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艺术
标签:
杂谈情感 |
分类: 教案 |
一个简单的方法让你逐渐成为更好的课堂管理者
你是否曾觉得课堂管理像一场永无止境的战斗?学生们时而安静,时而吵闹,你总在“救火”中度过一天,筋疲力尽却看不到明显进步。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个简单却强大的方法:记录每一次不当行为。这个只需每天几分钟的小习惯,不仅能让你更一致地执行课堂管理计划,还能显著提升你的管理效果,让课堂变得更平静、更高效。今天,我将带你深入这个策略,并结合我的实践经验,告诉你如何用它改变你的课堂。
为什么记录不当行为如此有效?
我也曾经是个“凭感觉”管理的老师,面对学生的捣乱行为,时而严格,时而放任,结果课堂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后来,我尝试了这个方法,效果让我震惊。仅仅是每天花几分钟记录不当行为,课堂纪律就能一点点地稳步改善,学生行为问题也逐渐减少,课堂氛围也更为专注。为什么这么简单的方法会有如此大的威力?
有关研究指出,记录行为能自然激发改进的动力,而记录课堂上的不当行为就能让你更关注自己的管理表现。这种关注会无形中推动你更一致地执行纪律规则、更冷静地处理问题,最终带来显著的改变。就像玩电子游戏时,盯着分数会让你忍不住想突破纪录,记录不当行为也能点燃你对课堂管理的内在驱动力。
如何记录?简单三步走
这个方法不需要复杂的策略,只需每天几分钟的坚持:
记录每一次不当行为
每天学生离开教室后,拿出一本笔记本或电子表格,记录当天的每一次不当行为。包括:
具体行为:比如,“小明在自习时间讲话”或“小红未经允许就离开座位去捡东西”。
违反的规则:对应你的课堂管理计划(比如“规则一:要讲话先举手”)。
执行的后果:如“警告一次”“写反思”或“联系家长”。
我会用一个简单的表格,列出日期、学生姓名、行为、违反的规则和需要执行的后果。比如:
日期:2025-06-20
小明:插话,违反规则二,警告一次
小红:擅自走动,违反规则三,写反思
每天记录的总次数圈出来,比如“今日学生离开座位总共 5次”。
每天回顾,保持专注
在每天记录后,花一分钟回顾当天的数字。问自己:“今天的不当行为次数比昨天多还是少?”“哪些行为最常见?”这种简单回顾会让你更清楚自己的管理效果。比如,我发现小明的插话问题反复出现,就可以重点关注他,提前提醒规则。
每周总结,调整策略
每周末花几分钟看一周的总次数,观察趋势。如果数字在下降,说明你的管理在进步;如果数字上升,可能需要调整策略,比如更严格执行后果或重新教授某个常规。这种“盯住数字”的习惯会让你自然想要改进,而不需要刻意逼自己。
为什么这个方法有效?
激发内在动力:记录就像一面镜子,也像围棋的复盘一样,让你清楚看到自己的管理表现,激发改进的欲望。
提升一致性:看到每天的数字,你会更倾向于冷静执行课堂管理计划,而不是情绪化反应。
转移焦点:记录让你从“学生太难管”的挫败感中跳出来,专注于自己的管理能力,意识到你决定课堂的样貌。
数据驱动进步:数字的下降会给你成就感,激励你持续优化,比如更清晰地教授规则或更果断地执行后果。
实践中的小贴士
保持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记录工具,一本小笔记本或手机备忘录就够了。
客观记录:不要带情绪,只记录事实,避免主观判断影响数据,对事不对人。
保护隐私:记录只用于自我反思,不要公开分享,以免伤害学生。
结合其他策略:记录是起点,配合精细的课堂常规、冷静执行后果,效果更佳。
坚持长期:初期可能看不到明显变化,但几周后,数字的下降会让你信心倍增。
从“忙乱”到“掌控”:点燃管理火花
套用一句名言:“你关注什么,就会改善什么。”课堂管理不是与学生的斗争,而是与自己的较量。通过每天记录不当行为,你不仅能看到进步的证据,还能找回对课堂的掌控感。这个简单习惯会让你从疲惫的“救火员”变成自信的引导者,带领学生走向更专注、更和谐的学习环境。
从今天开始,试试这个方法。下课后花几分钟记录当天的行为问题,第二天上课前再看一眼。坚持一周,看看数字会告诉你什么故事。你会发现,课堂管理变得越来越轻松,你的教学热情也会被重新点燃!你准备好记录你的第一天了吗?答案在你的笔记本里!
