和成果。

5.“行”为归宿:笃行之,在知行合一中拓展成长

“行”是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和迁移。强调将课堂所学的知识、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为中心”课共体为“知行合一”提供四条实践路径:

(1)当堂反馈 

设计紧扣本课核心目标的、综合性稍强的练习或任务,检测学生当堂对核心概念、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情况,教师快速获取反馈,进行针对性辅导或调整后续教学。

如独立完成一个涉及本课核心知识点的综合应用题;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刚学的原理。

(2)拓展打开

提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更具挑战性或更贴近实际应用的延伸性问题、阅读材料、项目建议等,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开阔视野,引发持续探究兴趣。

如推荐阅读相关科普文章或纪录片;提出一个与本课相关的社会性议题供思考。

(3)自主作业 

设计分层、可选择的作业,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巩固、拓展和应用,强调作业的探究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如基础巩固题+开放探究题/小调查报告/创意设计等。

(4)学科实践

设计与学科核心素养紧密结合的、更综合、更真实、周期可能更长的实践活动,如项目式学习PBL、调查研究、实验探究、社会服务、文学创作、艺术表达等。

这是“行”的最高层次,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运用知识、锤炼能力和涵养品格。如学完环保知识后,设计并实施一项校园/社区的节水节电方案;学完统计后,对小区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学、问、思、辨、行”五字诀如何点亮真实课堂?

我以初中历史、物理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如何完整运用“学、问、思、辨、行”学程模型。

案例一:初中历史《丝绸之路》

1.学(预学)

(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和补充资料,用符号笔记标记张骞出使的关键信息(?:为何汉武帝要派张骞?→:联系已学的汉匈关系)。

(2)用时间轴工具梳理张骞两次出使的历程。

(3)尝试在地图上初步标注丝绸之路主要路线(初体验)。

(4)提出疑问(西域各国情况?)、考问(张骞成功是偶然吗?)、兴趣问(丝绸之路上除了丝绸还交流了什么?)。

2.问(归疑)

教师收集学生问题,归类筛选排序,形成驱动性问题链:

核心问题:丝绸之路如何成为改变东西方世界的“大动脉”?

子问题1:张骞通西域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其精神与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奠基)

子问题2:这条“路”上,东西方主要交流了哪些物质、技术和文化?(内容)

子问题3:这些交流对汉朝、西域、罗马乃至世界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意义/辨点)

3.思(探究)

(1)入:展示精美丝绸、罗马金币图片,设问“它们如何跨越万里相遇?”。

(2)放:分组任务:一、二组聚焦张骞精神与成功因素(史料分析);三、四组整理交流物品清单(图文资料);五、六组探究对汉朝、西域、欧洲的影响(地图、文献)。

(3)收/展评: 各组汇报,展示清单、地图标注、影响分析图,师生互动质疑补充(如:葡萄传入仅仅丰富了饮食吗?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结构的影响?)。

(4)成: 初步共识:张骞的坚韧与策略是钥匙;交流物质丰富、技术互学、文化互鉴;促进了沿线发展和世界联系。

4.辨(建模)

辨点1: “丝绸之路主要是中国输出,西方输入吗?”(提供阿拉伯数字、佛教艺术传入中原等证据,引导学生辨析双向性)。

辨点2: “它带来的都是积极影响吗?”(引导学生思考疾病传播、战争冲突等潜在问题,认识其复杂性)。

建模:师生共同构建“丝绸之路多维影响模型”

中心:丝绸之路。

辐射维度:经济(贸易繁荣)、技术(传播革新)、文化(宗教/艺术融合)、政治(国际关系)、社会(民族交融/城市发展)、消极影响(冲突/疾病)。

双重板书: 左板记录学生探究中的关键问题(如“是单行道吗?”)、观点(“技术是双向的”)、证据;右板清晰呈现最终的多维影响模型图。

5.行(笃行)

(1)当堂:完成“如果你是唐代丝路商人,写一份贸易计划书(包含路线、商品、风险预判)”。

(2)拓展:推荐纪录片《新丝绸之路》,思考现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与创新。

(3)实践:小组合作,策划一期“班级丝路文化展”(可选择展示贸易商品、宗教艺术、路线故事等)。

案例二:初中物理《浮力》

1.学(预学)

