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文标题“有趣”的五个策略

(2025-06-20 10:44:13)
标签:

杂谈

作文

分类: 作文
论文标题“有趣”的五个策略
 刘小华 

“科研写作研究所”公众号由国高集团科研写作研究院主办,是国内人文社科领域专业和有影响力的科研写作研究与教育平台。公司现为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单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单位、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论文写作指导”师资职业课程证书和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COSE项目“论文写作能力”学生技能课程招生服务机构。自2012年成立以来,我们已经为国内10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500多万中青年教师/科研人员以及硕博研究生/本科生提供服务。


之前,我们推送过《论文标题“有趣”的12个简单方法》,介绍的是论文标题“如何”有趣。本次,我们继续归纳有趣论文标题的显著特征。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5个特征。接下来,为大家一一介绍。
一、化“严肃”为“活泼”:引号+拟人
有趣的论文标题,一定不是完全严肃生硬,而是活泼灵动的。此类标题虽然会保留一些枯燥的专业术语,但往往通过在专业术语上添加引号,将其问题化。另一方面,这类标题还经常使用拟人手法,围绕专业术语营造一种反差萌,从而让论文标题整体上变得轻松欢快。
比如,《“精神”,如何与“文明”在一起?》(《哲学动态》2015年第8期)这个标题。论文实际研究的是一个严肃的专业术语“精神文明”。但作者将“精神文明”拆分为“精神”和“文明”两个词,并分别为它们添加引号,告诉广大作者:研究问题将在“精神”和“文明”这两个词之间产生。在此基础上,作者使用拟人手法,以“如何在一起”这句话,把“精神”和“文明”串联起来。
说到“在一起”,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多个人在一起,比如“恋人在一起”“一家人在一起”等。但作者在这里用“如何在一起”来串联“精神”和“文明”,一下子便祛除了“精神文明”自带的枯燥感,吊起了读者的“吃瓜”心理,迫不及待地想通过阅读论文,具体看看“精神”和“文明”这对“恋人”到底是如何在一起的,它俩如何组建起“精神文明”这个大家庭的。
二、化“寻常”为“反常”:常规问题+极端视角
“寻常”的事物或“寻常”的表达,往往难以引人注目,即便有人驻足观赏,也会觉得味道寡淡,索然无味。有趣的论文标题之所以“有趣”,就在于它化“寻常”为“反常”。一方面,它可能直接在标题上呈现一个反常问题,另一方面,即便它在标题上呈现的是一个寻常问题,但又往往通过一个不寻常的视角,强化论文标题“反常”的一面。
比如,《无薪休假视角下“员工与企业共度难关”的法律反思》(《法学》2015年第6期)这个标题。抛开研究视角,只看“员工与企业共度难关”,这是一个非常平常的表达,也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人情、道义的社会,人际往来强调“同甘共苦”,“共度难关”说的正是员工的道德义务。但是,在“员工与企业共度难关”这个寻常问题前面,加上“无薪休假”这个视角,整个研究问题或者说整个论文标题,就显得不寻常甚至反常了。原因就在于,加上“无薪休假”这个视角后,它就不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道德”与“法理”相抵触的问题了。而且相比企业,员工往往属于弱势一方。社会大众对弱者持有一种天然的同情,这样的标题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强化了论文标题的趣味性。
三、化“平衡”为“冲突”:近义词+反义词
第二条讲“反常”时,多少已经涉及“冲突”了。“反常”之所以比“寻常”更能吸引眼球,更能让人觉得有趣,就是因为它打破了“平衡”,进入到一种“冲突”的斗争状态。带有“冲突”特征的论文标题,往往使用“近义词”和“反义词”。
以《大众的崛起与民主的衰弱——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大众传媒与商议民主的关系》(《哲学动态》2015年第11期)为例。这个论文研究的是“大众传媒与商议民主的关系”,但副标题这种表述较为平淡。相比之下,主标题的表述更为有趣。体现在,它一方面呈现了“大众”和“民主”,“大众”的意思是“多数人”,“民主”也强调“少数服从多数”,因而“大众”和“民主”一定程度上可视为近义词。另一方面,尽管“大众”和“民主”存在很多共性,但作者在这两个词后面给出的定位,却截然不同。“大众”后面跟的是“崛起”,“民主”后面跟的是“衰弱”,“崛起”和“衰弱”是反义词。这便出现了冲突和对立,激发读者想了解背后真相的求知欲。
