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如何用好“入、放、收、成、用”教程五字诀?

(2025-07-30 10:41:18)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案
课改领导力40:教师如何用好“入、放、收、成、用”教程五字诀?
 朱斌 

一年前,我看过一本有关教学改革的书,名叫《扶放有度实施优质教学》。

该书是美国教学实践专家道格拉斯·费希尔和南希·弗雷合写的,他们提出一个“扶放有度”支架式教学框架,给我提供一个观察“教为中心”课堂向“学为中心”课堂转型实践的新视角。

《扶放有度实施优质教学》一书核心观点是:优质教学需通过“先扶后放”的渐进过程,将认知责任从教师逐步转移至学生,最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扶放有度”教学模式,既非教师全程主导的“替代学习”,也非完全放任的“自学模式”,而是通过结构化支架实现“有扶有放”。

这一模式揭示了学习进阶的本质:从教师精心示证(扶),到小组辅导、同伴协作,最终实现学生独立表现(放)。

“扶放有度”支架式教学框架具体包括如下四个阶段:

1.教师示证(Teacher Modeling)

教师向全体学生清晰展示专家思维过程,而非仅传递结论,教学操作包括明确教学目的、出声思考、示范策略等。比如,数学老师向学生演示解题思路。

2.教师辅导(Guided Instruction)

教师在学生初步尝试时提供个性化支持,搭建“认知脚手架”。

比如提问(你能解释这一步的理由吗?)、提示(如背景知识提示、过程提示)、线索(视觉/手势等非语言线索)和直接解释(当学生完全卡顿时,退回“示证”阶段)等。

3.同伴协作(Collaborative Learning)

学生通过同伴互动深化理解,在“有效失败”中锤炼思维,包括以“思考-配对-分享”为形式的小组交流。

教师的责任是建立协作规则,仅在小组停滞时介入,允许“试错”而非直接纠错。

4.独立表现(Independent Practice)

学生自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迁移能力。校内主要有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等表现性任务,校外有项目化学习等。

学生独立表现不等于机械练习,需教师设计促进元认知的任务(如解题后反思策略)。

费希尔与弗雷的“扶放有度”教学框架,以渐进转移认知责任为主线,通过示证→辅导→协作→独立四阶段循环,用结构化支架破解“教与学”的平衡难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生长的土壤。

一开始,看到“学为中心”课共体研制的“入、放、收、成、用”教程模型时,我脑海中想到的就是上述“扶放有度”教学框架,认为应在“入、放、收、成、用”五字诀中增加一个“扶”字,即变成教程六字诀——“入、扶、放、收、成、用”。

最近,我在研读“学为中心”课共体教程五字诀操作指南相关文章时,发现在“放”的阶段,包含我所理解的“扶”内容,即搭建助力学生学习的“支架”。

课共体教程五字诀中的“放”不是放任,而是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支架型”学习任务(如探究性问题、项目驱动),巧妙地将“扶”的力量融入其中。

当学生利用支架自主探索时,教师便从台前退居幕后,成为支持者。教程五字诀的底层逻辑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完美契合:学生在教师搭建的“支架”上(放),挑战略高于现有水平的任务,潜能被充分激活。



“学为中心”课共体研制的“入、放、收、成、用”教程五字诀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结合对华锐教师课堂观察和课共体专家提供的操作指南,简要解读如下:
教师如何用好“入、放、收、成、用”教程五字诀?


1.“入”:情境叩门,点燃好奇引擎

教师创设真实、可感的情境,激活学生经验,唤醒学生求知欲,让新知找到生长土壤。

教师在“入”阶段要学会创造如下五类情境:

(1)案例情境: 历史课用“重庆谈判”老照片引发国共关系思考。

(2)视觉情境: 生物课展示细胞分裂动态视频,直观感受生命律动。

(3)体验情境: 物理课让学生蒙眼走直线,体验“参照物”重要性。

(4)故事情境: 语文课讲述“南辕北辙”寓言,自然导入“方向与目标”主题。

(5)类比情境: 用“水库蓄水与放水”类比数学中的“进水管与排水管”问题。

2.“放”:有向开放,搭建思维舞台

教师设计开放任务,激活全体学生思维参与。“放”是蕴含“扶”的智慧设计,是思维起飞的跑道。

教师在设计开放任务时要遵循三个原则:

(1)目标导向: 任务紧扣核心目标(如语文课设计“为小说人物设计微信朋友圈”任务,分析性格)。

(2)全员参与: 任务确保每位学生有思考切入点(如数学任务设置不同难度子问题)。

(3)互动生成: 任务促进交流碰撞(如小组合作设计环保方案)。

3.“收”:交互反馈,捕捉思维火花

教师敏锐捕捉并高效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回收资源时应遵循如下两个原则:

(1)面向全体:将小组资源转化为全班学习素材(如投影展示典型解法)。

(2)关联递进:资源组织体现思维深化(如从具体现象到抽象规律)。

教师捕捉课堂生成资源时需做到:

首先考虑中间性资源:那些“半对半错”、可优化的典型回答(如学生用“盐水能让鸡蛋浮起来”解释浮力原理,虽不全面却具启发性)。

然后考虑多样性资源: 不同思路、方法(如多种几何证明方法)。

最后兼顾创造性资源: 独特新颖的见解或解法。

4.“成”:小结生成,建构认知大厦

教师整合、提炼、结构化分散认识,帮助学生实现认知飞跃,获得更高层次的概括、模型或新问题。

教师需做好“五化”提升工作:

(1)有益化:转化错误为学习资源(分析错因);

(2)清晰化:澄清模糊概念;

(3)丰富化:拓展单一视角;

(4)深层化:挖掘表面下的本质;

(5)结构化:将知识点连成网络(如绘制单元思维导图)。

5.“用”:巩固迁移,让知识扎根生长

教师帮助学生针对性应用新知,做到“练而有思”,即练习设计需促进反思与应用。

如数学题变式训练后追问解题策略;学环保知识后设计家庭节水方案等。

“入、放、收、成、用”教程五字诀并非线性流程,而是动态循环系统:“入”启航,“放”“收”互动推进,“成”升华,“用”巩固并常引向新“入”。



一线教师如何实现从“替代学习”向“赋能助学”的角色转变?

