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教材教好

(2025-06-16 16:23:23)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把教材教好

 盖英俊 黄德初

【摘要】关于“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争论由来已久,争论本质其实是对教材工具性与目的性的认知差异。随着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以及新高考改革的推进,二者之界限、差异渐趋弥合,统一于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收效于语文应用性与实践性功能的落实。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树立“把教材教好”就是“用教材教”的理念,并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与辩证统一。因此从认识论层面,可以说把教材教好,胜于用教材教。二者之所以统一,是由教材特质、作用以及教学目标决定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关键在于教师教懂教材,教通教材,并教会学生迁移应用。

【关键词】用教材教   教好教材   教材特质   教学目标   教学效益

到底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历来有争论。单看字面,教教材固然有狭隘闭塞之嫌,用教材教,也难免轻忽了教材,只看到其工具性的一面。两种说法都有不足,那有没有持中之论呢?比如既教教材,也用教材教,二者能否合一呢?或者干脆说,二者本来就是统一的,不能截然分开,比如教好教材,就体现了用教材教,用公式表达就是,教好教材=用教材教。说得再简明些,就是把教材教好了,自然就达到了用教材教的目的,把教材教好和用教材教是同步、同时发生的,共存于教学行为、教学步骤中。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听起来是两回事,其实是一回事。笔者认为:二说各取其长,合于一,就是“把教材教好”。

为什么主张把教材教好,又认为二者是统一呢?这是由教材的特质以及教学的目标决定的。

一、教材的权威性决定了“把教材教好”是教学任务,也是教育使命。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代言,是课程规划的载体,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国家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编写教材者是语文学科、教育界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其学术水平与智慧高于教师。教材的规范、目标、要求、思想价值、选文与学生的配适度,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教材还是师生对话的基础,是教学的原点、焦点,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能力增长的起点。因此,把教材教好,是教师首要的、重要的工作,是教学的核心价值,更是责无旁贷、须臾不可懈怠的教育使命。

二、教材的高价值性决定了“把教材教好”的必要性。

教材不是一般性阅读材料,不是选择性读物,而是教学的凭借和依靠。就如余映潮老师所言,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厚的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按类别说大体有八种:1.文体、文化、文学、文章知识类;2.生字、词语类;3.句式、段式类;4.朗读能力训练、背诵积累材料类;5.一般阅读能力训练材料类;6.高层阅读能力训练材料类;7.思维训练材料类;8.写作形式借鉴材料类。[1]

不妨以《答司马谏议书》为例,认识教材“资源密集”的特点。首先,“某启:”“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等书信格式、常用语以及措辞,体现了文体、文化、词语类知识。其次,“聒、诽、恤、膏泽、区区、事事”等,承载着字词教学、朗读背诵等训练任务。再次,从一般阅读能力训练角度,可以用来训练翻译、梳理文脉、阐释文意的能力。从高层阅读能力训练角度,可以进行互文阅读,比如援引司马光致信王安石的书信内容,评论王安石的回复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有力驳斥了司马光的指责。最后,从写作形式借鉴角度,可以让学生学习本文是如何进行驳斥的,在批驳对方观点后是如何申明自己的态度、表达个人观点的,比如模拟司马光看到此信后又进行回复反驳,会怎样写,要求学生以司马光口吻,写一封回信。

很多成功教学案例表明,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潜在价值,发挥育人功能,可使教育教学效果层楼更上。

三、“把教材教好”是打通由“这一个”到“这一类”的津梁。

语文教材的典范性,体现在知识上,也体现在由学习教材知识所形成的能力上。小到语言表达、修辞手法,大到阅读方法、鉴赏评价,教师以教材为典例实施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打通认知孔道,由一知多,准确迁移。比如教通感,引用《荷塘夜色》中例句: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2.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又像笼着轻纱的梦;3.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学生会问:这些句子在形式上都是比喻句,为什么说是通感呢?说比喻可不可以呢?教师讲解:这几句运用了通感,也运用了比喻,通感是比喻中的一类,其特点是本体和喻体诉诸人的不同感觉,是打通了各种“觉”来找相似点进行设喻,因此又叫“移觉”。比如第2句,叶子和花在牛乳中洗过,诉诸人以视觉,是乳白色,“笼着轻纱的梦”,梦是看不到的,诉诸人以知觉,但二者在给人的感觉上是相通的,很柔和、很朦胧,因此具有相似点,叶子与花、梦不同类,因此是比喻,但喻体和本体比较特殊,因此又是通感。再结合《紫藤萝瀑布》中运用通感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笼罩着我”,教师可总结:通感又叫移觉,是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相互沟通,互相转化,产生新奇的效果。常见有两种类型,形容通感和比喻通感。前者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如“甜甜的笑”“声音甜美”等。这样讲解以后,学生再遇到陌生句子如“一个凄美的故事宛如一首悲伤的音乐,像一颗流行划过城堡的上空,又仿如一滴幸福的泪”便能准确判断是通感了。


