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获得认同感?
(2025-06-23 10:07: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班主任如何获得认同感?
班主任由学校任命,尊重老师是学生基本的行为规范,但班主任能否赢得学生的认同,还取决于其本人的综合素质。
赢得认同是班主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赢得认同的办法很多,如可以精心设计首次见面的开场白、上好第一次班会课、于不经意间展示个人特长、表现出与学生有共同的爱好和语言等,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被关爱,促进了生命自觉生长,让学生惊叹于老师虑事周密、思想成熟、专业精湛。需要指出的是,这不等于刻意讨好学生。有些年轻班主任为了拉近师生关系,主动分享自己的私人生活,纵容学生随意评论其他老师,请部分学生看电影或音乐会,这类越界有风险,一旦处理不好,可能非常被动。
处事公正,有同理心,是班主任被认同的关键。起始年级的班主任容易获得认同,因为学生人地生疏,谨小慎微,已经做好了适应新教师的准备。班主任不必缩手缩脚,只要在排座位、班干部选举、值日等方面安排得井井有条,教学不出纰漏,就可以获得认同。即使有一些新措施,学生也会认为是学校惯例,不会去怀疑。
如果中途接班,就需要费一番心思。中途接班包括重新分班后安排新班主任和班主任调岗两类,后一种情况对新班主任的挑战更大。在调整班主任之后,学生对原班主任怀旧、感恩,对新班主任不适应,是人之常情,班主任面对这类不适应以及由此引发的误会、冲突,不能过分计较,不要有被冒犯的感觉,要相信日久见人心,时间能够证明一切。
2016年我来到南师附中,对学生一如既往地严格,导致很多学生都怕我。高二分班后,我做高二9班的班主任。我高一教过的学生得知这一消息,奔走相告,对分到我班的学生说:“你‘中奖’了!这老师是衡水来的,管得特别严。”甚至有家长担心孩子压力过大,找学校申请调班。我心里很受伤,自己兢兢业业、苦口婆心,学生竟然不领情。于是,我开始观察学校里优秀的班主任是怎么做的。我发现他们一般不直接指出学生的不足,而是巧妙暗示,甚至学生上课打盹,也不提醒,以免使学生当众出丑,而是下课关心一下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是不是昨晚睡迟了。学生认为这是“人文关怀”。而我基本上是直接提问睡觉的学生,学生揉揉眼睛,一脸茫然,十分难堪。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反思,我开始尝试理解这些孩子,用心倾听他们的想法。第一个月,我没有发一次火。后来学生开始愿意跟我倾诉内心的烦恼。例如,有学生提议让晚自习提前,原因是从晚饭到晚自习之间的85分钟太长了,班上乱哄哄的,学习也无法专注,就身不由己地闲聊。我知道一些喜欢运动或贪玩的学生不愿意提前,而且晚自习时间是学校统一规定的,班主任个人规定时间缺少合法性。于是,我就请同学们讨论如何解决。我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我们不能压缩个人自由活动的时间来为另一些人换取安静的学习环境。大家能不能想一个让学习和玩耍的人互不影响的办法呢?”
