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古文阅读(2023—2025新高考卷)
(2025-07-03 20:58:59)
标签:
试题文化 |
分类: 高三 |
三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古文阅读(2023—2025新高考卷)
2025
(三)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愔字方回。性至孝,居父母忧,殆将灭性。时吴郡守阕,欲以愔为太守。愔自以资望少,不宜超莅大郡,朝议嘉之,转为临海太守。在郡优游,颇称简默,与姊夫王羲之、高士许询并有迈世之风。及帝践阼,就加镇军、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久之,以年老乞骸骨,因居会稽。三子:超、融、冲。超最知名。
超字景兴,一字嘉宾。少卓荦不羁,有旷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胜拔,善谈论,义理精微。愔又好聚敛,积钱数千万,尝开库,任超所取。超性好施,一日中散与亲故都尽,其任心独诣皆此类也。桓温辟为征西大将军掾。温迁大司马,又转为参军。时愔在北府,温恒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而愔暗于事机,遣笺诣温,欲共奖王室,修复园陵。超取视,寸寸毁裂,乃更作笺,自陈老病,甚不堪人间,乞闲地自养。温得笺大喜,即转愔为会稽太守。温怀不轨,欲立霸王之基,超为之谋。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既而超就温宿,中夜谓温曰:“明公都有虑不?”温曰:“卿欲有所言邪?”超曰:“明公既居重任,天下之责将归于公矣。若不能行废立大事,不足镇压四海,震服宇内,岂可不深思哉!”温既素有此计深纳其言遂定废立超始谋也。年四十二,先愔卒。
(节选自《晋书·郗鉴传》)
材料二:
郗超虽为桓温腹心,以其父愔忠于王室,不知之。将死,出一箱付门生,曰:“本欲焚之,恐公年尊,必以相伤为毙。我死后,公若大损眠食,可呈此箱。不尔便烧之。”愔后果哀悼成疾,门生依指呈之,则悉与温往反密计。愔大怒曰:“小子死晚矣!”更不复哭矣。若方回者,可谓忠臣矣,当与石碏比。然超谓之不孝,可乎?使超知君子之孝,则不从温矣。东坡先生曰:超,小人之孝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人物》)
[注]北府:东晋时京口的别称。石碏:春秋时卫国人,能大义灭亲。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温既素有此A计B深纳C其言D遂定E废F立G超H始谋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殆,几乎,与《论语·为政》中“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意思不相同。
B.暗,糊涂,与《琵琶行》中“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暗”意思不相同。
C.奖,辅助,与《出师表》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奖”意思相同。
D.指,同“旨”,与《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的“指”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郗愔极为孝顺,为父母服丧,悲痛欲绝。为官悠然自处,颇为简静安宁,和他的姐夫王羲之、高士许询一样都有超凡脱俗之风。
B.郗超少年时卓越超群,不受约束,交游广泛,他的父亲曾打开家中库房,任郗超随意取用,结果他一天之中就把钱财全部散给亲戚故旧了。
C.郗愔曾给桓温写信,郗超取信阅毕,不认可父亲书信中的主张,便撕毁了原信,以自己的口吻重写了一封信,说父亲年老多病,应予闲官休养。
D.郗愔原先并不知道郗超曾与桓温图谋不轨,郗超去世后,郗愔悲痛成疾,在看到郗超与桓温的密计后,十分愤怒,从此不再为他的去世而落泪。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温恒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
(2)公若大损眠食,可呈此箱,不尔便烧之。
14.根据材料,说说东坡先生所论“君子之孝”“小人之孝”的内涵分别是什么。(3分)
2024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孟贲:战国时勇士。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文侯曾经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他崇礼敬贤,在诸侯之中享有美誉。每次乘车经过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时,他一定会行礼致意。
B.汉高祖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吕后为此十分恐慌,派人强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认为如请到汉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贤人,将会对太子有利。
C.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
D.王充认为,假如有儿童持刀与孟贲相斗,儿童肯定不能取胜;如果儿童对孟贲恭敬有加,孟贲就不忍心伤害,魏国与秦国的情况正与此相类似。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14.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
2023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符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 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C敌D不亦难乎E臣故曰无术焉F符坚之类G是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2025
10.答案:B、D、G
(评分参考:共3分,一项1分;不满三项,对一项1分;四项及以上0分。)
(断句为:温既素有此计,图深纳其言,遂定废立,超始谋也。)
【解析】计”后表计划完成,断句;纳其言”为动宾结构,其后断句;“定废立”指定下废立之事,“超始谋也”总结郗超是主谋,故在“立”后断句。
11.答案:C
【解析】材料一中“奖”意为“辅助”,《出师表》中“奖率三军”的“奖”意为“鼓励”,二者意思不同。C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都超撕毁父亲书信后,“更作笺,自陈老病”是以父亲惜的口吻重写,而非“以自己的口吻”。C项以自己的口吻”表述错误。
13.(1)桓温常常说“京口的酒可以喝,士兵可以任用”,内心非常不想让郗愔据守京口。
(评分参考:恒:经常。深:程度深,非常。居:据守,占有。)
【解析】这一句话反映出桓温对京口这一军事重镇的觊觎之心。“恒”“深”两个词是典型文言词语,难度不大,区分度当在“居”的翻译上。根据语境,此时郗愔是京口的主政长官,故“居”不是简单的“居住”,而应翻译为“在……任职”“据有”“驻守”等与郗愔身份地位相称的词语,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段意思基础上结合语境翻译。
(2)父亲如果睡眠饮食大为减损,就可呈上这个箱子,如果不是这样就烧了。(评分参考:大损眠食:过度损伤睡眠、饮食,此处形容过度悲痛。尔:指示代词,如此,这样。)
【解析】“若大损眠食”有一定的翻译难度,“若”是“如果”,“大”表程度,译为“很”“大幅度”等,“损”译为“减少”,“眠食”即“睡眠时间和食量”,“呈”译为“献上”“给……看”等,“尔”即“这样”,指“大损眠食”的情况。
14.君子之孝:以道义为根本,遵循忠君爱国的伦理准则,不助纣为虐,如郗愔忠于王室。
小人之孝:仅以私情为出发点,违背道义原则,甚至助纣为虐,如郗超虽顾虑父亲悲痛,却辅佐桓温谋逆。
【解析】“君子之孝”的典型代表是“忠于王室”的郗愔和“大义灭亲”的石碏,“小人之孝”的代表人物是设身处地为父亲着想却在忠君爱国的大节上违背父亲意愿的郗超。由此可见,“君子之孝”需要符合“忠义”准则,“小人之孝”只顾私情,不顾道义原则。
2024
(一)(20分)
10.(3分)CEH
11.(3分)A 12.(3分)C
13.(8分)
(1)(4分)
我找你们好几年,你们躲着不见我,现在你们为什么来跟我儿子交往呢?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2分;“辟”“游”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
(秦国)退兵还师,不进犯魏国边境的原因,是看重段干木的操守,推崇魏文侯的重礼。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2分:“却”“操”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3分)
魏国、汉太子均因力弱而面临险境;魏文侯、汉太子均通过修德敬贤避开了风险。
评分参考: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23
10.(3分)EFG
11.(3分)B 12.(3分)D
13.(8分)
(1)(4分)请你稍微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
评分参考: 重点 “却” “得”
“不亦……乎”。
(2)(4分)古人临阵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吗?
评分参考: 重点 “出奇” “不易”
“斯”。
14.(3分) 为慕容垂所陷害 用兵能合不能分
评分参考: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后一篇:以生为本教学改革的温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