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读教材的三个境界

(2025-07-09 15:33:05)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研读教材的三个境界
 李韶军 
前几天,发了一篇公众号文章:青年教师在备课时,如何研读好教材?觉得有关这个内容还是没有表达清楚,想继续就这个话题谈一谈。
就教材的重要性而言,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知识的桥梁,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载体,无论如何评价都不过分。而对于教师而言,研读教材并非简单的翻阅,而是一场由浅入深、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探索发现之旅。研读教材存在三个境界:读懂、读透、读活,每一个境界都代表着教师对教材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进阶,也指引着教学实践从基础走向优秀。


第一层境界:读懂教材——理清知识逻辑,明确“教什么”
读懂教材是研读的基础,也是教师踏上教学征程的第一步。这一境界要求教师以清晰的逻辑梳理教材内容,精准把握知识的脉络与核心。拿到教材时,教师需要像拆解精密仪器般,将各个知识点分门别类,明确章节之间的前后联系与因果关系。

以数学教材为例,在学习“函数” 这一板块时,从函数的基本概念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具体应用,每一个章节都环环相扣。教师只有先理清函数概念的抽象定义如何通过具体函数类型逐步具象化,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搭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换句话说,老师要对于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若教师自身对知识逻辑模糊不清,在课堂上就容易出现知识点跳跃、讲解混乱的情况,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的内在关联,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同时,读懂教材还意味着明确教学目标,知道“教什么”。课程标准为教学划定了边界与方向。教师需要对照标准,在教材中标记出重点知识与核心内容。例如语文教材中,不同年级对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的要求各有侧重。教学标准如何要求的?达到要求的标准是什么?采取什么措施与方法达成标准?这些个内容,在教学标准里都有体现。标准是教材的基础与指导,研读好教材,首要的是教师要研读好标准。 

第二层境界:读透教材——挖掘能力培养点,明确“怎么教”
当教师跨越了“读懂”的门槛,便来到了“读透”教材的境界。读透教材,不仅要看到知识的表面,更要挖掘其背后隐藏的能力培养点与素养目标,思考“怎么教”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比如,在物理教材中,一个简单的力学实验,其目的不是为了仅仅让学生记住实验结果,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教师需要深入剖析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验证结论,将知识传授与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此外,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道例题都蕴含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英语教材中的阅读理解文章,教师读透教材后会发现,除了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文章的结构分析、主旨提炼等环节,处处可以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内容和教育机会。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可以将这些能力培养目标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

读透教材还要求教师关注学情,预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疑惑。我们将对症下药,如果不对症,大夫就是庸医,药就变成了不治病的假药和劣药。只有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都了然于心,教师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较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第三层境界:读活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教”
达到读活教材的境界,教师便完成了从“教材的执行者”到“教材的开发者”的蜕变。怎么理解“教材开发者”?这一境界强调教师要结合学情和资源,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与创新运用,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特点与兴趣爱好,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补充与延展。例如在讲解历史知识时,若学生对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兴趣浓厚,教师可以引入更多相关的历史资料、艺术作品,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相结合,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可感。在生物教学中,结合当下的环境保护热点,讲解生态系统的知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的现实意义,与现实生态世界的结合,解决现实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读活教材还体现在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教师可以打破教材原有的呈现顺序,以项目式学习、议题式、案例式、模块化、数字化、主题探究等方式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案例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围绕“传统文化传承”这一主题,整合教材中相关的诗词、散文、民俗知识,将与学生知识与生活相关的文化类活动内容优化聚合起来,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合理的拓展与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中培养能力。

从读懂到读透,再到读活,研读教材的三个境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读懂教材是根基,读透教材是深化,读活教材是升华。只有不断在这三个境界中探索前行,教师才能让教材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核心素养的“活性资源”,实现教材研究的师生相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