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龄六年,我终于体会到当班主任的“好处”
(2025-06-20 10:54: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教龄六年,我终于体会到当班主任的“好处”
都说班主任是校园里的顶级牛马,责任重、压力大、琐事缠身。这话不假,我工作前两年当班主任时也深陷痛苦,觉得班主任毫无技术可言,就是反反复复给学生解决麻烦。
可工作第六年,再次扛起这个担子,心态竟有些不同。临近期末,回想自己硬着头皮干下来的这一年,竟也咂摸出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01 学生更“认”你,工作推进更顺畅。
班主任的身份自带权威。学生知道你是那个全方位“管”他们的人,无论是学科学习还是日常行为。这种“认”,让很多事情效率大大提高。
比如课堂纪律,同样的要求,科任老师可能需要反复强调,而作为班主任的我,可能一个眼神或一句提醒就有效果;因为日常接触多,很多小矛盾、小情绪也能在萌芽状态就被发现和化解。
记得上学期,两个平时要好的男生突然互不理睬,气氛微妙。课间操时我随口一问,才知道是误会了对方在背后说自己坏话,甚至还互相叫来帮手准备周五“约架”。我赶紧利用午休,把两人叫到一起,三言两语澄清了误会,下午放学他俩又搭着背一起回家。
这种“及时雨”式的沟通,避免了矛盾滚成大隐患,也让学生觉得你更可靠、更亲近。
02 问题预见早,加速个人成长
当了班主任,就不再是隔岸观火,而是直接走进教育最前线。
学生成绩波动、人际矛盾、青春期迷茫、家庭问题对孩子的影响……所有这些教育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你都会第一时间、最直接地面对。这种密集的学生问题,逼着你快速学习、思考和应对。
比如,处理班级纪律问题,让你瞬间明白规则制定的重要性;面对胡搅蛮缠的家长,你被迫修炼沟通技巧;协调各科老师,让你明白团队协作的关键。这些经历,比读十本教育理论都来得深刻。
03 识人广,积攒教育智慧
当班主任,意味着你要深度接触和了解你班上的每一个学生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这种“集中式”的观察和互动,是积累教育智慧的绝佳途径。
在处理这些林林总总、具体而微的事务中,关于“因材施教”、“家校合作”、“规则与温度”这些大词,才真正落地,变成你教育实战中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这种在具体人、具体事中磨砺出的经验,极其珍贵。
当然,硬币的另一面,也“好处”得让人刻骨铭心:
它让你明明白白看清人心:知道有些少年人的心,比你想象的更世故,拉帮结派、捧高踩低的小心思不比成人世界逊色;
也让你彻彻底底懂得付出未必有回报:有些学生,你教三年,时常关心,他还可能背后骂你,真心可能换不来一句谢谢。
它慷慨地赠予你体能极限:教学是你的本职,但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波动、各科成绩起伏、家长的各种诉求,甚至他午饭吃没吃好,都可能成为你的责任范围。
神奇的是,正是在这种“多管闲事”的高压下,我还能化“烦恼”为力量,半年时间写下近80篇教学反思,正是因为有了一个班级50名学生作为鲜活素材。毕竟,实践出真知,而真知往往活跃在焦头烂额后办公桌前的深思。
那么,如果你问:“有这么多‘好处’,以后还想当班主任吗?”
当然不想。
班主任的“好处”,是如山责任,是自我调节,更是苦中作乐。当班主任的每一天,我都切切实实地在忧心,一旦学生有了任何的安全事故,我一定是担责最多的人,何其可怕!
所以,真心希望:
想让老师们不那么抗拒班主任这个岗位,光喊“奉献”没用,得拿出实在的改变。能不能:
真正落实班主任轮流制,别逮着一部人一直当;明确划清责任边界,不能什么事都要班主任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给班主任减负赋能,少点形式主义的表格、检查,多点实打实的支持,别让老师在琐事和卑微沟通中耗尽热情。
“真正落实班主任轮流制,别逮着一部人一直当;明确划清责任边界,不能什么事都要班主任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给班主任减负赋能,少点形式主义的表格、检查,多点实打实的支持,别让老师在琐事和卑微沟通中耗尽热情。”非常赞同上述观点。特别是现在网络发达,休息时间还要被微信群绑架,工作繁琐不说,还吃力不讨好,心理负担沉重。
前一篇:论文标题“有趣”的五个策略
后一篇:教学设计中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