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8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2025-07-25 10:09:55)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案
看见学生,教育才真正开始
 苏金泮
 
每天早上读书半小时,是我坚持了多年的习惯。从2018年起,我坚持把早读(一张图片、一句感言)分享到工作室群里,隔段时间还会回读,再写复盘。因诸多原因,至今竟整年没动笔写过复盘,汗!这几天得空,重翻到2023年4月的早读记录,有两则关于课堂的体会,现在读来仍有启发,于是将思考敲下来。 

4月13日早读:看见学生,教学才真正开始。慢即是快,少即是多。

4月20 日早读:28 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心者细品。(28种策略附文后)

细看,13日的早读像抛出一个核心问题,20日恰好给出了落地的答案。

我们常将“看见”等同于“看到”。老师天天上课,谁不是总能看到学生?但静心细想,便会察觉日常教学中,许多时候我们仅是“扫过”或“瞟到”学生,并未真正“看见”他们。

如在教学中,不少老师注意力全在教案、进度和任务上。学生走神、皱眉或茫然时,老师要么没发现,要么觉得“课要紧,先不管”,结果疑问就溜走了。课堂容易沦为“独角戏”:PPT念稿,提问就问“对不对”“好不好”;讨论或浮于表面,或仅聚焦少数优生,多数学生沦为“透明”。该动手的实验只看视频,学生摸不到器材,怎么体验探索乐趣?批改作业也常只看答案对错,很少关心思路卡点……这样,学生就像被“静音”了——他们的自主、困惑、好奇、尝试的冲动,老师均没有注意。老师觉得“看见”的是课讲完了、课堂安静、按时下课了,作业完成了,表象“圆满”了。但讲台下那一个个鲜活、有想法、需关注的孩子,没被真正看见。学生常被当成配合上课的“工具人”,而非学习主角。

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看见”的教育意涵。教育教学中的“看见”绝不光是眼睛瞅着了,它意味着:引领学生深度“学进去”,细心观察其困惑和提供指引;捕捉思维信号,他皱眉是卡住了,还是在琢磨新东西?察觉无声语言,他突然沉默是不想参与,还是需要鼓励?回应不同需求,有的爱动手,有的爱说,有的爱想,得帮他们发挥。

只有做到这些,教学才不是老师单方面“灌”,而是师生一起使劲的“双向奔赴”。


而4月20日提到的28种策略,正是“看见学生”的具体路径。无需尽数掌握,择其一二深入实践,课堂便能悄然改变。

如互动协作类策略提升参与可见度:合作学习,无需复杂分组,4人小组设“记录员”“发言人”即可。教师巡视时关注沉默者和学困生,一句“你似乎有想法,愿意分享吗?”,便能将其拉入对话,让每个状态被看见。辩论,不只关注活跃者,课后可询问未发言者:“刚才哪位同学的观点让你印象最深?”一句回应,即是看见的开端。

又如实践探究类策略凸显思维过程:基于问题的学习(PBL),问题不必深奥,源于生活即可。让学生自主探究(查资料、提假设、寻答案)。教师借助“思维记录单”,追踪学生思考轨迹(亮点、卡点、初步结论),清晰呈现个体差异。即便未得标准答案,其探究过程的价值也远胜机械记忆。

再如表达展示类策略促进分层反馈:KWL图表,课前分栏(已知K、欲知W、所学L)引导学生梳理。根据基础差异提供支持:优生深化,弱者夯实。分层引导确保各有所得。这便是“看见”之力——给予思考时空与表达出口,学生自会带来惊喜。

这些策略的核心在于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允许学生动手实验(哪怕慢些)、小组讨论(哪怕喧闹些)、上台展示(哪怕出错)。因为:慢下来,方能匹配个体节奏;少讲授,才可听见多元声音。

落实28种策略揭示:“看见学生”非额外负担,而是教学的本真。当教师能捕捉走神的眼神、回应未诉的困惑、欣赏独特的见解,课堂便从“教案执行场”蜕变为“成长陪伴地”。就像策略所示:不用追求完美,只要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动起来,并愿意俯下身,认真看看学生在哪里、需要什么,教学自然就有了方向。

