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校门办大教育
(2025-07-01 09:39: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敞开校门办大教育
熊科琴 宋志勇
校地融合发展,是时代的呼唤
加强校地融合发展,是全面理解教育强国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新挑战。新时代要求学校必须积极主动作为,汇集各种有利因素和广泛资源,抢抓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把最基础的战略性资源最大限度地加以开发和利用,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
办人民满意教育,打造市民身边满意学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切实行动!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响亮提出:要集聚资源丰富教育应用场景,会同多方力量,让武侯成为全省、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各方面优秀人才的聚集区,人人向往就学的理想地。达成这一目标核心在于提高自主办学创新能力,充分聚合学校与地方、周边的资源优势,激发优势资源发展的动力。
学校地处成都市武侯区太平寺现代工业谷片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和区位优势,该片区也是成都市集团办学发展的重要区域。武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该片区发展,根据老百姓的强烈诉求,整合资源升级打造学校,将学校加入北二外成都教育集团,结合华兴街道华灯兴耀工程,全力推动校地融合,促成“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良性循环。
武侯区区长景波到校视察工作时指出:“北二外成都附小北区学校加入北二外成都附属教育集团不能单纯放在教育本身的高度,应该放在提升区域发展的高度看待。”
多方合作,资源融合
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突出重点、互惠共赢”的原则,北二外成都附小北区学校实事求是,科学谋划推进校地共建。
搭建合作平台,举办“节会活动”
每年学校会举办华苑春晚、华苑艺术节、学校开放日等活动,通过此类活动积极搭建校地融合桥梁,定期举办双入队与双结业活动,适时举行军体运动,科技节等相关活动。
开展“我为华兴发展献一策”活动,在公众信息网设置“网络千人建言献策有奖”专栏,广泛吸引社会献计献策;开展“问计学校发展”活动;为推动“借智借脑”常态化,并制度性地开放了校级家委会会议、学校行政会、三重一大事项专题会等。
找准合作重点,瞄准“两大领域”
一是围绕学校提档升级,推动校地融合良性互动。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引领学校各部门与驻地单位对接,利用区域内丰富的教育资源,拓宽育人途径,帮助学校提供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场所。
本年度与武侯区武装部合作,开展了“兴我中华
强我国防”国防教育主题活动;与水韵园教育实践基地合作,开展了国防教育系列体验活动。学校与北二外本部和集团学校互动,顺应新时代育人要求,紧扣北二外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校整体育人效益,与集团实现共融、共生、共发展。
二是围绕居民可感变化,促进学校办学环境持续改善。近几年,华兴街道、武侯区公园城市局不断加大对北二外成都附小北区学校的支持力度。在硬件上,对校园周边多条道路环境面貌、交通出行与停车秩序进行专项整治,街办指示盛世嘉隆公司支持学校围墙、校门、上放学区域等改造出新思路;公园城市局持续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围绕学校围墙打造了绿化景观带,打造了一条“最美上学路、上班路、回家路”,并沿路安装了健身器材;社区领导现场办公,解决了校门前广告栏的迁移。街办牵头带领驻地单位密切联系学校,点对点对接解决问题;街办民生办持续增强“三官一律”在校园专属网格上的配备,邀请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人民调解员等,联动开展法治进校园与校园周边环境安全秩序的专项整治等活动。
拓宽合作路径,注重“四个对接”
一是强化重大活动对接。学校主动作为,主要领导带头加强对接,亲自参与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节庆、会议和活动,广泛凝聚合作共识,引领合作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进。学校还积极参与社区、街办、产业园组织的教育活动,促进公益进社区、科技进社区、服务进社区,环保进社区。
二是强化与地方部门对接。学校结合全年工作安排,分步骤、分批次接待人大代表调研校园、校地现场办公会、友邻单位互访、相关部门教育联席会议。
三是强化与社会对接。为推动校地融合,打通校园与园区建设、企业发展之间的接口,构建起“校地”协同育人的大教育共同体。本年度以来,学校与电建、万科、国贸等周边重点企业对接,提升学校硬件建设;与南桥社区、太平园家具园区等对接,共建实践教育场所。以校地为导向,通过政策对接、活动互派、定向参与,实现资源向校园集聚。
四是强化学校与基层治理对接。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打通学校与基层治理之间的接口,搭建政府牵头、学校支持、企业参与的多平台联动。通过构建社会化治理共同体,助力北二外成都附小北区学校加快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学校“清单化”梳理出企业子女就学、学校办学、学生实践、居民服务等需求,打造“四三零”校地融合课程,并与联盟单位共建图书角、校外实践课堂、社区科普实践基地、公益志愿小分队、文明劝导少年团、寒暑假冬夏令营托管班等共建项目,实现对属地学校、辖区居民、共建单位的精准供给,鼓励形成全员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潮。
提供合作保障,强化“三大支撑”
一是着力强化组织支撑。学校成立校地融合推进办公室,明确校长牵头抓总,分别由德育、教学、后勤3名干部具体负责抓落实。
二是着力强化制度支撑。制定了《北二外成都附小北区学校“四三零课程”实施方案》《北二外成都附小北区学校三年质量提升行动方案》,制定了《北二外成都附小北区学校办学章程》,出台了《关于拓展北二外成都附小北区学校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实施意见》。
