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中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孙贤明
在教学设计中,广度、深度和温度是三个相互关联但又各有侧重的维度,共同构成高质量学习体验的基础。它们分别对应知识的覆盖范围、认知的层次水平以及学习的情感体验,目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很容易落入教材的桎梏,无法突破其壁垒,造成的结果是浅层、狭隘、冰冷的知识讲授。今天从这三个角度探讨一下教学设计。
首先是深度,在教育领域,“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并非指人工智能中的机器学习技术,而是指一种以高阶思维和能力发展为目标的学习理念。比如我们通常说的某位老师教的很深,某位同学学的很深,如何理解这个“深”呢?从表面意思来看,学的深是对知识理解透彻,能够理解知识的底层结构,从而能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去,解决复杂的问题;而教的深通常是指其教学超越了知识表层,能够引导学生触及学科本质、思维方法或现实关联,这种“深”并非指刻意拔高难度,而是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穿透力和启发性上,所以这里的深不等于难,也不等于炫。综上,我们可以将深度学习的内涵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能抓住学科的核心逻辑或底层规律,强调对知识本质的透彻理解而非机械记忆,要求建立概念间的联系,形成大概念和知识网络。(2)批判性思维:鼓励对信息的分析、评价与重构,如质疑权威观点或发现理论漏洞。
(3)迁移应用:能将所学灵活运用于新情境,能解决复杂或跨界问题,能把控细节,对常人忽略的细微处有专业级认知。
这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有什么启发呢?第一,教师要能揭示本质,剥离知识表象,直指核心逻辑。例如:讲解数学公式时,不仅教推导步骤,更阐释其背后的数学思想。同时还要构建知识体系,将零散知识点串联成网络,展现学科脉络,如知识图谱、思维导图等均是有效工具。第二,教师要进行追问与质疑,形成思维深度引导。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通过问题链推动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备课的时候要深度挖掘知识背后的故事。另外,教师还需要学习一些学科特有的思维工具。第三,要实现现实关联的深度。要将知识链接到复杂现实问题实现跨情境迁移;还需要进行价值观启迪,在知识传授中引发对伦理、社会的思考,如化学教师讲解塑料发明史时,引导学生辩论科技发展的双刃剑效应。
其次是广度,本质是培养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认知能力。它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学习内容的多元性与关联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最终使学生能够灵活调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工具。我们可以将广度的内涵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与领域的多元覆盖,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间建立联系,例如:在讲解“气候变化”时,综合地理(气候模型)、化学(碳排放)、政治(国际协议)、伦理(代际公平)等多学科视角。多文化视角,引入不同文化、历史、政治背景下的知识体系。(2)丰富知识层级,基础与前沿的结合,既夯实核心概念,又引入学科最新进展;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将抽象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例如:学习经济学“供需曲线”时,分析本地菜市场的价格波动现象。(3)丰富的学习资源,挖掘多元材料,利用教材、学术文献、纪录片、自媒体、数据库、人工智能建立多种资源,同时还需要与真实世界联结,引入案例、实地调研、专家讲座等非文本性知识。
这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有何启发呢?第一,教师要持续拓宽个人知识面,通过跨学科阅读、学习MOOC课程等更新知识结构。与不同学科教师合作设计课程(如物理与音乐教师共同开发“声波”单元)。建立“知识资源库”,整理跨学科素材(案例、视频、论文),便于随时调用。第二,要避免走马观花,而要聚焦核心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参与资源拓展,通过比较分析、情境教学、知识拼图等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拓展。实现知识广度的关键,在于教师作为“知识联结者”的角色——既要打破学科藩篱,又要确保拓展内容与学习目标紧密相关。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丰富的资源支持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广度教学能培养出视野开阔、思维灵活的终身学习者。
最后是温度,其核心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与意义感,激发内在动力。要将冰冷的知识变的有温度,则需要将其附着上浓厚的情感,没有人愿意被硬塞一堆没有用的知识或者道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共情、感动、强烈的认知冲突、矛盾、思想的碰撞、科学探索艰辛的历程、学科发展史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我们回忆整个生活经历,能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是附着了浓厚情感的画面,所以教师应该努力的增强自身的人文性和感性。
广度是知识的横向拓展,深度是知识的纵向挖掘,温度是学习的情感体验,三个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需要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并将其融合贯通方能成就一堂好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