再如列锦,教师教好了“小桥流水人家”“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典例,学生便能推断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属于同类。移情,教师教好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生也懂了“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等移情(有我之境)名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教师教好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构图之美,学生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等句子时,便能自然、自觉展开联想想象,感悟寥廓、洁净、磅礴之美。

认识了教材的地位和价值,明确了教材的资源属性,进而便要思考如何把教材”教好”,“教好”的标准是什么,“教好”是否可以测量……一言以蔽之,就是教材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四、从“教懂”到“教会”,从“教通”到“教用”。

笔者以为,站在学生立场看,首先是教懂,其次是教会,再次是教通,最后是教用。教的过程是持续的,教的行为可能不连贯,但教的事实并未断裂;教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循环、反复中螺旋上升的。

1.教懂,是指学生对所教内容能明晰概念、掌握特征、记住典例、复述讲解。教懂主要指语文知识方面,凡是教材中出现的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教师都要教好,这是学习推进的基础。比如高中教材《必修(上)》八个单元依次出现的概念性知识“诗歌意向”“新闻倾向性”“社会调查”“访谈”《乡土中国》中的若干概念、“说理的针对性”“审美心理”“语境”等,需要教师从具体用例等事实性知识出发,将知识点进行提炼,生成概念性知识教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讲述给同学听,直到同学听懂。又如“说理要有针对性和逻辑性”(第六单元写作知识短文)中的“针对性”是指什么?学生根据短文内容获悉,指针对社会问题、错误观念等;也指针对阅读对象,即作家写作要有读者意识。教师补充:简言之,说理的针对性是指能从某个(类)社会现象切入、针对特定读者进行写作。一篇文章可以同时兼顾二者,也可以有所侧重。教师进而要求学生回到教材,从《师说》中找出相关内容——韩愈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而写?写给谁看?想要表达什么态度、主张?整理归纳后,复述讲解。讲解中教师留意学生表述,适时追问不从师、耻学于师的现象是个例,还是普遍存在?学生经过细读教材,回答为普遍风气,教师进一步补充:“针对性”应针对典型社会问题、不良风气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或者较为严重的极端事件,不能是个别的、偶发的、意外的事件。最后提醒学生写说理类文章时,在选择论题或运用驳论、进行辩论上要做到选材具有典型性。至此,才能说“把教材教好”了,把学生教懂了。

2.教会,是指学生对所教内容能判断,能辨识,能区分。会是在懂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是脱离了教材例子面对全新内容时能独立判断。会,是基于对知识的懂得,运用概念(本质特征)去分析、辨别,得出结论。比如病句、修辞、句式、艺术手法等,要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识别是与非、判断正与误、评价优与劣。比如上述通感的例子,学生由已知(教材中例句)推断未知(课外句子),推断正确,说明教师教好了教材,教会了学生。再如诗歌“意象”,通过教师教,学生能判断出某篇诗歌、散文作品中“春风”“秋雨”“冷月”“长河”“寒蝉”是意象,而风、雨、月、河、蝉只是“象”(一般的形象),因为这些景物没有熔铸人的主观感情,不是典型意象(意+象),说明学生基本掌握了意象的特征。进一步,如果学生能判断“花落”“月残”“柳绿桃红”不是意象,而落花、残月、绿柳、红桃则是意象,说明学生掌握程度更高,抓住了“意象”是“象”(形象,名词)这个关键点,已经觉知其本质特征。进而,再明确山人、渔翁、樵夫、寺僧都不能算意象,因为意象是物象(事物形象)而非人(人物形象),范围界定清晰。至此,经过完整全面、有梯度有层次的教,可以说教师教会了学生何为“意象”。