教学的“看见”不是惊鸿一瞥,而是持续的专业凝视。它以敬畏之心守护差异,用专业之眼解码成长。当每个学生都被这样的目光温柔包裹,教育便有了穿透岁月的力量——因为所有伟大的教育,都始于对具体生命的深深看见。

教育的起点,从来都是“看见”每一个具体的学生。




附:28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01.协作学习。学生组成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如记录员、发言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促进交流与互助,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02.作品演示/展示。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方式,将学习成果(报告、模型、表演等)向他人展示,锻炼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03.专家研讨。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聆听多角度观点和提问互动,拓宽视野,深化理解。

04.KWL图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梳理:已知(K)[即“(关于主题)我已经知道什么?”]、欲知(W)[即“(关于主题)我想知道什么?”]、所学(L)[即“(关于主题)我已经学到了什么?”]。激活背景知识,明确学习目标,促进反思和知识建构。

05.头脑风暴。鼓励学生围绕特定问题或主题,自由、开放地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或解决方案,激发创造力和发散思维。

06.创建媒体。学生针对特定主题或问题,创作视频、播客、海报等多媒体作品,整合信息并有效传达观点。

07.开放式讨论。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学生自由发表见解、交流观点,不拘泥于单一答案,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08.小组学习。学生被分成固定小组进行学习活动,学习角色分配与协作,发挥成员优势,共同达成学习目标。

09.案例研究。通过分析真实或模拟的复杂案例,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权衡方案、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拼图法。将学习内容分割,不同小组深入学习其中一部分,后重组为“专家小组”向全班汇报,实现知识共享与互教互学。

11.学习中心。教室设置不同主题/活动区域(如阅读区、实验区)。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轮转,自主选择活动顺序和节奏。

12.教师引导实验。教师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学生按要求操作、观察、记录数据,验证知识,掌握基础实验技能。

13.自主设计实验。教师提供主题或问题,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步骤并实施,培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角色扮演。学生通过扮演特定角色(历史人物、职业人士等),体验情境、理解不同立场,提升共情能力和情境处理能力。

15.模拟。构建真实或虚拟的模拟环境(如商业、社会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复杂问题。

16.工作坊。学生主导或参与实践性工作坊,动手制作、实践技能,并与同伴交流、协作、相互提供建设性反馈。

17.示范。教师或学生进行现场操作示范(如科学实验、烹饪、艺术技巧),直观展示过程和方法,供学习者观摩学习。

18.索引卡。利用卡片记录关键词、概念或问题,辅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分类、关联,促进主动学习和知识结构化。

19.探究式学习。以开放式问题为起点,学生在教师适度引导下,主动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搜集信息、寻找答案,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20.心智模型。引导学生构建、检验并修正描述知识或系统的思维模型(如图表、概念图),加深理解并提升元认知能力。

21.项目式学习。学生在一定周期内,围绕复杂问题或挑战,规划、研究、创造解决方案或产品,整合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

22.问题式学习。将学习内容嵌入真实问题情境,学生通过界定问题、分析原因、寻求方案来驱动知识学习和技能应用。

23.发现式学习。学生基于兴趣自主选择主题,通过探索、观察、实验等方式主动“发现”知识、规律或原理。

24.问答环节。设置专门时间供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之间就学习内容进行提问、解答和深入交流,澄清疑惑,深化理解。

25.社交媒体应用。利用博客、论坛、专业社区等平台,获取、分享、讨论学习资源与见解,拓展学习空间和协作范围。

26.教育游戏。将教学目标融入游戏机制(规则、挑战、奖励),在趣味互动中激发动机,促进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

27.学习竞赛。组织校内或更广范围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挑战精神和潜能,在竞技中提升学习动力和应用能力。

28.辩论。围绕议题分组进行观点交锋,学生需搜集证据、逻辑论证、回应质疑,锻炼批判性思维、表达与应变能力。







方法如此多样,你不累,学生也累了。教思维更重要还是知识点?

课堂上多关注学生而已。一个也不能少。教思维,更要“看见”学生!

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现在几乎所有教学的文章都在谈教的问题,这不是个大问题吗?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看见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学生能深度学进去的基础。没有教,学也只单纯是自学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