在“替代学习”模式下,教师是知识搬运工,学生好比是被动接收的容器,结果往往是“讲过=学会”。

在“赋能助学”模式下, 教师需要成为:

情境设计师(入): 点燃学习热情。

任务架构师(放): 搭建探索支架。

资源炼金师(收): 点石成金,化生成资源为教学财富。

思维催化师(成): 引导深度思考与建构。

学习教练(用): 指导实践应用。

以小学语文《草船借箭》为例,我们来看一下在“替代学习”和“赋能助学”模式下教师是如何开展教学的。

在传统的“替代学习”模式下, 教师教授《草船借箭》,一般是逐段分析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总结人物特点,学生记录背诵。

而在“赋能助学”模式下,教师按照“入、放、收、成、用”教程五字诀推进教学。

在“入 ”环节,教师播在放电视剧片段或展示连环画(视觉/故事情境),问学生:“诸葛亮面临哪些巨大困难?如果是你,会怎么做?”(激发兴趣与初步思考)。

在“放”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找出文中依据,并思考他为什么能成功?”(开放任务,激活文本分析与推理)。

在“收”环节,教师巡视捕捉各组讨论焦点(如对“天气利用”有共识,对“曹操心理把握”有不同理解),选取一组重点分析“曹操心理”的中间性资源(可能分析不全),投影引导全班:“他们抓住了曹操多疑这点,很好!曹操为什么一定会中计?文中还有哪些细节能佐证?”(面向全体,关联递进深化)。

在“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将各组分析(知天时、懂地理、识人心、周密计划)归类整合,提炼出“神机妙算= 知识储备 + 心理洞察 + 周密规划”的结构化认识,并讨论“识人心”的重要性(清晰化、结构化、深层化)。

在“用”环节,教师问: “假设你是周瑜的谋士,识破了诸葛亮的计策,你会如何劝阻周瑜?写一段劝说词,注意运用你对人物心理的理解。”(迁移应用,练而有思)。

此上述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故事的复述者和结论的给予者,而是通过五步设计,引导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分析人物、碰撞观点、提炼智慧、迁移运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再以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性质”为例,再来看一下两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行为。

“替代学习”模式: 教师直接讲解定义、性质、证明,学生记背练习。

“赋能助学”模式:

入:教师展示伸缩门、地板砖等实物图片,问学生“这些图形有何共同特征?为什么具有稳定性?”

放:教师布置分组任务——利用手头工具(木棒、图钉、橡皮筋等)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尽可能多地发现它的特征,并想办法验证。

收:教师巡视,捕捉各组发现(对边等、对角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等),重点关注不完整验证或错误理解(中间性资源),选择代表性小组汇报。

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类各组发现,讨论验证方法优劣,最终形成清晰、结构化的性质定理及证明思路(转化三角形)。

用:教师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已知平行四边形部分边长角度,求未知量”,并设计变式题,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性质在生活中有何应用?”。

教师不再“给鱼”,而是授之以“渔场”与“渔具”,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与建构者。



一线教师在使用“入、放、收、成、用”教程五字诀时,需要注意:

1.“入”要真实、有“钩子”

情境需真正引发认知冲突或探究欲望,避免为情境而情境。

2.“放”要开放、有支架

开放不等于漫无边际,任务指令清晰,提供必要资源、工具或问题链(支架),确保所有学生“够得着、有得想”。

3.“收”要敏锐、有重心 

训练倾听与观察力,优先关注反映普遍困惑或思维关键的“中间性资源”,回收展示需服务于教学目标推进。

4.“成”要深度、有结构 

避免简单重复学生答案或匆忙给出结论,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提炼,形成结构化认识。板书是呈现“成”的重要载体。

5.“用”要精准、有反思

练习设计紧扣当堂核心目标,设置梯度,务必留出时间引导学生反思解题策略、应用心得(练而有思)。

6.拥抱“不完美”

“放”环节学生的“错误”“不完善”是宝贵资源(中间性资源),是走向“成”的必经之路。教师需要营造安全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7.灵活循环,不拘一格

教程五字诀非僵化步骤,根据学情和内容,可小循环(如在一个任务中经历放-收-成),亦可调整顺序。

8.耐心等待,相信学生

转型初期,学生可能不适应主动思考,给予充分探索和表达时间,相信其潜力。教师的“等待”是最高级的教学艺术之一。



“入、放、收、成、用”教程五字诀背后是一场静水流深的教学革命——教师从台前权威走向学生身旁的引路人,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知识疆域的主动探索者。

当课堂成为思维碰撞的舞台,当学生的困惑被点燃成探究的火把,当每一次“错误”都转化为进步的阶梯,教学便不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智慧的共创。

真正的教育者,不是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而是点燃千万火种的星火。

“入、放、收、成、用”教程五字诀便是那簇不灭的教育星火,它终将照亮每一间教室,让学习真实而蓬勃地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