3.教通,是指学生对所教内容能联想、会类比、能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图谱。通,是打通、联通、旁通,是运用联系的哲学观点、发挥联想思维,由一个知一类,将碎片知识连缀成线面知识网,并能举一反三,形成高层次认知能力。教通,需要教师做好两点,一是对教材进行准确、深度、合要求、有目标的解读,不能错误解读,也不能肤浅解读,更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自由发挥,随意解读。二是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以及批判、质疑甚至超越。当然,补充拓展要适当,要基于教材,主次分明,不能喧宾夺主;批判质疑要适度,不能哗众取宠,以偏概全,以挑剔指瑕为能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做好示范引领。比如讲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一种教学设计是以林冲为中心,串联起其他人物、情节、环境,通过分析林冲言行、心理描写,在故事进展中解读林冲性格的变化,进而把握小说主题。讲戏剧《雷雨》,有一种教学设计是以周朴园为核心,抓住戏剧典型特征“冲突”分析文本,依次提出任务“有哪些冲突?”“冲突的表现与实质是什么?”“冲突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冲突的结果如何?”“冲突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中,既把握了人物、主题,又对如何阅读戏剧(文学)有了感性与理性的方法论积累。讲先秦诸子散文《五石之瓠》(节选自《逍遥游》),教师就不能只讲《五石之瓠》,因为总有思维敏捷的学生质疑,庄子听了惠子讲述葫芦太大没法用,评价惠子说“夫子固拙于用大”,接着讲了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从庄子谈话意图看,是要启发惠子,而不龟手之药和“用大”没有关系,至少表面看不出,那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是庄子说错了吗?为解答质疑,教师有必要补充节选部分的上下文,有一位教师把《逍遥游》全文及注释印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读相关章节,经讨论和梳理,教师讲解说庄子借不龟手之药中“吴客”的行为及结果说明摒弃“为己”之私心,可以获得意外的回报,以此启发惠子在看待事物、处理问题时不要局限于“有我”之成见、狭隘之尺度,不能仅从一己生活需要出发,评判事物有用还是无用,而应该从物(“无己”)自身出发,认识物的功用,这样才能发挥物的价值。因此,关于“拙于用大”与“有蓬之心”的批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否定从自身需要出发看外物,会消弭外物的价值。“拙于用大”的“大”字面指大葫芦,引申义指大物、外物、物,庄子以此不止批评惠子不会使用大葫芦,而且说他不会认识外物、不会利用外物。这样的讲解,于文有据,于理通达,成功为学生解惑。究其原因,是师生共同研读了《逍遥游》,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结论看,强调的都是“无”,“无”是逍遥的前提,也是终点,进而把握《逍遥游》的核心观点:摒弃“有我”,主张“无己”,这样才能达到精神自由、无所待的境界。据此回看教材,以核心观点举一纲而万目张,之前文意龃龉之处便可疏通豁然了。以上几个例子,都是教师把教材教通的做法,学生再读小说、戏剧、节选文章时,便会懂得抓住核心要素、冲突、核心观点等关键点打通阅读理解的门径,收获关于不同文体如何阅读的类型化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形成综合能力。

4.教用,是指学生对所教内容能实践,会应用,能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能创新。用,是一个含义外延无限广大的词语,小到日常言谈、写文章,大到学术研究、职业选择、人生态度、价值理想等等。本文所谓之“用”就近取义,单就学习考试而说。随着高考改革不断深入,试题对应用性、创新性的尝试逐年增强,分数占比逐年加大。“高考强调学以致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所学内容中蕴含的应用价值”,“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材料,命制结论开放、解题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的试题,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打破常规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高考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这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对问题或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并进行论证的能力,考查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思维能力”。[2]基于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反拨和引导功能,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回应高考要求,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实现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比如阅读能力是基本能力,通过教材学习学生掌握了精读、略读、提要式阅读等方法和技能,在高考考场上则要根据文本难度、篇幅长短、试题难易策略性选择适宜的阅读方式,有的地方需要精读、细读、慢读,有的地方只需略读、泛读、快读,这就是综合运用阅读能力。再如通过教材学习,学生学通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能在陌生文本中判断,辨别,阐释,就能顺利解答高考试题:“《画眉鸟》《画眉禽》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经阅读思考发现,欧诗通篇写画眉鸟,围绕啼声写其百啭千回、穿行于千花万树,差池其羽自由飞翔,结句以“自在啼”收束全诗,表达主题;文诗以叙述笔法,描写官员在“公庭”之上无意间听到一声画眉禽的啼叫,顿感轻松愉悦,侧面表达出人物对清静自在生活和闲散适意心理的喜爱。进一步辨别画眉鸟作用,欧诗是借赞美画眉鸟的“林中啼”比“笼中啼”优美动听,言说自己对不受约束、自由生活的向往,是托它物以言己志;文诗是借办公场所笼中鸟的一声鸣叫令自己感到置身林间的错觉,表达自己公事之余感到轻松、闲适的好心情,是借客观景物表达主观情感。再进一步思考,诗言志,“志”即主题,可能是理想追求、人生目标,也可能是情感、哲理,“志”通常借诗歌中物象表现,因此从画眉鸟与主题关系入手,再次检验思考结果,最后整理语言,形成答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正确认识教材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教材的核心价值,“把教材教好”,既是用教材教,体现教材的例子作用,又是超越一般的教教材,彰显教材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教师应以教材为中心,将教师、学生、教法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