学生在家阅读教材、观看“死海不死”视频,用符号笔记标记重点(浮力定义F浮)、疑问(“为什么木头能浮,铁块沉?”)、联系(想到重力G)。

尝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石块在水中的“重力变化”,记录数据并提出问题(如“减小的值等于什么?”)。

2.问(归疑)

教师收集问题,归类聚焦:“物体沉浮由什么决定?”(核心问题),子问题:“浮力大小怎么测/算?”、“浮力大小跟什么有关?”。

3.思(探究)

入:展示轮船、热气球图片,回顾预学疑问。

放:分组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提供器材、引导设计)。

收:各组展示数据、结论,讨论规律。

成:初步小结:F浮与V排、ρ液有关。

4.辨(建模)

辨点:学生实验数据能否直接得出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V排如何精确测量?原理适用范围?

建模:通过分析典型数据、推导(结合过程性板书),师生共同精确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公式,明确适用条件(液体/气体)。

双重板书清晰呈现探究路径和最终原理模型。

5.行(笃行)

当堂:计算不同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

作业:解释潜水艇上浮下沉原理;设计实验验证“浮力与深度无关”。

实践:(可选)制作简易密度计或浮沉子。



一线教师刚开始使用“学、问、思、辨、行”学程模型时会遇到哪些问题?

我梳理出如下五个常见误区:

1.割裂流程,形似神离

机械地按“学-问-思-辨-行”走一遍流程,但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递进深化。预学与课上探究脱节,“辨”沦为走过场的简单讨论,“行”只是传统做题。

给一线教师的建议:

始终围绕核心目标和核心问题系统设计流程,强调环节间的逻辑递进与思维深化,让前一环节自然引出后一环节的需求。

2.预学虚设,反馈无效

预学任务设计随意,缺乏方法指导(如未教笔记符号、结构工具),学生应付了事。教师忽视预学反馈,或仅简单检查完成与否,未能精准诊断学情指导教学。

给一线教师的建议:

精心设计预学任务,明确方法工具并训练学生使用。重视预学反馈的收集与分析(批改、检测、快速展评),真正让预学成为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3.问题空泛,驱动乏力 

教师主导问题,或对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缺乏有效“归疑”,导致核心问题系统目标模糊、逻辑混乱、缺乏挑战性或脱离学生实际,问题无法真正驱动深度探究。

给一线教师的建议:

充分重视学生真问题,提升自己归疑能力。确保核心问题紧扣课标、有探究价值、能统领子问题;子问题之间逻辑清晰、难度递进、能有效支撑核心问题的解决。

4.思辨浅尝辄止,建模缺失 

“思”的环节停留在低阶信息处理或简单操作,“辨”的环节设计缺失或流于表面争论(如只有“好不好”、“对不对”),未能触及核心冲突点(辨点)。缺乏在充分思辨基础上的系统性总结、提炼和建模,认知未能升华。

给一线教师的建议:

精心设计有思维容量的探究任务和高质量的高阶问题(“辨点”),留足时间让思维充分展开。重视“小结生成”和“建模”环节,善用双重板书将思维过程与成果可视化、结构化。

5.知行脱节,行而不实

 “行”的环节被窄化为大量机械练习,或拓展实践任务与核心学习目标关联不大,缺乏真实情境和迁移价值,学科实践流于形式。

给一线教师的建议:

设计多层次、有意义的应用迁移任务;当堂反馈紧扣核心目标;作业注重巩固与适度拓展;学科实践应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力求真实、有挑战性,并给予必要支持。


“学、问、思、辨、行”五字诀,不仅是《中庸》留下的治学古训,更是穿越时空的教育智慧。它勾勒出学习从知识获取到实践创新的完整旅程,揭示了思维从浅表走向深邃的跃升路径。

当我们真正理解其精髓,将其融入日常教学的脉络,便能在课堂上点燃学生主动探索的火把,引领他们在“博学”中积累厚度,在“审问”中磨砺锋芒,在“慎思”中沉淀智慧,在“明辨”中洞察真相,最终在“笃行”中将知识的力量融入生命的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