三是着力强化平台支撑。将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给辖区居民,成立校地融合宣传联盟,加强信息互通,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北区好家长、学习型家庭、身边好榜样、社区公益达人评选机制,校地共同评选服务北区教育杰出贡献奖和年度人物奖。
成果初现,促学校发展
通过扎实的校地融合尝试探索,北二外成都附小北区学校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整合上卓有成效,形成了校地共创共享共发展的良好局面。
资源共享特色彰显
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突出重点、互惠共赢”校地融合治理模式下,学校打破资源壁垒,因需精准投放资源,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实现了学校与地方、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社区间的资源融合;学校以落实立德树人为目标,纵横搭桥,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对教育的理解、关注和支持,实现教育系统内外资源融通;学校在凝聚、共享、开放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逐步打造资源框架体系,建立资源整合机制,以保证资源的系统性、协同性和持续性,实现教育资源整合的融合。
本期开学仅仅几个月,学校通过校地融合机制的有效运行,打通了多年悬而未决的诸多遗留问题:协调解决了5年来一直困扰学校教职工停车难的问题;解决了上、放学期间校门前主干道单行道问题;改造升级了校门前主干道、人行道路面和交通标识;移除了校门前影响公共安全的大型行道树等。
多元机制有力保障
一是融合发展机制。学校与地方资源单位建立了融洽的互通机制,把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积极争取其对学校各项活动的支持,实现教育资源充分、均衡、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学校正在推进学校围墙与社区居民小区环境融入式改造;加装电梯提升学校学生餐配送品质与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学校临街围墙与街道整体风貌内涵改造;积极争取到了退伍军人事务局20万元资金,协助学校军事展厅、军事长廊改造等项目。
二是互助沟通机制。在进行区域教育资源整合时,会受到意愿、沟通、态度等因素的影响,成员间的有效沟通能够促进彼此间的相互信任,有助于协同开展各项工作。
在沟通机制下,学校与各友邻单位建立起平等、尊重和互信的良好工作关系,获取了区域各友邻单位的真实需求,逐步实现区域资源的精准投放。本年度,学校通过街办民生办协作,开展了“四三零”课程,让面塑、车灯、拉丁舞项目送教进校园;通过与成都大学合作,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青春期教育整合,开展了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课程开发等相关合作;与微型消防站共建开展了消防安全、地震安全、交通安全、报警自救等安全教育;与社区合作,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学校出器材,社区提供场所,共同打造了服务社区居民与学校师生的实弹射击室等。
三是项目管理机制。校地在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主要任务方面聚焦。如创建项目、科技项目、阅读项目和体健项目等。在项目化的活动中,积极协同项目相关各方主体,拓展、筛选、整合相关资源,因需、精准、高效使用各级各类资源,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协同地方发展。武侯区退伍军人事务局在创建四川省双拥示范区时,充分整合利用北二外成都附小北区学校国防教育资源,深化与学校的合作,将北二外成都附小北区学校作为践行“国防教育进课堂,军体训练上操场”的点位学校。南桥社区和学校共建共享社区居民与学校家长义工团队,共同促进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校园创建项目。华兴派出所、街办城管科、南桥社区联防队与学校共建“爱心护学岗”项目。学校与武侯区七幼和虹桥幼儿园共建共享幼小衔接项目等。
教育治理初见成效
教育作为国家社会管理的重要领域和民生之首,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应主动作为,率先突破。校地融合,共抓共建共享,此乃核心价值意义所在。
北二外成都附小北区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探索,拓宽了教育治理的有效路径,并逐步尝试了教育系统内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共治、民主对话、多项互动的先进管理形态,真正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道阻且长,未来充满希望
校地融合对学校与地方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现存的校地融合实践上,还有改进和提升地空间。
项目决策更多以学校自身的发展为导向,与地方经济发展还不够融合;合作形式还处于学校要项目、出思想,地方出钱出资源的项目合作模式;且开展合作以单个项目为主,合作方式零散且没有形成合力,在真正产生重大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和品牌化效应的项目上还需进一步增强。
目前尝试的校地融合形式,一是以具体的重点项目建设为推动以点带面驱动发展;二是通过共享机制建设、精准发力等方式为地方提供服务。校地融合实践操作中,各方主体在合作方式、合作领域方面呈现出单频碎片化,未形成长效机制。故,根据发展重点及需求,还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
总之,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现有的学校教育,必须是开放的,包容的,接纳的,民主的,合作的。学校需广泛动员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力量,主动作为,提前谋划,整体思考,整合资源,形成同心、同步、同向,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教育模式。
后一篇:赏识教育,做自我成长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