除此之外,带有“冲突”特征的有趣论文标题,有时还呈现性别、人群等的对立或差别,借助刻板印象提出研究问题。比如,《男人还是女人,谁更虔诚?——基于现代西方女性的宗教性研究》(《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第4期)和《“养儿防老”还是“养女防老”?——中国老年人主观意愿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16年第4期)。这里的“男人”和“女人”是反义词,“虔诚”和“宗教性”是近义词,“儿”和“女”也是反义词。它们都体现着性别对立的刻板印象。再如《穷人的慷慨:一个战略性动机的研究》(《管理世界》2016年第5期),“穷人”往往没钱,但这里却把“慷慨”跟“穷人”而非“富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对立和反差的趣味。
四、化“常识”为“疑问”:固定术语+质疑立场
“常识”代表着多数人的已有认知,甚至是把“常识”奉为“真理”。在这种条件下,一旦对论文标题上的“常识”提出质疑、发出疑问,必然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带给人一种知识上的新奇感、陌生感,从而凸显趣味性。从外观上看,这样的论文标题往往用固定术语指代常识,并紧跟着在标题上表达对常识的质疑立场。
比如,《“常回家看看”是必须的吗?——基于生活满意度视角的实证检验》(《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年第4期)和《真的有“七年之痒”吗?——中国夫妻的离婚模式及其变迁趋势研究》(《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5期)。这里的“常回家看看”和“七年之痒”,都是约定俗成的固定术语。其中,前者不仅是一句耳熟能唱的歌词,更是一条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规定。尽管如此,这两个论文标题却分别使用“是必须的吗”“真的有吗”等反问句式,表达对上述常识的疑问。
除此之外,“固定术语+质疑立场”这类有趣论文标题,在表达对常识的质疑时,还经常把代表常识的固定术语进行拆分,进而把拆分后的词组作为对立的两方。比如,《“明知”未必是“故犯”——论刑法“明知”的罪过形式》(《中外法学》2015年第5期)和《“谷贱”必然“伤农”吗?——一个理论判断及事实检验》(《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2期),分别把“明知故问”和“谷贱伤农”拆分成字数相等的两个词组,并强调两个词组间的关系并非大家之前所认为的那种因果关系。再如,《“达”则兼济天下?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心理机制》(《心理学报》2015年第2期)这个标题,把“达则兼济天下”拆分成“达”和“兼济天下”,探究前者对二者的影响。
五、化“静态”为“动态”:概念属性+时空追问
这一条说的是,有趣论文标题倾向于体现“动态”而非“静态”。换言之,“动态”的论文标题往往比“静态”的论文标题更有趣味。这是因为,存在知识的张力,才更可能凸显知识的“趣味”。对论文写作来说,“张力”就是不同知识间的碰撞、流动、相互作用,它是动态而非静态的。这样的论文标题,往往以核心概念的属性为中心,从时空层面表达对概念属性的追问。
比如,《“门当户对”加剧收入不平等吗》(《统计研究》2015年第11期)这个标题。核心概念“门当户对”原本是对嫁娶状态的静态总结,强调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即从结果层面去做总结。但它后面跟的是“加剧”这个动词,一下子打破“静态”,走向“动态”。而且,“门当户对”这个说法古已有之,“收入不平等”则是现代的表达,这也体现了从“古代时空”到“现代时空”的动态表达。
再看,《知识分子如何被“小资产阶级化”——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文学”倡导为考察对象》(《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2期)和《Literature是怎样“变成”“文学”的——晚清早期新教来华传教士的“文学”实践及评价》(《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这两个标题都聚焦特定时空,表达的是核心概念如何从A变成了B。
其中,一说起革命年代的“知识分子”,人们就称他们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或“小资产阶级”原本是一种静态的称谓,但作者却追问前者如何变成了后者,体现出特定时空的动态设问。用现代的观点看,“Literature”本来就是“文学”的意思。把“Literature”等同于“文学”,这是一种静态思维。而论文作者则回到晚晴这一历史时空,从英文最初的翻译入手,追问英文“Literature”何以变成了中文的“文学”。这便是一种动态思维。如果把“知识分子是小资产阶级”、“Literature”是“文学”视为常识,那么它们只是一些静态的知识,而一旦将其置于特定时空,追问前者何以变为后者,则会带来一种陌生感和趣味性。
六、小结
以上就是有趣论文标题的5个特征。需要注意的是,论文标题生动有趣虽然很好,但“有趣”属于锦上添花、高阶要求,而非论文标题拟制的基本要求。特别是,不能为了所谓的“有趣”,而破坏论文标题拟制的明确性、科学性。也就是,相比论文标题有趣不有趣,研究问题是否真实、标题拟制是否准确要更重要。
作者:刘小华(科研写作研究所编教研总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