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三重境界:表象、解构、重构
(2025-06-26 16:08: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认知的三重境界:表象、解构、重构(成大事者,胜在思维层次)
读懂人性哲学、提升认知、学会搞钱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其实就是认知的差距。
一个人想要成长的过程,恰恰也是不断实现认知升级的过程。
而一个人的认知,有3重境界。
01
表象:看山是山
第一重境界,就是看山是山。就是他只能看见事物的表象,做事时也依赖于自己的感官和常识。
所谓看山是山,也包含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经历上。当一个人经历还比较少的时候,脑子里没有太多复杂的东西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对这个世界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
比如很多人在学校里的时候,学校的世界相对来说,比较单纯,是很美好的,遇到的大多数人都是好人。所以就会认为这个世界都是好人。
等初入社会的时候,也会非常容易相信人,结果就会被人骗,踩无数个坑。
第二层,是思考上。看山是山,是单线思维。书上写的是什么,便是什么。
也非常信仰今天努力,明天要有结果;今天种树,明天开花。
同样在解决问题上也是如此,他的思维是线性的,遇到一个问题就解决问题。
就像是去看医生,当你不舒服的时候,医生就给你开止痛药,虽然短期让你的疼痛感到缓解,但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
这就是看山是山。看山是山,就是目光只停留在表象上,容易被蒙蔽。
02
解构:看山不是山
第二重境界,就是看山不是山。
看山不是山,也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经历上。当一个人不断摸爬滚打,吃过很多的亏,这时候他的心态就变了。
还是上面的例子,他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在职场会遇见不好的老板,遇见同事抢功劳,连房东都是“坏”的,要提灯定损。出门旅游,结果被老乡坑过。
这时候,他就不会再简单的去相信别人,因为他会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拷问。甚至他会怀疑一切,世界变得不可信,人心不可测。他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从简单变得复杂。
第二层。思考上。随着认知升级,他看到的不再是单一的要素,而是能看到背后的关联,开始非线性思考。
积累了足够的知识,便对书本和前人留下的知识产生怀疑,不断求索,有了自己的解读。
他所能见到的任何事物其实都不是单个的事物,而是由若干事物排列的集合,去思考因果关系。
就像是医生,看见有人疼痛,会去排查疼痛的原因,找到病因,从而解决问题。
这就是结构,将山进行拆解,像庖丁解牛一样,去看透本质,找到最直接的因果关系。
看山不是山,意味着一个人更近了一步。大多人,就停留在了这一层。
03
重构:看山还是山
但真正的高手,牛人,会经过不断修炼,到达第三层境界。
什么是第三层境界呢?就是看山还是山,虽然山还是山,但它已经重构了。就像是我们年轻时,看到一句话是没有感受的,等我们很多年后,突然看到一句话,就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还是原来那句话,但我们的经历变了,一切都变了。
而看山还是山,也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经历上。有一部分人经历了人性的黑暗后,会特别悲观,抗拒。
但也有一些人,会进化,他会接纳人性本来的样子。
因为理解人性,所以他能够包容别人的差异,接纳人性的所有美好和不足。
他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心如明镜,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万事反求诸己,只专心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不伤害自己的情况下,保持善良,为所当为,重视内心的平静和修炼。
一个人从简单到复杂,特别容易。但一个人想要变得纯粹,是特别困难的,这其中需要大量的修炼。
第二层,思考上。看山还是山,意味着对山重构,对这座山,有自己的理解。
这背后,考验的恰恰是一个人系统思维的能力。
那么,如何具备这样的系统思维?
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说:“所谓系统思考就是看见整体的修炼,让我们看见相互关联而不是单一的事件,看见变化的形态,而不是转瞬即逝的一幕。”
系统化思维有三个维度:
深度思考。你要跳出线性思维,学会多问为什么。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人头痛,这是一个症状,他应该去看医生解决头痛,这是一个问题。但是他却长期忍受头痛不去看医生、不去解决头痛的问题,那么有可能他还有个更大的问题,比如拖延症、抑郁症。要一层层思考,直至核心。
全局思考。我们怎么样从一个局部,考虑到整体。山有不同的面,你要每一个层面,从上到下,全都看一遍。这时候,你才能真正看清它。
动态思考。不能像刻舟求剑一样,只看得到静态的变化。你要动态的看,就像是一座山,下雨的时候,和不下雨的时候,一定是不一样的。同一个问题,在同一个时期,解决的方案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看山还是山,山还是原来一样,但你对它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山的任何一个面你都知道,这时候你就不会困惑。
尾声:人与人最大的差距,就是认知的差距。而一个人的认知,有三重境界:表象,看山是山;解构,看山不是山;重构,看山还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