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那就是孩子一定要有敬畏之心
(2025-07-03 20:51:5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最好的教育,那就是孩子一定要有敬畏之心
陈黎明
您可以将公众号设为“星标”,不错过每篇好文
图片
某重点中学走廊里突然爆发的争执声惊动了整个楼层。
初三学生陈昊宇将书包重重摔在班主任办公桌上,校服拉链在剧烈动作中崩开:"你凭什么扣我综合评分?我成绩年级前十,学校该给我开绿灯!"
面对班主任的耐心解释,少年嘴角扬起嘲讽的弧度:"现在什么年代了,老师还搞封建家长那一套?"
这幕场景恰被路过的林校长收入眼底。
在随后召开的教师研讨会上,这位从事教育研究三十余年的老校长道出了令人深思的判断:"当代教育最危险的信号,就是孩子们眼中越来越稀薄的敬畏之光。"
01
消失的敬畏:教育场域中的信任危机
林教授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某重点高中曾对新生开展过一项特殊调查:当被问及"学习是为了什么"时,超过60%的学生选择"考好大学找好工作",仅有15%的学生认为"完善自我认知"。
更令人警觉的是,当被要求列举"最该被淘汰的教育方式"时,近半数学生勾选的是"老师板着脸说教"。
这种转变折射出时代精神的嬗变。
当医院挂号机取代了诊脉听诊,当超市自助结账替代了售货员,当"顾客就是上帝"的商业逻辑渗透教育场域,"教育服务者"与"知识消费者"的新型关系悄然成型。
某重点中学教师无奈发现,如今处理学生违纪时,最常听到的辩解竟是:"我交了学费,你们就该提供满意的服务。"
02
敬畏的解构:被异化的教育本质
在敦煌研究院,讲解员小张遇到过令她终生难忘的场景。
一群研学学生举着自拍杆在莫高窟前追逐打闹,对"禁止喧哗"的提示置若罔闻。
当她讲述壁画修复师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时,后排突然爆发出刺耳的笑声:"这有什么了不起,给我钱我也能干!"
千年佛窟的庄严,在少年们的嬉笑声中显得如此脆弱。
这种精神世界的贫瘠,在学业领域投射出更深的阴影。
某重点班班主任发现,那些凭借小聪明暂居高位的"伪学霸",往往在遭遇挫折时溃不成军。
反倒是资质平庸却始终谦逊的学生,能在一次次跌倒中完成认知迭代。
正如北宋大儒程颐所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缺少敬畏支撑的聪明,终究只是无根之萍。
03
重建敬畏:三代人的共同修行
在青海玉树,藏族教师扎西多吉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敬畏教育。
他每天清晨都会带着学生绕经筒转三圈,再向远山献上洁白的哈达。
某个风雪交加的早晨,班上最调皮的男孩多杰突然停住脚步,对着经幡深深鞠躬。后来男孩在作文中写道:"
当狂风卷着雪花穿过经幡时,我忽然明白人类该对天地保持怎样的谦卑。"
这种润物无声的滋养,需要三代人的接力传承:
在家庭场域,父母当以身为度。有位企业家的做法值得借鉴,他参加家长会永远提前十分钟到校,不是为了抢占车位,而是让孩子看见他主动与保安互致问候。当规则意识成为呼吸般自然的存在,孩子自会懂得敬畏不是束缚而是保护。
在自然课堂,天地乃最佳导师。某实验小学开创的"星空课程"颇具启示:教师带着学生露营观测双子座流星雨,当第一道银弧划破天际时,先前喧闹的帐篷区突然寂静。有位学生在观测日记中写道:"原来我们真的可以渺小到被一粒星光照亮。"
在人文领域,故事是最珍贵的种子。杭州某中学开设的"大师课"别具匠心,学生们通过全息投影与苏轼对话,在VR技术中重走阳明悟道之路。当少年们看见八旬院士仍在实验室躬身操作仪器时,某个自诩"天才"的学生悄悄收起了翘起的二郎腿。
在规则构建中,边界是成长的坐标。上海某重点小学坚持二十年实施"静校制度":每天放学后,校园会播放不同风格的古典音乐,学生需要根据旋律判断是否该安静离校。这个充满仪式感的设计,让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行为自觉。
04
教育回归:在敬畏中重获新生
故宫博物院里,六岁女孩萌萌踮起脚尖想触摸展柜的动作,被母亲轻声制止:"这些文物已经等了你五百年。"
孩子立刻缩回手,眼睛却愈发明亮:"那我再等五百年好不好?"
这个温暖的瞬间,恰似当代教育的隐喻:当我们停止将教育矮化为即时消费,当规则意识与敬畏之心重新生长,每个灵魂都能在文明的土壤里找到安放之处。
敬畏不是对权威的屈从,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觉知。
它教会我们在知识面前保持谦逊,在规则面前懂得收敛,在自然面前学会敬畏。
当教育重新成为心灵的朝圣之旅,那些曾经迷失的少年终将明白: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我愿不愿意"的任性选择,而是"我该不该做"的郑重承诺。
前一篇:自律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