一人难称百人心,个别学生不理解、不喜欢某位班主任是正常现象,班主任也不要试图一下就把所有学生都争取过来,而应该用专业、耐心、公平、智慧来获得学生的认可,让所有学生感受到班级风气越来越好。
具体可以这样做:(1) 不要过于关注原先受重视的学生,如果对方不接受这种方式,很可能被误以为是针对他,心生反感。(2)
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原来被忽略的学生身上,这些学生会更珍惜老师的关心、欣赏,经老师唤醒更容易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学习和班级各项活动中去。在原来受重视的学生度过冷静期之后,再持续关心,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公平、无私。(3)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让学生看到老师都是为他们的全面发展着想的,前后两任班主任之间关系良好,甚至经常保持沟通,目的都是促进班级的发展。不要让学生产生两任班主任之间争权夺利的错觉。
例如,曾经一位班主任中途刚接班就改选班干部,还过于强调均分和排名,给学生极大的不适感。开学不久,教师节来临,十几个学生去看望老班主任,导致晚自习迟到,新班主任恼羞成怒,让他们在教室外罚站。半个小时后,又开始训话,大谈“忘掉过去,面向未来,争分夺秒备考”。学生认为新班主任极度自私,是教自己忘恩负义,于是更讨厌他,一直到毕业都没有认可他。因为对老师、对班规没有认同感,缺少凝聚力,这个班的小团体之间摩擦不断,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如果这位班主任心胸开阔,善于换位思考,就能理解自己刚接班,学生跟自己关系疏远是正常现象。看望原来的班主任,是懂得感恩的表现,也是愿意和老师交流的表现。他应该为这些孩子有情有义而欣慰,甚至可以提醒他们,对原来的班主任表达一下感谢。这样做学生就会由衷地佩服新班主任的大度。青春期的孩子重视真情,容易情绪化,自以为长大了,其实对复杂的社会关系还缺少了解。班主任既要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又要注意呵护他们的幼小心灵。
又如,20多年前,我从小学调到镇上初中。半年后,初二2班(即前文提到的98-2班)的班主任李老师调到城里,我接替他成为新班主任。因为学生从初一入学就与李老师朝夕相处,感情深厚;加上李老师脾气随和,幽默风趣,班级氛围十分融洽,学生非常喜欢他。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学生和家长普遍有一种认知:农村的好老师都调到城里去了。按照这一逻辑,李老师无疑是好老师,而我是一个小学老师,难以望其项背。
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学生们哭成一片。我明白,这哭声不仅包含着对李老师的恋恋不舍,还有对未知的恐惧。他们觉得学校换了一个更年轻、更没有经验的老师,是对他们的不重视。因此,我必须让学生明白,我不是李老师的敌人,而是李老师的代言人。我虽然曾是小学老师,但水平不差。在教室内巡视一周后,我说了这样一番话:“同学们,我理解大家的心情。陪伴了你们一年的李老师即将离别,到城里工作了,一年中大家留下许多美好的共同记忆。但是,你们如果真的理解李老师,应该为他高兴。调到城区,是他多年的梦想,他为此做了多种努力,今天是他的梦圆时刻。他需要的不是哭声,而是祝福。作为李老师的同事,我能感觉到他孤身一人在咱们镇工作的艰辛,也能够理解到城里工作对他而言意味着家庭的团聚和生活的幸福。我祝福他,你们也应该祝福他,对吧?”学生点点头。
我接着说:“我曾和李老师住同一间教师宿舍,去过我们宿舍的同学可能见过我。虽然我俩作为舍友只有半年,但我们同吃同住,感情深厚。学校安排我接这个班,大概也考虑到我和他比较熟,工作交接方便,有问题还可以电话沟通。李老师对我说,他不能亲自送你们上高中,十分遗憾。自己过去一年管得有些松,班级成绩不理想,有些愧疚。我也向他保证,一定带领大家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这段话既与学生共情,又暗示了一个事实:李老师是为个人前途主动离开他们的,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负责,没有必要因离别而影响自己的未来。老师们的愿望是一致的,我是帮李老师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后来我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理想中的98-2》。从作文中,我发现了很多信息:哪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强语文成绩却不突出;哪些学生初一留有遗憾,准备初二奋起直追;哪些学生特别珍惜初一的师生情谊,怀疑、敌视新班主任;哪些学生对初一的班风不满,渴望变革。我把学生的想法分类整理,把好点子拿在班上分享,表扬为班级出谋划策的同学,借以渗透自己的治班主张。
同学们应该分享学习方法、互帮互助。
希望班上纪律严明,自习课不要有窃窃私语的声音,对扰乱别人学习者要严惩。
希望老师多关心中下游的同学,其实每个人都有潜力和上进心。
……
同时,我努力上好语文课,批改作文时精准点评,指导升格,让学生感受到我的敬业和专业。随着感情的加深和班风的好转,家长和学生逐步认可了我。
学生情绪波动、存在偏见都很正常。班主任只要做事公平、公正,关心每一个学生,很容易获得认同。
我接98-2班时,几个学生特别喜欢原班主任李老师,我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全方位关注,其中一个学生却说:“知道您更负责,但我就是喜欢李老师!”有一次,李老师回学校,他们从宿舍溜出来,跟李老师交流到深夜11点。我装作不知道,没有批评他们。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感觉有些失落,看到其他同学成绩突飞猛进,班级整体进步明显,更觉无趣。在他们渴望关心、关爱时,我真诚地对待他们,他们终于认可了我,融入了班级。假如当初我强迫他们接受我,矛盾可能会加剧,彼此都会受伤。
后一篇:萨提亚模式练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