如何应对嘲笑他人受罚的学生
想象一下:你刚对一个扰乱课堂的学生执行了后果,一切看似顺利。但就在你转身继续上课的瞬间,另一个学生突然发出嘲笑声,像是对受罚同学的“落井下石”。这种笑声不仅破坏了课堂的神圣学习氛围,还可能伤害同学的自尊,甚至带有欺凌的意味。更糟的是,它可能让你感到被挑衅,仿佛在嘲笑你的权威。这种情况让人火大,但直接发脾气只会让事情更糟。怎么办?今天,我将分享一个简单而高效的策略,帮你从容应对这种棘手场景,让课堂恢复秩序,同时保护每个学生的尊严。
为什么嘲笑是个大问题?
我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因为上课期间没有举手的前提下就和周围的同学讲话而被警告甚至处罚,旁边另一个学生立刻偷笑,此举引来了更多的同学的笑声。那一刻,我感到一股怒火,但也意识到,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让课堂更混乱,还可能让学生对我产生抵触。嘲笑受罚的同学看似是个小动作,却有三大危害:
破坏学习环境:笑声打断课堂,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专注氛围。
伤害同学感情:嘲笑可能让受罚学生感到羞辱,影响他们的自尊,甚至引发潜在的欺凌问题。
挑战课堂规则:这种行为是在试探你的底线,如果不处理,会让其他学生觉得规则可以被随意打破。
关键在于,处理这种行为不能靠情绪化的反应,而需要冷静、精准的策略。以下是这种方法,只需要三步,就能让你轻松化解这种尴尬局面。
三步法:从容应对,防患未然
做好心理准备,视其为常态
嘲笑受罚同学的行为在课堂上并不少见,尤其在学年初,学生还不熟悉你的管理风格时。所以,永远不要被这种行为“吓到”。我们可以在每次上课前,默默在心里预演可能发生的场景:如果有人笑,我该怎么做?这种心理准备能让你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保持冷静,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棋手那样,把对手可能下的每一步棋都预演一遍。建议你也试试:每次在课堂上批评或处罚学生时,假设有人会笑,提前想好应对方案。这样,当它真的发生时,你会像演练过千百遍一样从容。
提前示范,防患于未然
预防胜于补救。在学期初教授课堂纪律时,我们可以专门模拟“嘲笑受罚”的场景。我们可以请一个学生假装违反规则(比如讲话),然后由老师执行相应的处罚,再安排另一个学生假装发出笑声。接着,老师可以停下来,严肃但平静地对全班说:“嘲笑受罚的同学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它打扰了学习,也伤害了同学的感受。如果有人这样做,会按规则处理,比如警告一次或写一遍反思。”然后,我会示范如何处理:给“笑的学生”一个警告,语气坚定但不带情绪。这样的提前演练让学生明白,嘲笑不仅没“回报”,还会自找麻烦。实践证明,这种“预演”能大幅减少类似行为的发生。
果断执行,巧妙暂停
如果真的有人在你执行后果后嘲笑,关键是不要立刻发火,而是用一个简单的动作扭转局面:暂停。在给那位受到批评的同学相应的处罚后,刻意停顿一秒,保持安静,目光扫视全班,像是在“邀请”他们试探你的底线。这短暂的沉默非常有力,它让潜在的“嘲笑者”暴露自己。比如,假如一个学生被警告后,老师可以刻意停顿一秒,如果有个学生忍不住笑了。你可以立刻转身,平静地对他说:“XXX同学,嘲笑别人违反了规则X,警告一次。”然后继续上课。整个过程没有争吵,没有情绪化,只有清晰的规则执行。这种“暂停-观察-执行”的节奏能让你抓住现行,同时震慑其他可能蠢蠢欲动的学生。
为什么这个方法有效?
冷静震慑力:暂停和从容的处理展现了你的掌控力,让学生不敢轻易挑战规则。
公平保护尊严:你的果断执行不仅维护了课堂秩序,也保护了受罚学生的尊严,传递了“每个人都值得尊重”的价值观。
预防复发:当学生发现嘲笑会立刻被处理,他们会迅速收敛,类似行为会大幅减少。
降低压力:相比愤怒质问或当场争辩,这种方法让你保持冷静,课堂氛围也更和谐。
科学而非即兴:管理的艺术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非对抗。课堂管理不是靠直觉或情绪化的“即兴表演”,而是一门需要精准策略的科学。面对嘲笑受罚的学生,你不需要搞得课堂一团乱麻;你只需要像爱迪生一样,依靠经过验证的方法,点亮秩序与尊重的光芒。
从今天开始,试试这三步:提前准备、预演规则、巧妙暂停。下次当你在处罚某位学生后,停顿一秒,观察教室的反应。你会发现,课堂不仅更安静,还多了一份尊重和默契。你准备好让你的课堂变得更高效、更温暖了吗?答案在你的下一节课里!
如何应对背后捣乱的学生:不动声色的管理艺术
邱晓彬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上课期间正在专心辅导一个小组,或在教室里巡查学生随堂作业完成情况的时候,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小小的笑声。你猛地回头,却发现一切“风平浪静”——学生们要么假装认真,要么一脸无辜。可你心里清楚,有人刚刚在背后捣乱,趁你不注意时偷懒或搞小动作。你甚至能猜到是谁,脸上那抹掩饰不住的笑意早已出卖了他们。但你犹豫了:没有确凿证据,该不该追究?直接质问会不会引发争执?更糟的是,他们知道你没看见,可能会大胆否认。这时候,你该怎么办?
别急,冷静是你的超级武器
面对背后捣乱的学生,很多老师的直觉是立刻冲过去“兴师问罪”。我曾经也这样做过,气冲冲地质问:“谁在讲话?!”结果呢?学生要么矢口否认,要么互相推卸,课堂气氛变得紧张,我自己也筋疲力尽。更糟糕的是,真正的“捣乱分子”可能还逍遥法外。这种方式不仅效果差,还可能让学生对你产生抵触情绪。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更聪明、更省力的方法:不动声色,暗中观察。与其当场发火,不如假装没看见,继续你的教学或巡查,但暗地里提高警惕,准备“抓现行”。这个方法不仅能让你轻松揪出幕后黑手,还能让课堂管理变得更高效、更无痕。下面,我将分享这个方法的精髓,教你如何用“猎人般的耐心”应对背后捣乱的学生。
三步策略:不动声色,精准出击
假装没看见,保持常态
当你听到背后传来笑声或骚动时,千万别立刻反应。继续你的教学、辅导或巡查,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如果你表现得毫不在意,捣乱的学生往往会放松警惕,很快再次“作案”。我曾试过在听到笑声后,故意低头假装检查教案,果然不到十秒钟,又一阵窃窃私语传来。这一次,我已经做好了准备。
暗中观察,抓住时机
提高你的“侦察”能力:用余光扫视教室,留意异常的声音或动静,甚至可以调整站位,假装背对学生,诱导他们再次捣乱。比如,我有一次故意走到教室另一端,假装专心帮一个学生,实则悄悄观察“嫌疑人”。当他们以为我没注意,又开始小声聊天时,我迅速转身,正好抓个现行。关键是,你的动作要自然,像个“奥斯卡影帝”一样不动声色。
果断执行,冷静处理
一旦抓到现行,按你预先已经告知学生的处罚方式执行后果。语气要坚定但不带情绪。学生会立刻意识到,你不仅看到了,而且说到做到。这样的处理没有争吵、没有戏剧化,只有纯粹的问责。
为什么这个方法这么有效?
避免无谓冲突:直接质问可能导致学生否认或对抗,而不动声色让你掌握主动权,证据确凿时学生无话可说。
保护课堂氛围:冷静处理避免了紧张气氛,让其他学生专注于学习。
树立权威:当学生发现你总能“抓现行”,他们会觉得你“后脑勺长了眼睛”,不敢轻易挑战规则。
培养尊重:你的冷静和公平会让学生明白,规则是为了保护每个人的学习权利,而不只是“抓坏人”。
从“猫捉老鼠”到“防患未然”
更妙的是,这个方法还能预防问题。学生们发现你总能“未卜先知”,就会更自觉地遵守规则。渐渐地,背后捣乱的行为越来越少,课堂变得更专注、更和谐。
细节与坚持:管理的艺术
通过不动声色的管理,你不仅能解决背后捣乱的问题,还能点燃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下次当你听到身后传来笑声,别急着发火,试试这三步:假装没看见、暗中观察、果断处理。你会发现,课堂不仅更安静,还多了一份尊重和秩序。
现在就试试吧!下节课,挑一个你怀疑爱捣乱的学生,暗中观察他们的反应,看看能抓到什么“现行”。你的课堂会因此变得多高效?答案在你的行动里!
这个暑假,十分钟让你成为更从容的老师
暑假来了,教室里空荡荡的,学生们的笑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作为老师,我们总会回想过去一年的课堂:那些让人头疼的小动作、窃窃私语,还有偶尔的小混乱。你是不是也曾暗自许愿,希望新学期能更从容、更游刃有余?今天,我要分享一个简单到只需要十分钟的小练习,它能让你在下个学年实现课堂管理的“质变”。只需要一张纸和一支笔,你就能为新学期铺好路。
一个简单的画图练习,改变你的课堂
这个练习看上去很简单,却能帮你理清思路,让课堂管理变得更清晰、更高效。准备好了吗?跟着我一步步来:
第一步:画一个矩形
找一张白纸,在中间画一个矩形。别小看这个简单的动作,它是你梳理课堂规则的第一步。
第二步:写下你的课堂规则
图片在矩形里,写下你现有的课堂规则。如果你还没有明确的规则,别担心,可以参考一些经典的课堂规则,确保它们简洁、清晰、易执行。

第三步:列出所有“问题行为”
回想过去一年,你在课堂上遇到的各种“让人头疼”的行为——比如学生交头接耳、把玩手上的物件,随意走动等等。把这些行为写在矩形外面,越具体越好。

第四步:连线分析
现在,拿起笔,从每个问题行为画一条线,连到它违反的规则上。如果某个行为违反了多条规则,选一条最贴切的就好。比如,学生在上课时玩玩具,就可能违反了“上课期间不能把玩手上的物件”这条规则。
为什么这个练习这么神奇?
因为这个小小的练习,看似简单,却有两大“魔法”:
第一,全面覆盖所有问题行为。
通过这个练习,你能清楚地看到,你的规则是否已涵盖某个特定班级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如果有某个行为找不到对应的规则,那就说明你的课堂规则需要调整了。比如,我有一次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偷偷吃零食,但我的规则里没有明确提到“禁止饮食”。于是,后续我就需要加一条“保持教室整洁”的规则来覆盖这个问题,把这个课堂管理“漏洞”补上。
第二,增强你的执行力。
当你提前把每种问题行为和规则对应起来,到了新学期,你就能毫不犹豫地执行规则,不再有那种“该不该管”“怎么管”的纠结感。你更能够冷静地处理,学生也心服口服。这种清晰感,不仅让课堂更有序,也让我自己更自信。
这是适合每个老师的“通用秘籍”
你可能会问:“这对我的班级真的有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无论你是教小学还是初中,这个练习都能派上用场。对于小学和初中老师来说,推荐的规则通常简洁有力,能覆盖几乎所有问题行为,这个练习的核心在于:让规则成为你的底气,让执行变得毫不费力。
所以呢,这个暑假,抽出十分钟,试试这个练习吧。找一张纸,拿起笔,按照步骤画出你的“课堂规则地图”。完成后,静静地审视它,想象新学期你站在讲台上,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却能从容应对的模样。那种感觉,真的会让你对新学期充满期待。
以下是几条实用建议,帮你把这个练习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1. 保持规则简单:规则不宜过多,3-5条最合适,确保学生能记住、你能执行。
2. 提前演练:在脑海中“预演”几种常见问题行为,想象你会如何用规则应对。
3. 与学生沟通:新学期开始时,和学生一起回顾规则,让他们明白每条规则的意义。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
这个小小的练习,就是你帮助学生学会自律的第一步。试试看吧,十分钟的投入,换来的可能是一整个学年的从容与自信。你觉得,清晰的规则会如何改变你的课堂,甚至改变你的学生呢?
一、课前预防
将“禁止在课堂进食”列入《学生与物品问题》规则,逻辑结果:一经发现即暂扣食物,下课归还;若干扰课堂,加罚“单独就坐10分钟”。
开学时用真人演练“偷吃→被暂扣”场景,消除灰色地带。
二、课中处置
发现学生吃东西,保持“Be a
machine”,20–30秒内走到其座位,沉默收走食物并提醒“课后归还”;若学生拒交,启动30秒双选:“立即交出继续上课;拒交则到指定位置单独就坐10分钟”。
三、课后跟进
首次违纪,下课用1分钟重申规则;屡犯,则下节课再做针对性演练。
核心原则:提前设边界+持续一致执行。
后一篇:提升思维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